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走好素质与应试的平衡木

2014-12-17姚志忠

甘肃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应试素质教育素质

姚志忠

曾几何时,素质教育在全国蓬勃展开,产生了数不胜数的“特色”与“模式”,其鲜明特征之一,就是活动急剧增多,课内教学受到无形削弱,一时形成好些个“素质教育示范基地”。喧嚣数年,分崩离析,原来是应试出了问题,导致学生纷纷逃离。那些“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所谓素质教育,也只是一场闹剧。名校受到重创,好几年恢复不了元气。于是,又开始了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竞争。近几年,教育航母勃兴,几个不无商业意图的应试“巨无霸”应运而生。一时间,全国闻风而动,朝圣取经者络绎不绝,会务费、听课费日进斗金,卖资料、卖光盘生意红火。一种成功的商业营销,因为和社会需求同路而大行其道。当然,在学习浪潮中,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质疑这些“教育产业”背后代价沉重。个性化很强的教育,俨然成了生产线上可以批量生产的产业,学生因高强度的应试训练,完全透支了健康、体力乃至年轻人应有的精气神,变成了一个个应试机器。这样的人,不论是进入大学还是进入社会,知识能力的贫薄、人际沟通能力的残缺、人格的偏执、心理的扭曲、思考与行动能力的弱化,很容易变成问题人物。除了考试分数,他们没有多少素质指标是符合大学要求的。

不过抱怨归抱怨,现在要谈教育,仍然得面对现实。这就肯定绕不开素质与应试,因为一个关乎人才培养,一个关乎人才选拔。但时光流转中,他们似乎成了有你无我的冤家。它们之间的矛盾,就真的不可调和吗?

事实不是这样。它们原本可以和谐共赢,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它们的倡导者出于功利考虑所导致的偏狭使它们走了极端,变成了对立。

提高素质其实是教育的真正指归,因为它是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在高一和高二,教师应该在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上下大功夫。在这个学段的教学中,遵守一些常规的教学规范但又不为所限,教学指向学生的未来发展而不仅仅是高考。理直气壮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而不计较它在考试中能否体现。引导学生推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只为让他们获取扎实的学科修养,而不用斤斤计较于它们在考试中的价值地位。一句话,这是一种正视现实却又超脱于现实的教学,一种不否认功利但又拒绝被它胁迫的教学,一种师生处在激情与愉悦状态下的教学。关于它可能造成成绩损失的担忧是多余的。事实证明,在教师分寸十足的掌控下,这种教学理念下实现的教学收获已经包括了应试需要的全部知识,考不好是不可能的。这种课堂,是用教师的学识与激情,点燃与影响着学生。对于考试,可采取始终坚持、逐渐渗入的方式。到了高三,知识积累基本完成,应试技能训练就可浮出水面。举凡答题规范、应试策略、试题研究、实弹演习,有条不紊地贯穿全程,从内容上按知识点完成一些整合性工作。一句话,尊重高考,研究高考,适应高考,最终把握高考。在高中全程,素质与应试其实是双线并进的,只是不同学段隐显不同而已。就是说,在整个高中,将学习和应试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只要设计合理、执行得当,培养素质扎实、成绩优秀的学生完全是可以期待的。不管人们对应试教育有多少诟病质疑,但探讨归探讨,学生不应该成为争议的牺牲品。

当然,这种尝试是有条件的。它既需要教师对教育有深刻地理解与把握,有撑得起自信的学养,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又需要所处环境的管理者有着不低于他的事业境界,对他的探索充满信任与推助。

?笙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应试素质教育素质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