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影响因素探究
2014-12-17李承国
李承国
〔关键词〕 课堂教学;影响因素;教
学设计;师生状态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1—0041—01
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它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涯的核心构成,它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是教师职业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和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其本身具有诸多可变因素。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丰富内容,研究开发课堂教学生命潜力的有效手段。本文中,笔者将尝试从课堂教学设计和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两个角度出发,探究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亦助于课堂教学新模式的探寻。
一、 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课堂教学目标是建构一堂好课的第一要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非仅限于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教学目标的实现则是通过教学设计的逐个实现来完成的。
为此,首先要做好课前的教学设计,但应该按照新的教学任务来设计教案,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学生教师共同活动的方式与过程,都应全面策划。不同的教学观必然会影响教案的设计,以提问设计为例,不要以为凡提问必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教师也许能把问题编得十分细碎,使学生易获标准答案,由一串细问题循序渐进走向目标;也可能设计得使学生必须通过调动起自己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经过发现、或选择、或重组的多种过程才可形成答案。前者体现出教师控制具体过程,希望学生按规定路线进行的强烈愿望;后者则表现出教师重视学生努力进行获取、形成、发现知识的过程,相信这一过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关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认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所以,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这样,教学设计就会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
二、师生状态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所谓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是指那些对教师、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态度和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不是指那些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教学活动本身的进行状态而生成的动态的影响继续活动的因素。这些属于“潜在”的因素有间接和直接影响之分。其中,主要的直接作用因素可作以下分类。
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因素从大的方面可分为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教室条件。心理因素较为复杂,又分为个体稳定性因素(在学生方面,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个性等;在教师方面,包括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师生关系等)、个体不稳定因素(师生即时心态、身心疲劳状态等)和群体因素(包括班风和师生关系等)。
显然,上面所列的因素,除了自然条件外,其他的因素都是可改变和可控制的,改变、控制都应该以教学任务的优质完成为定向。其中,心理因素大部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的,形成后即成为稳定态,对形成后的教学实践产生影响。把心理因素作“个体”与“群体”之分,是因为两者不仅有区分,而且有相互作用,尤其是当群体因素形成后,会对个体产生有效的影响。另外,心理因素的非实体性,往往使师生都易忽视,或者不被自觉意识到,但它们却最具影响力,不仅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认知活动的状态与质量,而且影响到人生中处事、对人的态度与方式、整体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等。显然,这些都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认知因素或仅仅是与认知相关的因素。它们的存在本身具有自己的形态,有自己的作用方式和独立的意义。
努力利用积极的因素,包括物质的和更重要的心理的;改变消极因素,包括稳定的和暂时的,这些都是为实现课堂教学高质量所必须要做的。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因为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的。教学过程的真实推进及最终结果,更多地是由课的具体行进状态以及教师当时处理状态的方式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只有彰显积极因素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抑制消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达到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所要求的“内因与外因”的统一,才能够达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最理想效果。
?笙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