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艺术美
2014-12-17张佳峰
张佳峰
摘要:教学艺术是教学论的崭新分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艺术;发展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132-03
教学艺术的理论已陆续被教师们提出、赞同,教学艺术是教学论的崭新分支。它以教学论的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为理论依据,进行延伸,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艺术学、美学、社会科学等思想引入教学理论中,用以研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艺术魅力,从理论上找出寓理论于趣味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我国学者对教学艺术本质内涵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方法技巧说、美的创造说、个性表演说和方法创造个性综合说,但这些观点还仅仅停留在直观或经验层面的描述,未能全面把握教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教学美作为教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领域,己经走进教学研究者的学术视野。这个领域既生气勃勃、富蕴魅力,同时也异常复杂、充满挑战。优秀教师们大量成功的教学美的创造实践,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靓丽风景,并为教学美的深入研究与走向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艺术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系统研究教学艺术,20世纪90年代前后注意到教学艺术本质问题的探索。目前有关教学艺术的论述可谓篇什繁多,专著迭出。但对教学艺术内涵和本质的界定,仍然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什么是教学艺术?这是个早已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但仍然没有一致的认识。近20年来,人们对教学艺术内涵的界说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1.方法技巧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能技巧。如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艺术,就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套方法。”还有学者认为:“所谓教学艺术就是培养人才的能取得最佳效果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方法的升华,是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出神入化,是解决教学问题使教师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心灵契机和巨大魅力。”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与教学艺术的密切关系,但它只注意到教学方法技巧与教学艺术的“形似”,而没有看到教学艺术的本质和内核。灵活多变的方法和技巧充其量只能是教学艺术的外显形式或手段,决非教学艺术本身。
2.美的创造说。这种观点认为按照美的规律、美的原则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就是教学艺术。如有学者认为,“创造性”和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是教学艺术的两个本质特点。其依据是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阐述,从而将教学艺术定义为“遵循美的规律、贯彻美的原则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
3.个性表演说。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艺术就是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活动。罗伯特·特拉弗斯指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注意到自己的个性特色,并把个性因素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我国有学者也认为:“教学艺术就是受制于个性风格,具有美学价值和创造性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的个人才华。其本质属性和种差是个别性、审美性和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实质,是教师本人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价值定向在教学领域中的结晶。”这种观点肯定了“美的创造”这一教学艺术特征,并且进一步揭示了教学艺术就是教师个性在教学中的体现这一重要特征。然而遗憾的是,它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双边性,排除了学生在教学艺术实践以及教学艺术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的双边性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而双主体的互动是教学艺术得以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没有学生同教师积极地默契地协作与配合,教学艺术就只能是教师不切实际的天马行空和孤芳自赏式的个人表演。
二、课堂教学美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提出教学是一门艺术,他的《大教学论》就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学和艺术一样,以活生生的人为对象,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用艺术的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艺术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因而优秀的教师本身一定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艺术家。由于教学是教和学的统一体,因此,和其他艺术所不同的是,教学这门艺术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既然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便具有了审美意义;既然教学是一门有别于其他艺术的艺术,研究课堂教学美也便有其必要性。所谓课堂教学美是指以学生的审美心理为基础,教师运用艺术化的教学形式美来表达教学内容本身具有的内在美,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达到美的境界。
课堂教学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学生的学习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种审美期待,如果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学习内容本身正好符合了这种审美期待,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产生美的体验,称之为学习美。这种学习美可以分为几种形态:(1)悦耳悦目的美。(2)悦心悦意的美。(3)悦志悦神的美。
其二,教师的教学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教学艺术美。它包括的内容非常多,如导课艺术美、课堂组织艺术美、课堂讲授艺术美、提问艺术美、课堂管理艺术(包括课堂节奏管理艺术、课堂问题行为和偶发事件处理艺术美等)、结课艺术美等。(2)教师自身的美,即教师自身素质给学生带来的美感。一次成功的授课,不仅要给予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从而达到美的心灵、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传达的交织融会,直至美的领悟。因此,创造一种与教学相融合的艺术氛围十分重要。
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说其特殊,是将其与专门的舞台表演相区别。舞台上的表演是将各种知识融会在剧情里,通过艺术形象的塑造以情感人,理性的成分少一些,而教育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课堂教学是把学生集中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里,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表演”,将知识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传授给学生,以知识传授为主,理性的成分大于感性的成分,教育的方式是直接的。
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美的,它是一种双向的审美活动。美的事物到处都有。美既然无处不见,审美也自然无处不在。因此,课堂教学应是美的毋庸置疑,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发现美。
营造一种美的教学氛围,达到美的教学效果,需要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要付出卓绝的努力。
教师应把美的创造视为己任。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最多的是教学形式的变化,最先感受的是教师的仪表美。仪表美是教师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精神气质、志向理想、格调情趣、智慧学识等心灵美的自然流露,从容貌、服饰、举止、态度、风韵等方面体现出来。综合了人体美、自然美、形式美、行为美、语言美等。人体美、自然美既是天赋也有后天修炼的结果,而形式美、行为美、语言美却可以经过后天的努力实现。教师的服饰美,是艺术品位、文化底蕴的体现,总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由最初的印象变为永恒的追忆;时间可以冲淡许多记忆,但是却清晰地记得教师的口头语、教师最喜欢的服饰,甚至发型。教师应当把美的创造当成己任,把举手投足当成教学的一部分。
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审美观念的要求,而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组成部分。人们的审美要求不可单纯理解成追求“享受安逸”,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使人類的社会生活进入高层次、高效率阶段。在高等学校中,学生的各方面的文化素质使其对艺术性的追求尺度大大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美在现代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1)有助于推动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2)乐学不倦,提高学生的探索意识。(3)有助于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4)培养美育观念,提高美育素质。
随着人们教学艺术创造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对教学艺术发展规律的揭示,教学艺术原则必将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完善,从而在指导教学艺术的创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知道,创造的本质特征是自由性。教学艺术创造虽然有一定的原则和要求,但当它被教师具体运用的时候,这些原则只是方向和基础,而不是束缚教师教学艺术个性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