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教材 优化实验教学
2014-12-17雷玉芳
雷玉芳
〔关键词〕 化学教学;实验;教学
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122—02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有多种探究活动,而化学实验是实施探究活动的主要途径。做好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推广“微型实验”,体现绿色化学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教学过程的实施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笔者的教学和调查发现,与大纲版教材相比,新课程教材淡化了对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明确区别,目的是给教师更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条件实施实验教学。然而受到学校实验条件、教学课时、教师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现阶段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与新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背道而驰,具体有:
1.化学实验的魅力逐渐缺失。
实际教学中,教师把教科书中大多数实验设计成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则多是重复一些演示实验的内容,学生“照方抓药”即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教学方法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把化学实验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的手段。“结论”往往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和书本上早已知道,就像水平很低的侦探小说或者电影那样,没有任何悬念,引不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没有发现时的快乐,感受不到化学的魅力。
2.中学化学实验资源仍然不足。
近些年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学实验条件有所改善,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配置比较齐全,但因诸如教师教学内容把握不好造成课时紧张、有的学校同年级班级数较多、有的学校缺乏专职实验员使得实验需要教师自己准备,教师准备实验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讲课的工作量等原因,大多数学校仍然无法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需要,因此也就难免出现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少的现状以及现代化的实验室经常处于闲置的状况。
3.新课改起步初期,很多方面存在着误区。
合作精神是科学实验成功的要素之一,对于中学生今后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本无可厚非,但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合作,结果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下降。教学中看到的现象是一个学生做实验,同组其他学生旁观;一个学生拿着试管,另一个学生则小心翼翼地向试管中滴加药品,等等。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现代教学的必经之路,但也出现了用多媒体模仿取代真实实验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化学实验教学。从化学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可知,脱离实验,学生看不到反应现象,嗅不到气体气味,感受不到反应的吸、放热现象,他们将无法真正领悟化学实验的真谛。
4.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教师研究实验的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教师还坚守“实验是化学的基础”的信念,组织一定的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数教师仅仅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一定量的演示实验,还有少数教师完全是以“讲”代“做”。
以上调查情况说明:2010年甘肃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削弱了。这是与新课改理念相违背的一种现状,它伴随着课改的实施而诞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不可避免地成为新课改后化学教学改革的拦路石。
二、优化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该如何与时俱进,促进化学学科的改革呢?为践行新课标的要求,三年来我们学校化学教师根据学校实验条件和教学实际,在优化化学实验教学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效。
1.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化学教师要在熟悉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组织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所需药品、操作步骤,认真观察和记录现象,经思考得出结论。如在做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实验(4—7)时,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让学生回忆前一节次氯酸的漂白性、初中化学学过的活性炭的吸附性,比较这几种漂白的原理、效果的异同,加深对二氧化硫漂白原理的理解。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人人开动思维“机器”,对所学内容印象深刻,素质自然得以提高。
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是挖掘书本已有的实验内容和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有新意境、新内容的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和思考;把学生导入科学探索的新起点、新境界、新高度,让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层次上观察和思考,使其有较强的知识迁移、创新探究能力,并在创新探索的过程中,“灵感”有所激发。如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实验(1—5)配100mL1.00mol/LNaCl溶液的学生实验中,以往教学是按“讲述→实验→验证→讨论”的程序,即先讲述用什么仪器、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注意的事项,然后学生按照教师讲的去做。而按探索性实验要求,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化学计量在实验中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够自己完成这个实验。所以在教学时,只告诉学生实验内容,让学生自己设计、准备,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述,只对个别问题加以指导。笔者对两个班级分别采取上面的两种教法,结果:按“讲述→实验→验证→讨论”去做的班级,课堂秩序井然,全部学生操作有序,学生顺利做完实验,没有提出更多的问题;而后一种教法截然不同,课堂秩序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操作步骤和方法各不相同,暴露出的问题不少。实验结束后,每组同学都拿着自己配制的溶液请老师观看,这时教师不失时机以某一组或几组的实验为主,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问或违背操作规程的现象,与同学们共同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在回顾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并相互讨论,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了正确的总结性评价。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实验内容,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达到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3.推广“微型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些微型仪器,寻找一些代用药品,为完成课本一些实验或探索一些物质的性质拓宽了途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索活动。如高一化学(必修1)中“粗盐的提纯”、“ 一定物质的量的溶液的配制”、“淀粉胶体的丁达尔现象”、“金属与酸的反应”、“纯碱和食盐的区别”等实验。让学生“常回家做做”,既缓解了学校实验器材紧张的局面,又体现了绿色化学减量的原则(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减少“三废”的排放量),还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有效使用教材,帮助学生选择学习方式。
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灵活处理,自主开发教具,有选择性地使用好教辅资料,有效拓展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补充教科书内容的不足。如高一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就“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课本以“科学探究”的形式提出,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在总结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以往课本、教辅资料中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真正明白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每种设计的优缺点,最终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又辅以练习,使该问题由探究讨论上升到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教师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不断收集证据,形成解释,通过相互交流、评价反思,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水平和能力。
总之,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和高中新课程实施实践,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深深体会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化学教学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时代的需要,是化学教育教学的新课题。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当好主导,把握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规划课题《高中化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使用教材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笙 编辑:张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