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云 穿越时空的史诗

2014-12-17杨峰

旅游 2014年12期

杨峰

古调的村落

村口耸立着一堵不太起眼的石墙,这是古漫云时代的“城门”。岁月的侵蚀,它已经沧桑残破。站立此处,漫云古村落尽收眼底。村庄被一座险峻山峦弧形包裹着,呈现出三面环水、一面傍山的独特地貌。深秋时节,金黄漫山;秋水清澈,蜿蜒似银。

据当地老辈传说和相关文字记载,500多年前,马姓人家在此定居,人丁兴旺,势力日盛,并四周筑起一套防御系统。在通行山外的唯一路口,设置了“城门”;在距城门北300米的牛山与官帽山连接处,修建了“宫殿”;在方圆数十里招兵买马,创立了“军营”;鼎盛时,拥有士兵近千人。家族人闲时劳作,战时为兵,用马家掌门人自己的话说,漫山遍野皆是兵营,“漫营”由此而得名。后来,由于这儿紧依南漳的母亲河——漳河,加之山高谷深,时常出现薄雾弥漫、云蒸霞蔚的景象,尤其是在清晨与傍晚时分,雾起峡谷,婀娜多姿,人行山道之上,如履云端,恍若神仙,村外人便顾名思义地叫“漫营”为“漫云”了。于是,这一颇富诗意的名称,自清朝后一直沿用至今。

马氏家族盘踞时,官兵数次攻伐,均落荒而逃。后其掌门人去世,官军乘机征讨,终得攻破城门,遂将马氏家族赶尽杀绝。后来,从肖堰观音岩迁来敖姓家族,到此繁衍生息了下来。据考证,至少在400年之前,这里曾是一派繁华景象。古时,因战乱频仍,加之匪患无常,而该地易守难攻,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首选之地。在此定居之后,逐步繁盛并衍生了学堂、商铺、药号等民用设施。该村现存众多的古民居、古作坊、古树木、古山寨和古墓葬、古庙宇以及古民风、古民俗与古传说等,验证了这里曾经拥有的过往。

古旧的民居

漫云古村落集中地呈东西走向,方圆2.5平方公里。自东向西延伸,分南湾、中湾和西湾三部分。漫云村中央,30多栋古民居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民居通风采光通透,南面建有附属便房。老房屋门前现存一条古街道,横贯东西,呈S型优雅布局。地势时高时低,外侧为条石打磨垒砌,一气贯通。古街道总长150米,宽窄不等,最宽处4.8米,最窄处仅1.8米。古街道距今已有400年,街面由青石板铺就,光滑透亮。

古民居大多为仿南方徽派合围式建筑,二层结构,就地采石打制石条作基,以土砖或古老石砖建筑。均为黑色瓦顶,白灰粉墙,山墙顶部与檐下墙边有彩笔绘画,云纹装饰古朴精美。而且大多有一院门,进入院落,两侧为偏房,里间是堂屋。堂屋宽大庄严,是家族及家庭议事的场所。

古民居保存完好,其中尤以敖明贵、敖耀国两栋房屋典型。前者坐落在古街西端,俗称“老大门”。该民居是漫云开山鼻祖敖广万动工兴建的,有400多年历史。敖耀国的住房,当地人称其为“花屋”。它坐落于古街道东端约150米的鼠山脚下,坐南朝北,与古街遥遥相望。整栋房屋宽13米,高12米。大门外有青砖砌就的七步石阶,门楼上有龙头飞檐,内饰腾龙玉凤,大门上还有一对莲花状门当。门楼两侧为房屋山间,其上各有一圆形窗户;其下各有一方形窗户,窗齿由石头打制而成。穿过大门,就是厅屋,两侧立有圆木柱,由精制石质鼓墩为础,并镌刻有双喜字样。过了厅屋,是一天井院落,摆放着磨刀石和古时什物。由院落沿九步石阶上去,面前就是堂屋了。门前是宽敞的街檐,临院落两边有木制栅栏,街檐两边为厢房。“花屋”有上下两层楼阁,大小房间二十多间。房屋右边,有一栋结构大同小异的偏房,据传,当时为曾住这里的那位武将的随从居所。

古朴的民风

古村没有古树,是不可想象的。就好比久远家族,缺少了家谱。漫云现存百年以上古树25株,树干上的苍老遗痕层层累加,遗世而立,是岁月年轮的沧桑记忆,更是这座古村落古朴民风的自然流露。

村东头的那株老皂角树,高耸于“花屋”的右前方,其胸围3.24米,直径1.03米,高32米,占地约1.1亩,树龄在400年以上。古树根系健硕,顶天而立,枝繁叶茂,遮天蔽日,蔚然壮观。树枝纵横交错,旁逸斜出,最远处伸出18米之多。古树盘根错节,树根凸起于地面,粗壮有力,如虎掌突奔,似龙爪抓地,气魄非凡。古树矗立村口,像天降巨伞,为村民遮风挡雨,其下天然的树根和石块可供人小憩,这里自然成为大家聚集的热闹场所。

古皂角树北侧有一土禾场,现存有青石打制的石磨,磨高0.6米,直径1.83米,是古时村民打磨干粮的必备平台,只是损毁了一小边沿。离其不远处,另有一完整石碾,与之匹配使用,正是过去出产粮食的工具了。在离石磨前方数米的缓坡上,孤立着一座古墓,式样古朴考究。其上横书“光烛夜台”,碑文已模糊不清,墓主卒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这座上百年古墓,记录了名叫敖宗杨的生平逸事。而距古皂角树北侧20米处,还遗存一墓地更为古老,墓主是敖氏开山鼻祖的继承者敖应宽,生于“先皇丙申年五月十日(公元1656年)”,卒于“康熙四十年十月三日(公元1701年)”。更令大家意外的是,其墓碑前另立一敖氏族碑,上刻族规,其中有:“凶恶强抢杠抬,狡骗窝娼赌局,言定省语等事,族孥送官处礼。”当时,族中人若犯族规,皆由族长当众依律论处。这或许正体现了由血缘关系凝聚成村,并由长老执掌村务的典型特征,也是漫云能够成为“中国景观村落”的重要内涵吧。族碑建于“大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年冬月吉日(公元1874年)”。漫云现存有文字的古墓碑至少有12座,多刻立于清康熙乾隆年间。

这里的居民仍然沿袭传统农耕方式,以牛、木犁为主要耕作工具,种植玉米、小麦、小米、红高粱、烟叶等旱季作物,兼以植桑养蚕、狩猎、捕鱼、造纸、烧制木炭和石灰以及延续旧时手工艺等传统项目。现有农田300多亩,依山势成梯田架构,以石块垒砌分割,逐级固土成田。因此,田地大多为圆弧形状,山脚下田亩较大,越是往上部,面积越小,大者不过6亩,小者仅几平方米。

居深山老林,狩猎成为当地人的传统生活习俗。他们以猎枪、兽夹、猎狗等作为打猎工具,这里常有獐子、麂子、野兔、蛇类、猪獾、野羊、鸟类等出没,猎取野味是招待家中贵客的必备佳肴。这里接近漳河源头,清纯的河水养育了大量的野生鱼类,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鲵。

村民吃水仰仗于“背”。因为山路陡峭难行,不宜肩挑水桶,人们便用木制或竹制水桶背水。桶身为扁体形,桶口为扁圆形,桶带为精编竹篾,每桶约可盛水60斤。令我们感兴趣的是,这儿至今尚存“赶野猪”的风俗。每于苞谷成熟时节,野猪便来偷食物,大片地糟蹋庄稼,村民只好在田边搭建窝棚守夜,驱赶野猪,保护收成。而其另一习俗也颇为耐人寻味。这里曾经兴起过一种职业——“挑夫”,俗称“挑脚工”。古时因为山高路险,仅存一条通往山外的崎岖小道,运输全靠肩挑背驮,挑夫行程远及数百里之外。

尽管是弹丸之地,却能够实现自给自足,这也是古漫云小农社会的明显特征。这里曾经有过兴盛的手工艺,古村落里诞生过铁匠、木匠、石匠、篾匠、银匠、泥瓦匠、套匠、漆匠等10多种手工艺人,有的甚至世袭至今。这些传统手工业的兴起与繁盛,是铸就漫云昔日辉煌的重要基础,令今天的我们感慨不已。

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漫云也有走出大山,涉足商品经济活动的遗留风貌。比较显明的,就是村民有烧制木炭、石灰的传统与现存的古造纸作坊遗址。他们将树木砍伐后,除去枝叶,放进泥土垒砌的窑内焙烧,待火焰燃尽后取出,用火灰覆盖,直至冷却,便成木炭。因为山高地冻,除备足家用份额,剩余销往百里之外。村民建房,需要石灰,便就地建起了石灰窑,高约5米,下层放入木柴,上层放入青石,顶端用稀泥封闭,点燃木柴烧7日熄灭,待冷却后即成石灰。这里现存古造纸作坊遗址8处。距古树下约两里许的漳河入河口附近就有3处:挑水河、大林河和滴水洞纸场,主要生产祭奠用火纸及香烛。完全就地取材竹麻原料,于沤化池中用石灰水浸泡,沥干后以自然水车轮动木冲锤砸成粉末,再放进水池中搅动,以竹制抄纸工具捞取漂粉后,放入模具中挤压,待水干成型后,就成为层层纸状,最后张张剥开晾晒,随即包装成品。该地火纸质优价廉,曾远销四川、河南等地,这些均是那个时代古漫云的优势产业,也是漫云古先民力图打破大山封闭,主动融入外界的佐证。

古老的山寨

古山寨,是冷兵器时代先民们护家卫国的利器,堪称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活化石。

漫云古代山寨林立,以其为中心,方圆20里内,有大小古山寨20多座,均为躲避匪患或军事防御之用。其中,距漫云村庄最近的山寨有3座:牛寨、马鬃岭寨和洞寨,相距不过500米。据村支书敖光政介绍,尤其值得一看的是牛寨和马鬃岭寨。

深秋的太阳暖洋洋的,悠闲地洒落村庄,长流如故的漳水氤氲升腾,温润气爽,令人如置身初春时节。从古皂角树右侧向东,沿石砌小道绕过鼠山脚下,穿越田间地头,牛山就展现于眼前了。这儿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叫“鼠牛相亲”: 鼠山位于村中东部,因形似一大一小两只老鼠而得名;牛山位于鼠山对面30多米处,因形似一头大水牛而得名;两山交汇之处,有用以打粮食用的石磨、石碾。古时传说“鼠牛相亲,必发子孙。”结果,两山结合处的中湾人丁兴旺。而老鼠在磨盘偷米吃后,将屎拉在南湾,于是南湾人就发财了。

牛山山腰,有一座小型古代建筑横亘眼前,已经荒芜衰落。它是漫云古庙,全部由石料打制垒砌而成,只是屋顶坍塌,残垣断壁,室内长草,一派荒凉。古庙位于村口东侧,距城门约50米。殿门前有三步石阶,正殿为佛爷庙,坐北朝南,高5米,宽6米,门前有弧形土场,约15平方米。正殿上书“万古不莫”4个大字,左边为捐款建庙人姓名,右边雕刻“大清国湖北襄阳府南漳县维新都漫营里分庄司居住”字样。庙内后墙边有供台,是摆放供品之地。正殿前7米处有偏殿,偏殿坐东朝西,宽6米,高4米,约有15平方米,为僧人居所。古庙虽已破落,然仍有人来烧香拜佛。

山寨因为建在牛山之顶,故名牛寨。古庙所在牛山遍地杂草,野树丛生,其后有一条很不起眼的上山通道,如果稍不留神,就会找不到上山寨的路径。初登山坡较缓,越往上攀爬,越是陡峭起来。沿途不断看到有成堆的散落石块,大多还能看清其建筑原型,基本上是依山势呈圆弧形垒砌而成,渐次递进,逐步向上,形若梯田样式。真可谓层层设卡,步步为营了。我推测,这应该是牛寨的外围防护设施。其严密防守与匠心独运,不难看出牛山在古漫云时代的分量之重。

气喘难续之时,山寨闪入眼帘。首先见到的是南门,浑厚硕大,威风凛凛。山寨全由石块垒砌,高2.3米,宽1.3米,深2.8米,城墙厚1.6米。城墙上方又建有子城墙,厚0.6米,高1米,依山顺势连绵起伏,能够在打击敌人的同时实现自我防卫。山寨整体呈椭圆,南阔北窄,形若金凤蛋,南北总长50米,东西宽19米,周长约110米,占地约为2亩。山寨北门稍矮,两侧的台阶通向寨顶,门外50米处有一开阔地,可能是古人练兵或日常休闲的场所。我们感佩于古人的智慧与勤劳,他们利用三面环水的地理优势,将山寨建在村东的悬崖峭壁之上,依靠南面一路与村庄相通。而牛山山腰又与城门相连,相距不过50米,于此建寨,既能居高临下,观察远方动向,也可扼守东大门,保护入村的唯一通道。

秋高气爽,满眼金黄。伫立山寨之巅,俯瞰漫云全村,令人心旷神怡。偏头山与人比肩,漳河水悠然静淌,时有薄雾绕身而来,忽又飘然而去,人置其上,如在天宫。脑海里浮现村民流传已久的一个神话,传说有一天玉皇大帝巡游到漫云,见是一块风水宝地,便想在此逗留几日,顺便向贫民抛洒财富。于是,他坐向挑水河边的一座高峰,不想此山是空的,山尖被他给压偏了,山头偏向西面。玉帝被闪了下腰,有点恼火,忘了抛洒财富,腾云驾雾而去,致使这里至今仍然贫困,而这个山头就再也没有直立过。自此以后,偏头山就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它就这么默默地注视着古漫云,似乎一直都在向村民们低头认罪呢。

美妙的时光总会悄然度过,黄昏时分,未及遍览漫云美景。临离开时,我在想,在如今人类开发如火如荼之时,漫云仍是延续并保持着这一古朴传统。它的古色古调、古神古韵,宛如村头的漳河水,源远流长,一路书写着古代荆山人生存的足迹,存贮着农耕文明一路走来的素朴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