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问题行为的深层原因与应对方式

2014-12-17唐丽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47期
关键词:问题行为应对方式

唐丽霞

摘要:儿童的问题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而教师作为儿童人格品行的指引者,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科学应对,既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又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因为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儿童的恐惧与害怕、儿童真实的心理特点、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儿童对爱的渴望。

关键词:问题行为;深层原因;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7-0121-02

在网络空间里,流行这样两句话,一句“你在干嘛”的背后,藏着一句“我想你了”。另一句“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这两句话通常是描写恋人之间的感情。同样的道理,对表象语言与行为的深层含义分析也适用于孩子。幼儿教师应该像对待自己的恋人一般,真诚交往,耐心体会幼儿各种行为背后隐藏的真实原因。因为孩子或好或坏的行为,也存在一定的缘由。当你责怪孩子出现一些难以接受的问题行为时,是否思考过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这些深层原因,导致了孩子们截然不同的待人处事方式。如果老师误读了孩子的行为,那么,在此基础上的所有方法与努力都将徒劳无功,不仅无法改善孩子的行为,甚至还可能加深孩子的反抗与敌意。所以,教育孩子,应该首先明晰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要与动机。

一、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儿童的恐惧与害怕

一次,去幼儿园指导实习学生,刚巧碰上孩子们正在排队抽血体检。期间一个孩子总是站到最后一个去玩滑滑梯。但脸上并没有玩得很快乐的神情,相反他还有点恐慌。老师把他拉到前面,他又跑到后面去了,如此反复几次。于是我走到他身边,对他说道:“你是不是有点害怕打针?”他一本正经地说道:“我的朋友和同学不怕打针。”我说:“你的朋友和同学不怕打针,那你是不是有点怕呢?你觉得打针有点疼,就像蚂蚁扎了一下,是不是?”他不再说话了。隔了一会儿,轮到他打针了,老师叫他过去时,他不肯,然后又说道:“其他小朋友都不怕疼,是不是?”把他拉到医生身边,老师给他脱袖子,他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神情紧张地对医生说:“阿姨,你一定要轻点。”阿姨温柔地应和了他。在挣扎中,给他抽了血。

如果老师只是站在自身立场思考问题,认为孩子总是不按秩序排队,不遵守规则,强制孩子返回队伍,教育他要懂礼貌、守规则,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与敌意。这个孩子并不是因为调皮而不愿排在队伍里面。通过我与他的沟通对话发现,他通过往后战队来逃避打针。面对巨大的内心恐慌,他只能一次次地站到队伍最后,以寻求暂时的安宁。但他也清楚自己必须接受打针这个事实,以周围的同伴为榜样,认为打针不应该害怕,所以他也应该勇敢,努力逼自己不要怕打针,想战胜自己。但他作为一个弱小的孩子,还是无法抵挡内心的巨大恐惧,最后终于哭了起来。所以,老师应该蹲下身来,听听孩子的心声,应该科学认识孩子消极行为背后的原因。孩子害怕打针是正常的,老师应该陪在孩子身边,抚慰、疏解他的恐惧情绪,慢慢引导孩子以平和的心态接受这件事。尽管他依然害怕,但是,你的理解与支持是孩子的安慰剂。

二、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儿童真实的心理特点

有一位小朋友,看到了很多小朋友都带了玩具车来幼儿园玩,他没有带,于是很羡慕别人,另一位小朋友边玩边问他:“你怎么不把车子带来呢?”他说:“我家有很多漂亮的玩具车,有红色的、黄色的、黑色的……我每天都用玩具车玩竞赛游戏呢。”其实,他只是在玩具店看到很多玩具车。

孩子家里明明没有许多玩具小车,他却跟小伙伴说有很多,其实他只是偶然在商店看到各种各样的玩具车。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孩子显然在撒谎。然后,教师会对他进行一番道德教育:你家里没有这些玩具小车啊!你是在说谎?说谎不是好孩子。其实,站在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孩子并不是有意说谎,这是他真实的心理特点。学前儿童由于心理不成熟,容易将想象与现实混淆,他们有时会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人、碰到了什么事,其实并非真实的,而是他们在头脑中的想象。孩子把在商店看到的小车说成是家里的,并不关乎道德。作为老师,不能随便责怪学前儿童“不诚实”,给孩子戴上道德枷锁,而是要耐心帮助孩子区分想象与现实的区别,促进儿童心理的发展。

三、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

一天早晨,四岁的豆豆到了幼儿园,班主任李老师热情地和她打招呼,但她脸上却写满焦虑。过了一会儿,豆豆一直哭着说要给妈妈打电话。李老师怎么也哄不住,这让她有点烦躁生气,但她敏锐地注意到了孩子的异常情况,豆豆平时来幼儿园都是很听话很安静的,今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于是她主动给孩子妈妈打电话,妈妈说,今天她送豆豆上幼儿园时,不小心在楼梯上摔了一跤,所以她到了幼儿园可能还在担心妈妈。于是这位老师让孩子与妈妈通了电话,妈妈告诉豆豆自己很好,孩子才安心。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孩子向教师展示的行为方式只是冰山一角。教师要根据孩子露出的这一角,探究孩子冰山以下的世界,针对孩子“冰山下的世界”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如果当时老师只是哄她,想制止孩子的哭声,试图劝说她进入幼儿园生活,孩子又不接受,老师就会失去对她的耐心,责备她。即使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暂时停止了哭声,安静下来,但是她的情绪依然低落,内心伤心无法排解,郁积于心,就会对老师、对幼儿园失去信任。所以,教师在面对孩子哭等消极情绪体验时,应该停下其他事情,耐心倾听或询问孩子,给孩子机会说出自己的声音,即使孩子不能,我们依然要积极主动与家长沟通,以便更深刻地理解孩子,追溯孩子产生消极体验的源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合适的教育措施,就像案例中的老师一般,与家长联系,让家长与孩子沟通,消除孩子的担忧,让孩子内心获得了温暖、信心和希望。

四、问题行为背后隐藏了儿童对爱的渴望

英国著名教育家尼尔的《夏山学校》,提到一个典型的案例:几年前,我们有过这样一个不正常的孩子。学校来了一个整天把大便拉在身上的小孩,他的母亲为此打过他,后来没有辦法,甚至逼她吃屎,你可以想象我们面对的问题有多棘手。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孩子有一个弟弟,他的所有问题都是从弟弟出生后才开始的。道理很简单,那个小孩想:弟弟抢走了妈妈给我的爱,假如我像他一样把屎拉在尿布上把裤子弄脏,妈妈就会又喜欢我的。

弟弟的出生抢夺了原本属于他的全部的爱,孩子变得无所适从,找不到解决方法。他无法通过言语向妈妈表达他从幸福高处跌下的不满与抗议,在模糊的认知中,他认为可以学弟弟将大便拉在身上重新引起妈妈的注意,但是他不知道这种方式无益于问题解决,相反还引起了母亲的极度不满,依然无法得到母亲的爱。为了治疗他的问题,在尼尔的夏山学校里,即使他“一天三次弄脏裤子,没人对他有怨言。护士柯太太,毫无怨言地替他换裤子。”尼尔甚至在孩子弄得特别脏时还奖励他,而奖励是表示他赞同孩子的行为。这个孩子在这段时间一身的矛盾与冲突。治好以后,他变得很干净。这个孩子碰到了一位懂他的老师,老师给了他支持与鼓励,无条件地接纳他,让他感受到了爱与关怀。而享受了周围老师、父母充足关爱的孩子,有更大的能量建构积极自我,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

探究儿童行为,绝不止于儿童表面行为与现象。教师应该以客观务实的精神与态度,仔细体会、研究孩子的心理特点,如果教师只是凭着一时的感觉,对孩子进行主观评价,孩子在经历挑战自我的问题行为时,就无法获取积极的心理能量。理解了个体行为与心理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才有不轻易责难的态度和勇气。

猜你喜欢

问题行为应对方式
大学生童年创伤与网络成瘾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高中体育课堂学生问题行为剖析及管理策略探究
失落的一角
心理社会因素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
例谈高中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