APP下载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刍议

2014-12-18张乐君张健沛杨静国林

文教资料 2014年24期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张乐君++张健沛++杨静++国林

摘    要: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本文首先论述了目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五个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提出了“PTAMM”培养体系,并以某高校软件工程方向近五年的研究生为分析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

关键词: 理工科研究生     科研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是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与科技进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的主渠道。随着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必将成为全球化竞争的焦点。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重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是衡量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指标。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创新的需求比以前更迫切,因此切实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和知识创新的基地,更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置于突出的地位。因此,加快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改革,培养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本文以某高校软件工程方向近五年的研究生为分析对象,首先论述了目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PTAMM”培养体系,并通过案例进行了说明。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研究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指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发明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能力。目前,国内知名高等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和实践。如: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其是为了促进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促进高校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研究型教学人才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在项目实践中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近年来教育部在国家层面上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计划。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的文件中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基本方针是: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设;注重创新,提高质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中最重要的能力素质。此外,正在编写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纳入其中,可见国家对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关注度之高。但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培养质量并未很好地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希望。根据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研究”课题组通过对全国97所普通高校、20个研究所的千余名研究生导师进行问卷调查显示[2],近50%的研究生导师认为研究生质量在下降。随后,西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对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别从思想品德水平、专业素养、学术伦理道德、专业发展潜力、外语水平、交流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学术论文水平九个维度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我国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论文水平的均值最低[3]。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研究生在整体素质上仍存在一些弱点,集中表现为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差。我国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还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评价学生能力的手段片面、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弊端。为了适应新的形势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以不断加强知识创新培养逐步取代过去单一以传授旧有知识为主的教育培养模式,创造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创新能力培养是指教育机构在相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及评价与激励途径,从而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目前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格局中,创新教育在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的基本指标体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传统的理工科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运用学科知识和科技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相对较少,随着知识的创新发展、技术的进步,所学与所用之间出现脱节;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和专业拓展,对理工科毕业生的要求更多地体现在知识更新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创新教育思想已融入各高校的办学理念中,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部分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工作,探索适合自身情况的各种途径,提高理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4]。虽然高校对创新教育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有的在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上已初显成效,但随着前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师资队伍、教学设施和教育经费等教育资源突发性短缺,造成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方式、手段和力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片面。

我国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其中的教学与考核有单一性和片面性的问题。它使考试分数依旧是衡量教学的标杆,这样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模式,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特别是使理工科学生成了“重理论、轻实验;重研究、轻实践”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惰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了学生的创造理念和创制思维能力的发展。

2.多学科交叉不足。

研究生教育学科性体系突出,存在具体的理工科学科方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情况并不同的情况,造成理工学科与其他学科(如:人文学科等)缺少通融,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正不断进行改革,比如文理科互相开设必修公共基础课程,开设一定范围的选修课等,但目前尚未完全建立起科学先进的学科专业体系及教学内容体系,无法满足人才、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3.骨干教师的国际交流不足。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者,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大教师对过程教育、项目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推广力度,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师生比例不协调,扩招影响。

出现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必然导致教师精力不够,无法设计满足所有学生的教学、科研计划,导致所指导的学生无法掌握实际设计、开发的能力,使学生容易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惰性”思想。而且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导致整体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育机制,而这本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出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创新能力的模式研究等成果[5-6],但是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共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必然需要从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特点、培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理工科研究生的特点,建立“项目引导(Project Guide)—梯队建设(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学术氛围营造(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学术不端控制(Academic Misconduct)—创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的“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  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以项目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单一的课程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因此要以科研项目作为引导,一方面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开发等软件工程各阶段,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建立多层次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是按照学科、专业或特定领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科研队伍,由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等组成。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跟踪学科前沿,围绕学科带头人,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的四级传帮带的“金字塔形”学术梯队,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奠定智力基础。

3.骨干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氛围的营造。

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由专业入门转向深入探讨;由学习技能转向学习思考,由被动吸收转向主动创新。学术梯队中的骨干教师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骨干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等素质外,更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并组织进行各种学术讨论、学术报告、国际(国内)会议等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4.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为提高研究生创造力提供保障。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随着科研诚信工作的不断开展,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科研诚信是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5.健全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和制度。

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需要分析目前研究生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给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引导。

五、实施案例

我们按照“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要求对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创新式培养,平均每年入学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10人,平均在校研究生人数55人。经过5年的实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项,获得省市基金近20项,年均发表科技论文4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实验室加强了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同行的沟通,邀请了20余位业界专家来校讲学,选派骨干教师付美国、新加坡等地进行了学术访问,组织了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省市级的计算机学术年会,学院的CST(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论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在研究生毕业答辩环节,采用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主要检测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结果比较科学、客观,对于防范学位论文的抄袭、剽窃、伪造等典型表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比较好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和组织管理,积极组织研究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获得立项8项,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训练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得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自信,同时学习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对于科研所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一到下课时间就全身心地积极投入科研训练。同时除各年级研究生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配备骨干教师作为临时学术指导教师外,还出台了《学术导师制度》、《实验室管理规范》、《编码规范》等制度。

在“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不断的培养,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六、结语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目前的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方式、手段和力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在论述了目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和提出了“PTAMM”培养体系,并以某高校软件工程方向近5年的研究生为分析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未来我们还要借鉴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改革创新,并结合学科专业的实际和特色,形成自己的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和风格。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2]邹杰梅.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科学咨询,2011,10.

[3]郭雪娇,王冠杰.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13(74).

[4]云忠,汤晓燕.高等学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69-72.

[5]杨跃.挑战与回应:理工科院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刍议[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0-75.

[6]陈芳艳,唐玉斌.论创新型理工科人才的培养[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8-100.

课题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4

YYB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HEUCF0

61002)。

3.骨干教师的国际交流不足。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者,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大教师对过程教育、项目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推广力度,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师生比例不协调,扩招影响。

出现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必然导致教师精力不够,无法设计满足所有学生的教学、科研计划,导致所指导的学生无法掌握实际设计、开发的能力,使学生容易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惰性”思想。而且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导致整体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育机制,而这本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出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创新能力的模式研究等成果[5-6],但是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共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必然需要从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特点、培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理工科研究生的特点,建立“项目引导(Project Guide)—梯队建设(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学术氛围营造(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学术不端控制(Academic Misconduct)—创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的“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  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以项目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单一的课程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因此要以科研项目作为引导,一方面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开发等软件工程各阶段,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建立多层次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是按照学科、专业或特定领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科研队伍,由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等组成。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跟踪学科前沿,围绕学科带头人,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的四级传帮带的“金字塔形”学术梯队,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奠定智力基础。

3.骨干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氛围的营造。

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由专业入门转向深入探讨;由学习技能转向学习思考,由被动吸收转向主动创新。学术梯队中的骨干教师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骨干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等素质外,更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并组织进行各种学术讨论、学术报告、国际(国内)会议等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4.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为提高研究生创造力提供保障。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随着科研诚信工作的不断开展,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科研诚信是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5.健全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和制度。

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需要分析目前研究生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给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引导。

五、实施案例

我们按照“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要求对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创新式培养,平均每年入学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10人,平均在校研究生人数55人。经过5年的实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项,获得省市基金近20项,年均发表科技论文4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实验室加强了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同行的沟通,邀请了20余位业界专家来校讲学,选派骨干教师付美国、新加坡等地进行了学术访问,组织了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省市级的计算机学术年会,学院的CST(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论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在研究生毕业答辩环节,采用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主要检测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结果比较科学、客观,对于防范学位论文的抄袭、剽窃、伪造等典型表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比较好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和组织管理,积极组织研究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获得立项8项,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训练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得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自信,同时学习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对于科研所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一到下课时间就全身心地积极投入科研训练。同时除各年级研究生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配备骨干教师作为临时学术指导教师外,还出台了《学术导师制度》、《实验室管理规范》、《编码规范》等制度。

在“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不断的培养,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六、结语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目前的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方式、手段和力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在论述了目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和提出了“PTAMM”培养体系,并以某高校软件工程方向近5年的研究生为分析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未来我们还要借鉴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改革创新,并结合学科专业的实际和特色,形成自己的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和风格。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2]邹杰梅.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科学咨询,2011,10.

[3]郭雪娇,王冠杰.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13(74).

[4]云忠,汤晓燕.高等学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69-72.

[5]杨跃.挑战与回应:理工科院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刍议[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0-75.

[6]陈芳艳,唐玉斌.论创新型理工科人才的培养[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8-100.

课题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4

YYB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HEUCF0

61002)。

3.骨干教师的国际交流不足。

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导者,必须提高师资队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大教师对过程教育、项目教学、产学研结合等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推广力度,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师生比例不协调,扩招影响。

出现教师少、学生多的情况,必然导致教师精力不够,无法设计满足所有学生的教学、科研计划,导致所指导的学生无法掌握实际设计、开发的能力,使学生容易产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惰性”思想。而且这种情绪会影响到其他同学,导致整体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

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育机制,而这本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这个领域,出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创新能力的模式研究等成果[5-6],但是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共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必然需要从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特点、培养方式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结合理工科研究生的特点,建立“项目引导(Project Guide)—梯队建设(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学术氛围营造(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学术不端控制(Academic Misconduct)—创新管理(Innovation Management)”的“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如下图所示。

图  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1.以项目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单一的课程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因此要以科研项目作为引导,一方面使学生在研究生阶段能够真正参与到实际的项目需求分析、设计、开发等软件工程各阶段,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建立多层次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是按照学科、专业或特定领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科研队伍,由学科带头人、青年教师、博士、硕士等组成。公认的学科带头人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跟踪学科前沿,围绕学科带头人,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博士生—硕士生”的四级传帮带的“金字塔形”学术梯队,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奠定智力基础。

3.骨干教师的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和学术氛围的营造。

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由专业入门转向深入探讨;由学习技能转向学习思考,由被动吸收转向主动创新。学术梯队中的骨干教师成为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骨干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等素质外,更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并组织进行各种学术讨论、学术报告、国际(国内)会议等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4.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为提高研究生创造力提供保障。

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随着科研诚信工作的不断开展,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在科学研究中,科研诚信是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5.健全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和制度。

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能够有效地规范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需要分析目前研究生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调动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另一方面给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引导。

五、实施案例

我们按照“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要求对软件工程专业研究生进行了创新式培养,平均每年入学硕士研究生20人,博士研究生10人,平均在校研究生人数55人。经过5年的实践,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9项,获得省市基金近20项,年均发表科技论文4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为了营造学术氛围,实验室加强了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同行的沟通,邀请了20余位业界专家来校讲学,选派骨干教师付美国、新加坡等地进行了学术访问,组织了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省市级的计算机学术年会,学院的CST(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论坛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在研究生毕业答辩环节,采用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主要检测学位论文的学术不端行为,系统检测结果比较科学、客观,对于防范学位论文的抄袭、剽窃、伪造等典型表现的学术不端行为有比较好的作用。为了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和组织管理,积极组织研究生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共获得立项8项,这些项目的成功申报,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训练的开展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使得他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更自信,同时学习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对于科研所产生的兴趣更浓厚,一到下课时间就全身心地积极投入科研训练。同时除各年级研究生成立科技创新兴趣小组,配备骨干教师作为临时学术指导教师外,还出台了《学术导师制度》、《实验室管理规范》、《编码规范》等制度。

在“PTAMM”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指导下,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得到不断的培养,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整体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六、结语

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目前的高校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方式、手段和力度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在论述了目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设计和提出了“PTAMM”培养体系,并以某高校软件工程方向近5年的研究生为分析对象进行了案例分析,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未来我们还要借鉴国内外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改革创新,并结合学科专业的实际和特色,形成自己的创新教育的培养理念和风格。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2]邹杰梅.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科学咨询,2011,10.

[3]郭雪娇,王冠杰.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13(74).

[4]云忠,汤晓燕.高等学校理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69-72.

[5]杨跃.挑战与回应:理工科院校创新教育体系构建刍议[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70-75.

[6]陈芳艳,唐玉斌.论创新型理工科人才的培养[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98-100.

课题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4

YYB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HEUCF0

61002)。

猜你喜欢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深化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多目标的土木工程专业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加强教学型医学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