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弹性在初中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
2014-12-17龚雪
龚 雪
(四川文理学院 教育学院,四川 达州635000)
1 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处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少年期,他们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青少年是“暴躁的、易发脾气的,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的”.从小学进入到中学,青少年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一些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长期处于消极、悲观的体验之中.如果消极情绪得不到及时的疏导,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已有的数据显示,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卫生部在2002公布:12.97%的儿童和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1]中科院的王极盛教授通过对全国中学生的追踪调查,发现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2]国内流行性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0%-30%,而且处于生活事件中的中小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3]另一方面,中学生并不是一个完全同质的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当面对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时,有些学生会长期的低迷消沉,而有些学生则能够很快地从悲伤情绪中走出来,把困难和挫折当成前进的动力.从情绪弹性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或许可以找到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增强他们自身的情绪弹性,积极应对不利情境.
情绪弹性(emotional 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面对负性情绪刺激时产生积极情绪,并从负面情绪中迅速恢复的能力,由Davidson和他的同事首先提出.[4]情绪弹性与心理弹性(resilience)密切相关,它是构成心理弹性的重要维度之一.虽然心理弹性是近几十年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但对情绪弹性的研究则刚刚起步.在现有不多的文献中,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考察影响个体情绪弹性的因素上,例如张敏、卢家楣(2011)自编了本土化的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5]并在随后的研究中探讨了影响中学生情绪弹性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以及心理弹性、人格特质、负性情绪调节能力、自我效能等心理因素.[6]另外,一些研究者以大学生为被试,对其情绪弹性特点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例如大学生情绪弹性与社会支持、心理应激的关系;[7]大专生情绪弹性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8]本文主要以初中生为对象,探讨生活事件、情绪弹性、应对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考察情绪弹性是否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查阅文献,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可以对相关研究起着补充作用.情绪弹性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有关中学生情绪调节的干预研究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和中学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应对方式作为一种认知和行为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前人的研究已表明,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来提高应对技能.[9]因此,本研究希望可以为中学生的情绪、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从达州市三所中学随机抽取600名学生进行调查,最后收回有效问卷580份,有效率为97%.其中女生294人,男生286人;初一211人,初二167人,初三202人.
2.2 研究工具
2.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刘贤臣等人(1997)编制的ASLEC共27道测题,[10]6个维度,分别为:①人际关系维度,包括5道题目,如“当众丢面子”;②学习压力维度,包括5道题目,如“升学压力”;③受惩罚维度,包括6道题目,如“被罚款”;④丧失维度,包括3道题目,如“被盗或丢失东西”;⑤健康适应维度,包括4道题目,如“本人患急重病”;⑥其他,包括3道题目,如“恋爱不顺利或失恋”.量表采用5点记分法,1=无影响,2=轻度影响,3=中度影响,4=重度影响,5=极重影响,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记.该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为0.8492,分半信度系数为0.8809,重测相关系数为0.6861,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该量表广泛应用于多项研究.
2.2.2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陈树林、郑全全(2000)等人编制的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共36道测题,[11]7个维度,分别为:①问题解决维度,包括7道题目,如“慢慢地做一些能够解决问题的事情”;②寻求社会支持维度,包括7道题目,如“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同情和理解”;③积极合理化解释维度,包括5道题目,如“我认为‘人生经历就是磨难’”;④忍耐维度,包括4道题目,如“在挫折面前我常告诫自己‘忍耐为上’”;⑤逃避维度,包括4道题目,如“承认自己不能处理眼前的问题,便放弃努力”;⑥发泄情绪维度,包括4道题目,如“对引起困难的人和事发脾气”;⑦幻想否认维度,包括5道题目,如“爱做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来消除烦恼”.项目为4级评分,1=不采用,2=偶然采用,3=有时采用,4=经常采用.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2.2.3 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
本研究采用张敏、卢家楣(2010)编制的情绪弹性问卷,[5]该问卷共11道测题,2个维度,分别为:①积极情绪能力维度:包括5个项目,如“面对压力或挫折时,我能够‘自我找乐’”,②情绪恢复能力维度,包括6个项目,如“和别人争吵后,我的情绪很难平静下来”.该问卷采用6点记分法,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并且该问卷的Cronbach’s a为0.77,两个维度的a系数为0.73和0.76.
2.3 数据处理
本研究收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初中生情绪弹性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 初中生情绪弹性各因子的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初中生在积极情绪能力维度上的项目平均数为3.76,在情绪恢复能力维度上的项目平均数为3.58,均超过了中等水平3.5(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采用6点记分法,中等水平则为3.5).说明初中生的情绪弹性水平处于中上水平.
3.2 情绪弹性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
3.2.1 情绪弹性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表2 生活事件、情绪弹性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对生活事件、情绪弹性和应对方式总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见表2),生活事件和情绪弹性存在正相关(r=0.127),且相关系数达到显著(p<0.01);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存在较高正相关(r=0.257),且相关系数达到显著(p<0.01);其中生活事件与消极应对方式(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的相关程度比与积极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合理化解释)的相关程度高.情绪弹性与应对方式存在较高正相关(r=0.418),且相关系数达到显著(p<0.01).其中情绪弹性与积极应对方式(问题解决、寻求社会支持、积极合理化解释)的相关程度比与消极应对方式(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的相关程度高.
3.2.2 情绪弹性在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
前面的相关分析发现,生活事件、情绪弹性、应对方式三者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接下来我们对情绪弹性在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间是否起着中介作用进行考察.本研究根据温忠麟等人提出的中介效应的检验思路得到了图1.首先,生活事件是应对方式的有效预测变量(β=0.257,p<0.001);生活事件对情绪弹性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127,p<0.01);情绪弹性对应对方式也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392,p<0.00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引入情绪弹性之后,生活事件对应对方式的预测作用仍显著,但贡献率出现了一定下降,β值下降了0.05,这说明情绪弹性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为0.127×0.392=0.0498,占总效应的19.4%.可见,生活事件不但直接影响应对方式,还部分地通过情绪弹性的中介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
图1 情绪弹性在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间的中介作用
4 讨论
本研究中对情绪弹性的两个因子(积极情绪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发现初中生在这两个维度上的项目平均数分别为3.76和3.58.说明初中生的情绪弹性处于中上水平,这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例如吴敏(2002)以郑州市的中学生为被试调查发现,39.62%的初中生有情绪问题.说明绝大部分的初中生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12]
生活事件与情绪弹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127,p<0.01).这表明生活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情绪弹性.大量研究已经证明,生活事件作为一种应激因素会引发不良情绪的产生.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的个体,身心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但另一方面,当我们处于危险情境时,身体会调用保护机制来应对外界对我们的侵扰.所以当处于负面情绪时,大部分人会积极主动地采用一些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久而久之,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情绪,也掌握了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当以后再遇到生活中的负面事件时,我们能更快地走出情绪的低谷.已有的研究也表明,生活事件对负性情绪的重视调节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3,14]
情绪弹性与应对方式存在较高的正相关(r=0.418,p<0.01).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本研究发现,情绪弹性与积极应对方式的相关程度比消极应对方式要高,说明具有良好情绪弹性的初中生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以往的研究也表明,积极情绪和成熟应对策略呈正相关.[15]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257,p<0.01).其中生活事件与消极应对方式的相关程度比积极应对方式高.这说明当初中生遭遇负性生活事件后,较多的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所以学校应加强学生面对负面生活事件的应对方式指导,以使学生能够采用积极的方式面对负性事件.
本研究还对情绪弹性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检验,发现在情绪弹性加入回归方程后,生活事件对应对方式的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这说明生活事件对应对方式的影响部分地通过情绪弹性发挥作用,即情绪弹性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情绪弹性的中介作用要求中学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减少生活事件的发生频率,还必须重视提高中学生的情绪弹性能力,积极开展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教育.
5 结论
(1)初中生的情绪弹性水平处于中上水平.
(2)生活事件、情绪弹性、应对方式两两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情绪弹性在其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1]方必基.大学生恐惧障碍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6.
[2]寇永燕.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J].新课程,2013(9):32.
[3]何 蓓,庞春红.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8(8):599-602.
[4]张 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13.
[5]张 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的研究报告[J].心理科学,2010(1):24-27.
[6]张 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11(3):593-597.
[7]胡书兰.大学生情绪弹性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D].郑州: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8.
[8]张琳琳.大专生情绪弹性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12.
[9]但 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4.
[10]刘贤臣,刘连启,杨 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1997(1):15-19.
[11]陈树林,郑全全,潘建男,等.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4):211-214.
[12]吴 敏,施学忠,吴 滨,等.郑州市1145名中学生情绪问题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3):253-254.
[13]刘启刚,李 飞.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4):397-398.
[14]陈凤梅.大学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情绪调节方式与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5.
[15]林春梅.大学生压力应对与情绪稳定性的民族差异[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3):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