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中的情绪调节
2014-12-17吴永平
吴永平
摘要:数学学习同样需要情绪调节,没有积极的情绪就没有学生对数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也就没有对数学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热情.作为数学老师,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另辟蹊径深度表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课堂提问中可以对问题进行巧妙设计,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作业处理时需要注重过程,从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
关键词:情绪调节;深度表扬;巧妙进行;注重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145-02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在少年儿童的成长历程中积极的情绪不可或缺。数学学习因为其知识结构的严谨与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使人感觉学习数学必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学习中不需要情绪调节,对数学学习中的情绪调节关注不够。其实并非如此,没有积极向上的情绪就没有学生对数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也就没有对数学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热情。积极的情绪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数学学习的催化剂和润滑剂。
一、另辟蹊径深度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知名教育专家陆仕桢曾经说过:“基础教育,智力不是影响成绩的基本条件,影响成绩的就两条:一个动力,一个习惯。而动力,对一个孩子来讲最主要取决于两个欲望:第一个欲望是求知欲望,他对学的东西感兴趣;第二个欲望是成功欲望。你试试看,一个孩子从来没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过肯定,他怎么能爱学习?”因为一些特殊情况,部分孩子失去学习数学的动力,出现了种种问题,成绩直线下降,成为老师和同学遗忘的角落,从而造成学习动力进一步消退,成为后进生。这就需要老师另辟蹊径,仔细寻找孩子学习中的闪光点,重新点燃孩子的学习热情,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
接到一个新班,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开学初状态明显不对劲,作业拖拉,上课注意力分散,还经常与同座位闹矛盾。发现这一问题后,我对她进行过多次批评教育,可是却收效甚微。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位同学小测验得了优秀,我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先在全班大张旗鼓地表扬了她一番,看着她满意的微笑,我知道她开始进入角色了。下课后我将她请到办公室,和颜悦色地问她:“这次考试你的进步最大,能跟老师透露透露你的经验吗?我想在全班其他同学中推广你的做法。”她一听这话,很吃惊,随即便讲起了自己的做法:“上课要认真听讲,作业要认真完成,考试时要仔细检查认真做。”正好说出了我想要对她说的要求,我对她说:“说得太好了,只有这样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好成绩,所以你考了优秀,老师祝贺你,把你的方法告诉全班同学,好吗?”孩子高兴地说:“行!”说完她开心地走了。随后我请她将自己的做法向全班同学进行了介绍,并号召全体同学向她学习。为了形成整体合力,我还联系了孩子的家长,向家长介绍了孩子近期的表现,特别说了她的明显变化,家长听后也很高兴。从此孩子学习热情明显改观,学习动力明显增强,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慢慢形成。
上面事例中女孩的变化就是情绪调节的作用:由原来的毫无状态到后来的热情高涨,只因为老师的一次深度表扬,这样的表扬不是停留于表面,有老师和孩子的深度交流,有班级教育氛围的营造,有家庭教育的参与。需要老师留心观察,找寻教育机遇,用好用足特殊机遇,保持孩子学习数学的动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堂提问巧妙进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教师的提问在互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问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既有后进生表现的机会,有中等生发挥的空间,还有优等生展示的舞台。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情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在老师和同伴的关注中点燃学习热情。
比如在进行“圆的面积计算”这一内容的学习时,同学们掌握了圆的周面积计算公式以后,对于后进生,教师的问题围绕已知半径求面积设计,他们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解决问题;中等生问题设计可以围绕已知直径求面积展开,他们可以先求半径再求面积分步解答,也可以直接列綜合算式来完成;优等生的作业设计可以已知周长求面积,他们需要先求出半径,再求出面积。一题多解问题答问顺序的选择,可以先后进生,再中等生,最后优等生。难度会拾级而上,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问的空间,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在分数应用题教学时,“一条道路已经修了1000米,已修的长度是未修长度的1/3。这条道路全长多少米?”后进生可以把未修的长度看作“1”,先直接用除法求出未修的长度再求全长;中等生也可以将未修的长度看作“1”,用方程先求未修长度,再求全长;优等生必须再做深入思考,还可以将全长看作单位“1”,将已修的长度是未修长度的1/3转化为已修的长度是全长的1/4,再直接求出全长。
在问题答问后,教师应及时做出鼓励,语言做到简洁、清楚,充满感情,富有变化。譬如在两位数乘法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可以这样说:“你说得真好,很有条理,先说用个位去乘,再说用十位去乘,最后将两次乘得的积相加,同学们就要像他这样说。”“你说得和他一样棒!”“你也很有条理,如果说得再慢点,就能让同学们听得更清楚,那就更棒了。”在学生答错题目时,教师及时说出:“说错是正常的,老师也会有说错的时候,没关系,来,再慢慢说一遍。”“大家不要笑,他紧张说错了,下次他一定会成功的。”在学生回答很好时,教师要及时表示“你的回答真完整,做事肯定很有条理”、“你的回答很流畅,听得真舒服”、“你的解题方法很简洁,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等。
三、作业处理注重过程,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的根本保障,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数学作业的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水平的好坏,关乎数学学习成就感的高低。数学作业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作品,体现着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凝聚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教师处理数学作业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评价,也可以对每次的作业状况进行记录,对学生的作业态度、作业的正确率、思考的质量等进行充分认可,维持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
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作业答案是正确的,期待得到老师积极的肯定。当老师用简短赞赏的语言肯定学生作业的闪光点时,学生则会维持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当学生的作业发生错误时,教师在学生错误解答中找到正确的步骤或正确的思路,用笔圈下写上:“这里做得很好,再往下想一层,你就成功了!”或者简单写上:“别急,再想想。”当学生作业中出现精彩的部分,不妨用笔圈下来,顺便写上一个字:“好!”学生的字迹特别工整或有进步时,写上:“写得真好,字迹进步了!”学生拿到这样的作业本,往往会露出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老师殷切的希望,在接下来的作业时,学生会更加爱开动脑筋,更加注重字迹工整,以期得到更好的认可。老师还可以对每天的作业的状况进行适当记录,并将每天的作业记录进行加分统计,实行一定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正面的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一种“良性暗示”,每个人都需要积良性暗示来提振情绪,尤其是学生。只有让他们充分体会成功的快乐,他们才有持续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