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豆价格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2014-12-17牛爽王志宏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1期

牛爽+王志宏

摘要:近年来,中国大豆市场总体上呈现供给与需求双线快速增长态势,但市场波动特点明显。在供给结构方面,中国大豆供给徘徊不前,进口大豆供给迅猛增长,大豆自给率不断下降;在需求结构方面,榨油消费占据主导地位。我国大豆价格体系的改革历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因此,分阶段分析了大豆价格的波动状况,并对最近期国内外大豆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基本情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大豆价格体系;需求市场;供给市场

中图分类号:F32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011-02

一、我国大豆价格体系改革历程

我国大豆产品价格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大豆产品价格从统购统销到逐步迈向市场经济,最后完全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大豆产品价格的波动。以下是我国大豆前两阶段的波动状况。

(一)第一阶段(1949—1952年)大豆自由购销阶段

这一阶段逐步确立了国有粮食系统处于主导地位的自由购销体制。建国初期,因长期的战乱使粮食生产严重破坏,粮食供求矛盾十分尖锐,加之不法粮商投机活动猖獗,政府掌握粮源有限,导致粮食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并推动物价全面上涨。这决定了我国政府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稳定粮食价格、保证粮食供给。政府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加强公粮征收,国营粮食系统积极收购粮食,以掌握充足粮源;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粮食等。这一时期大豆市场实行自由购销,国营粮食系统采用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方法,逐渐取得了在大豆流通中的主导地位。

(二)第二阶段(1953—1978年)大豆统购统销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国营粮食体系一统天下。1953年后,为了克服当时粮食短缺和确保城市配套系统的低价食物供应,在农村实行了强制性低价粮食收购政策,即所谓的统购统销制度。统购统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余粮实行计划收购(简称统购),生产粮食的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购品种、价格和数量,将余粮卖给国家;对城镇居民和农村缺粮农民实行计划供应(简称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在中央统一政策下,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管理粮食。

(三)第三阶段(1979—1993年)市场经济阶段

自1979年以来,政府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对食用油流通采取了逐步改革,积极推进的方式。对价格的改革,一方面提高油脂、油料的收购价格,另外一方面提高消费价格,以刺激农民种植油料作物的积极性,缓解供求矛盾,最终达到按市场供求关系形成价格的新体制。1979—1993年政府4次大幅度提高油脂油料的收购价格。

(四)第四阶段(1993年后)完全竞争市场状态

豆油价格完全由供求关系决定,大豆产品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大型加工企业少,中小油厂分布在各产区内,国有、民营、外资油厂、个体油商可以自由收购、加工、销售大豆和菜油,各地区间运输贸易方便,地区价格差距小。豆油价格波动不但受到国内国际大豆种植面积、大豆产量、需求等本身的影响,还受到菜籽油、棕榈油等其他油脂价格的影响,因此价格影响因素众多,波动性大,周期性和季节性波动强。

二、大豆市场价格基本情况

(一)近十年我国大豆价格波动的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1991—1993年在这一阶段大豆价格总体趋势是平稳小幅上涨。1991年我国大豆收购价格为1.17元/公斤,1993年为1.72元/公斤。收购价格上涨了0.55元/公斤,上涨幅度为47.2%。价格的波动在最低为1991年的1.17元/公斤,最高价为1993年的1.72元/公斤,最高价比最低价高出了47.2%。

第二阶段:1994—1997年在这一阶段大豆价格较上一阶段平稳小幅上涨。1994年我国大豆收购价格为2.04元/公斤,1997年为3.01元/公斤。收购价格上涨了0.97元/公斤,上涨幅度为47.5%。价格的波动在最低为1994年的2.04元/公斤,最高价为1997年的3.01元/公斤,最高价比最低价高出了47.5%。

第三阶段:1998—2002年在这一阶段大豆价格较上一阶段回落较大。1998年我国大豆收购价格为2.26元/公斤,2002年为2.20元/公斤。收购价格下降了0.06元/公斤,下降幅度为2.65%。价格的波动在最低为2001年的1.94元/公斤,最高价为1998年的2.26元/公斤,最高价比最低价高出了14.1%。

第四阶段:2003—2006年在这一阶段大豆价格较上一阶段有所回升。2003年我国大豆收购价格为2.94元/公斤,2006年为2.51元/公斤。收购价格下降了0.43元/公斤,下降幅度为14.6%。价格的波动在最低为2006年的2.51元/公斤,最高价为2003年的2.94元/公斤,最高价比最低价高出了14.6%。

第五阶段:2007—2011年在这一阶段大豆价格较上一阶段回升较大。2007年我国大豆收购价格为4.14元/公斤,2011年为4.08元/公斤。收购价格下降了0.06元/公斤,下降幅度为1.44%。价格的波动在最低为2009年的3.68元/公斤,最高价为2007年的4.14元/公斤,最高价比最低价高出了11.1%。

(二)大豆需求市场基本情况

我国进口大豆几乎全部用来榨油,豆粕用来生产饲料供养殖企业使用,目前豆粕占我国蛋白粕消费量的比重高达72%。我国大豆压榨企业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区和东北内陆地区,由于最近几年国产大豆产量不断下降,其与进口大豆相比没有价格优势,国产大豆压榨量一直保持较低水平,沿海地区则成了主要的进口目的地和压榨产区。监测显示:目前山东大豆压榨能力、压榨量和进口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江苏大豆压榨能力、压榨量和进口量仅次于山东,位居全国第二。广东位居全国第三位。

(三)大豆供给市场基本情况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2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675万公顷,较上年减少14.43%。人产量为1 280万吨,较上年减少11.63%。最近3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持续大幅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农户种植大豆收益低于玉米和稻谷,种植大豆积极性不断下降;二是大豆进口数量持续增加,国产大豆与进口大豆在榨油方面失去竞争优势。监测显示,目前阿根廷港口现货大豆收购价格只有1 750比索,折合人民币为2 200元/吨;4月合约美国大豆期价为1 460美分/蒲式耳,折合人民币为3 380元/吨。由于进口大豆较国产大豆含油率高出2—3个百分点,加上国外大豆普遍是规模化种植,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远低于国产大豆,对国产大豆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三、大豆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因素分析

我国的四种土地密集型的主要粮食产品中,由于大豆相对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等高产粮食品种的单位面积产量低,尤其与主要争地粮食品种玉米相比较的比较收益明显低下,因而其发展受耕地面积有限的制约更为显著。当生产资金投入差异不大,而且不是主要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者在选择种植某种作物时,考虑的是单位面积作物的经济收益,只有满足了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原则,生产者才会考虑种植。我国大豆三大主产区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的黑龙江、河南和安徽三省,通过对大豆及与大豆竞争使用稀缺资源(耕地)的其他作物进行收益比较分析发现,三个主要的大豆生产省份,大豆的每亩净收益除比小麦略高外,均低于其他几种主要作物。农民在收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当然不愿意种植大豆,而扩大其他收益较高的作物面积,以求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获得最大收益。

endprint

(二)相关和辅助产业因素分析

我国农用生产资料国际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一直高于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等国,但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还有较大差距。中国农业机械以及农业拖拉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虽然一直呈上升趋势,但除了高于阿根廷和巴拉圭,2011年与巴西相当外,明显低于美国和德国,与加拿大差距也很大。中国肥料的生产量和消费量都很大,但全部肥料和各品种的进出口贸易情况都是进口量大大高于出口量,尤其是磷肥和钾肥的差距更大。世界大豆主要出口国美国、阿根廷、巴西、欧盟等的肥料贸易也都是进口量大于出口量。中国农药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呈上升趋势,在世界大豆主要出口国家中只低于美国和德国,但与美国和德国相比较差距还很大,其他国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很低。中国杀虫剂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经历了由下降到上升的过程,一直明显低于美国和德国,但高于阿根廷、巴西和巴拉圭等;中国除草剂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呈上升趋势,高于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国,但一直明显低于美国和德国。

(三)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因素分析

在世界所有大豆主要生产国和主要出口国中,中国农户生产规模是最小的。中国每个农业劳动力拥有的耕地面积只有0.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更是大大低于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等世界大豆主要出口国的水平。人口众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导致农业生产规模过小、机械化水平低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等,都严重制约了中国大豆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此外,由于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大多数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产销一体化组织,只能独自分别进入市场,不仅市场竞争能力弱,也较难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近几年来,虽然中国大豆加工业中的大型企业迅速发展,但集科研、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大型企业很少。

(四)大豆产业特性因素分析

农业的弱质性决定了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来克服市场机制的失灵。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通常是改善贸易条件和降低市场价格的周期波动幅度。从世界大豆主要出口国的情况来看多数国家都是多方面努力,来改善农业相对于非农产业的不利贸易条件,或通过本国农业贸易条件的改善来提高大豆的国际竞争力。

(五)相关政策因素分析

目前,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世界大豆主要出口国都拥有健全完善的农业市场体系,即既有农产品及其生产要素的现货市场,也有农产品及其生产要素的期货市场(或远期交易市场),使生产经营者不仅可以利用其来套期保值,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也可以根据价格变动随时调整供求,从而起到规避或减小价格波动风险的作用。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为生产经营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也有利于政府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参考文献:[1] 瞿晓苍.商洛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C]//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2006.[2] 朱希刚.中国大豆业的困境和发展对策[C]//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3] 李俊.国际大豆市场乌云盖顶产量预增4000万吨[N].第一财经日报,2010-11-12.[4] 陈康.国内大豆市场供应充裕局面难改[N].粮油市场报,2010-03-12.[责任编辑 王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