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能力培养问题探讨
2014-12-17赵娣金星彤
赵娣++金星彤
摘要:为了解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现状,运用访谈法对10余家用人单位和6所高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对比我国高校教育培养目标与大学毕业生实际能力需求之间的差距,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应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能力培养;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242-02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二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应届大学生,劳动力供需结构上存在矛盾。如何解释这一问题呢?一方面,可以从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政策以及学生自身素质来加以解释;另一方面,则要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找原因。伴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各高校需要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现状,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切实解决高校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能力培养中的问题
有关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国内外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Peter Maassen & Johan Muller(2006 )通过对欧洲12国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比较突出的几个教育问题。基于此,他们对高等教育质量、各专业能力培养、高等教育的成果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迁移到职业之中,以及教育中的能力培养与毕业后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等都做了详细的阐述。我国学者黄瑞芹等(2011)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高校定位不清、学分制管理差等问题。姜嘉(2013)强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的长久力是当今大学生该解决的首要问题,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长久力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兴趣。鹿立(2012)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产业需求对接上存在不相适应的问题,突出体现在培养周期和专业设置上。
为了准确了解社会职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偏好,以及高校人才能力培养的现状,笔者设计了访谈提纲,并对12家企业以及6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
(一)对用人单位的调查
调查中发现,多数企业认为敬业精神、职业忠诚度等社会能力是其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另外,企业不仅重视业务能力、专业知识,还比较看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然而现实中对后者的满意率却明显低于前者。表1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状况的访谈统计结果。
表1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者的工作能力评价统计
从表1可以发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协作精神和工作态度相对是满意的,这两项指标的优良率均在50%以上;对专业知识和道德品质的评价处于中等程度;但是对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知识广度等几项指标的评价较差,这表明了高等教育在这几方面的能力培养上有欠缺。纵观各企业的人才观,可以归纳出企业最重视的四方面要素分别是:高尚的品德;专业素质和文化素养;团队协作精神;动手实践能力。
(二)对高校部分大学生的调查
高校调查结果与企业访谈结果相比较,显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趋同化,背离多元化培养目标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发展。但却存在着严重的趋同化倾向,各高校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培养的人才也缺乏特色。重点院校努力争创一流大学,省属重点大学以加入“211工程”为目标;专科学校则力争升本,之后便立即忙着硕士点及多年后的博士点的申请工作。这些高校盲目地扩大生源、扩充专业,也因此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致使高校培养目标出现同质化倾向。
2.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社会的人才需要
专业设置方面,存在设置过细,知识陈旧,口径狭窄、适应性差等问题。各高校在专业设置上都向社会热点靠拢,部分热门专业甚至会有十几个班,这给此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藏下了“难”的隐患。有些老专业既不取消也不调整,完全无法适应当今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课程设置方面,由于我国高校过于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致使文科生不懂理工科知识,理科生缺乏文学常识,这两类学生间很难进行就业领域的转换,也为就业难埋下了伏笔。
3.高校教师考核指标不完善
高校教师考核各项指标中,与教师利益直接相关的就是课题数量、论文发表数量等。网上评教由于指标设置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只是流于形式。教师们则将更多的实践和精力放在了课题申请、论文发表上,相对地在教学上就缺少规划和创新,仅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授课,使得课堂黯然失色,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4.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知识轻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不够等问题,使得毕业生人文精神、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外国高等教育能力培养经验简介
有关高等教育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国外有一些先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美国:全才教育及特色化培养模式
全才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的跨越式设置来实现。如设置跨越金融学、新闻学、医学的专业,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此外,美国各高校还有许多特色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工学交替”、“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校企合作”等模式。
(二)英国:跨学科教育模式
英国高校强调拓宽专业口径,提倡跨学科教育模式。如参与合作的高校分别拿出几个学科组成一个学科群,也可以是一个高校内不同学院之间的合作。为了配合学科群的发展,要积极实施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如机械工程与音乐的结合、哲学与数学的结合等,旨在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创造思维的人才。
(三)德国:重点突出的分类别培养
德国大学有明确的分类,每类学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特色,不存在互相追赶、攀比的现象。综合大学学科种类齐全,着重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储备型人才。应用型大学课程设置方面多数课程侧重于应用,与实践广泛结合。师范类学校就是以培养教师为主,不掺杂任何非师范的专业。
(四)日本:重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日本多数高校是由高校和企业联合兴办的。这样,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以及应用上的指导,高校又可以为企业源源不断的输送企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是也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举措。
三、我国高等教育就业能力培养模式改革建议
基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各高校定位和学生特点,改革我国高等教育能力培养模式的措施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确定高等教育分类方法,科学定位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结合现实情况,我国可借鉴国际标准分类法和我国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的观点,将高等教育分为综合型研究性大学、应用型大学(包括职业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两类,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类型进行科学定位。综合型研究性大学或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即培养“通才”的意识;专业设置力求宽口径,注重设立有利于通才的“大专业”;或重视学生的学术性和科学研究能力,努力为国家相关学术领域研究做出贡献。而应用型大学,或培养医生、教师、律师、工程师等职业应用型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且“用以致学”;或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即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如电气工程师、维修工程师等。这类学校可以借鉴德国的相关经验,以实践性教学为主。
endprint
(二)专业及课程的设置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根据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切不可一成不变。高校应成立一个独立的专业设置小组委员会,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后再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如压缩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扩展需求量大的专业,增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等,使学校的专业结构趋于科学合理。同时,要加强课程建设。应用型高校要增加应用性和技能性课程的比例,把课程设置与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研究型大学则要更加重视课程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三)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
高校应重视与企业的联系,原因在于:其一,高校是为社会、企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只有保持与社会、企业的密切联系,才能确保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其二,各高校只有深入了解社会,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其三,高校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与企业合作,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方式获得所需的资金。
(四)提倡高校实行“导师制”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导师制”即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实现教师的品德和言行感染学生、社会资源帮助学生。目前,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等已经开始运用此方法。但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必须调整教师考核指标,将教学工作量、学生培养质量等指标囊括其中,以鼓励老师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葛喜艳,武毅英.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特色及启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92-95.
[2]霍玉敏.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2,(6):30-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
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4]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The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in England,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EB/OL],http://www.qaa.ac.uk/academic infrastructure/FHEQ/EWNI08/FHEQ08.pdf,2010-10-16.
[5]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Canada.Ministerial Statement on Quality Assurance of Degree Education in Canad(2007)[EB/OL],
http://www.cmec.ca/Publications/Lists/Publications/95/QA-Statement-2007.en.pdf.2010-10-01.
[责任编辑 柯黎]
endprint
(二)专业及课程的设置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根据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切不可一成不变。高校应成立一个独立的专业设置小组委员会,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后再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如压缩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扩展需求量大的专业,增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等,使学校的专业结构趋于科学合理。同时,要加强课程建设。应用型高校要增加应用性和技能性课程的比例,把课程设置与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研究型大学则要更加重视课程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三)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
高校应重视与企业的联系,原因在于:其一,高校是为社会、企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只有保持与社会、企业的密切联系,才能确保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其二,各高校只有深入了解社会,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其三,高校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与企业合作,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方式获得所需的资金。
(四)提倡高校实行“导师制”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导师制”即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实现教师的品德和言行感染学生、社会资源帮助学生。目前,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等已经开始运用此方法。但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必须调整教师考核指标,将教学工作量、学生培养质量等指标囊括其中,以鼓励老师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葛喜艳,武毅英.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特色及启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92-95.
[2]霍玉敏.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2,(6):30-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
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4]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The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in England,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EB/OL],http://www.qaa.ac.uk/academic infrastructure/FHEQ/EWNI08/FHEQ08.pdf,2010-10-16.
[5]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Canada.Ministerial Statement on Quality Assurance of Degree Education in Canad(2007)[EB/OL],
http://www.cmec.ca/Publications/Lists/Publications/95/QA-Statement-2007.en.pdf.2010-10-01.
[责任编辑 柯黎]
endprint
(二)专业及课程的设置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根据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切不可一成不变。高校应成立一个独立的专业设置小组委员会,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后再进行专业结构的调整,如压缩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扩展需求量大的专业,增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等,使学校的专业结构趋于科学合理。同时,要加强课程建设。应用型高校要增加应用性和技能性课程的比例,把课程设置与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研究型大学则要更加重视课程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三)高校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系
高校应重视与企业的联系,原因在于:其一,高校是为社会、企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只有保持与社会、企业的密切联系,才能确保为社会培育有用的人才;其二,各高校只有深入了解社会,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水平的提升;其三,高校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与企业合作,可以通过技术转让、咨询服务等方式获得所需的资金。
(四)提倡高校实行“导师制”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
“导师制”即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本科生“导师制”,可以实现教师的品德和言行感染学生、社会资源帮助学生。目前,浙江大学、重庆大学等已经开始运用此方法。但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必须调整教师考核指标,将教学工作量、学生培养质量等指标囊括其中,以鼓励老师充分利用既有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葛喜艳,武毅英.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特色及启示[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2):92-95.
[2]霍玉敏.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2,(6):30-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
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4]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QAA).The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in England,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EB/OL],http://www.qaa.ac.uk/academic infrastructure/FHEQ/EWNI08/FHEQ08.pdf,2010-10-16.
[5]Council of Ministers of Education,Canada.Ministerial Statement on Quality Assurance of Degree Education in Canad(2007)[EB/OL],
http://www.cmec.ca/Publications/Lists/Publications/95/QA-Statement-2007.en.pdf.2010-10-01.
[责任编辑 柯黎]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