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走出去:中译英策略与技巧

2014-12-16华冰

企业导报 2014年21期
关键词:中译英功能对等中国文化

华冰

摘  要:21世纪以来,中国迎来了第三次翻译翻译高潮。2010年中国市场上的中译外工作量超过了外译中的工作量,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及中译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等理论出发,介绍了中译英的基本策略和技巧,并配以例证说明。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把受众放在心中,才能架设沟通的桥梁。

关键词:中国文化;中译英;功能对等;目的论

一、序言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第一次高潮出现在东汉至唐宋时期,翻译的主要内容为佛经翻译;第二次高潮出现在明末清初和五四时期,翻译的主要内容为科技翻译和西学翻译。而改革开放至今,尤其是21世纪以来,我们又迎来了中国的第三次翻译高潮。此次翻译高潮呈现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翻译内容不局限某一领域: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文化等无所不包。

中国翻译协会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从2010年起,中国市场上的中译外工作量开始超过了外译中的工作量。截止目前,中译外与外译中工作量的比例为54% :46%。这组数字说明,在我国的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翻译重点开始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移。

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其在文化上的传播却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包括日本。虽然国外有许多中餐馆,但是中国文化并没有被西方国家所了解和接受。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我国翻译人员在中译外上没有做好中国文化传播、没有做好对外宣传造成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这对我国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国际翻译界的共识是,翻译应从外语翻译成母语,应尽量避免母语向外语翻译。这是因为,翻译人员对外语的掌握程度肯定不如母语,因此,在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鉴于汉语的特殊性,国际上懂汉语能从事中译外的人才很少,而中国又恰逢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亟需向世界宣传自己。因此许多中译外的工作是由母语是中文的翻译人员承担的。

然而,中国许多这种对外宣传是不成功的。例如,2011年中国一则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宣传片向美国民众介绍中国的成就、中国人物以及中国的形象,让美国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然而,这项斥资至少数亿人民币的宣传活动在美国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美国民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本不知道这些亚洲面孔是谁,也不知道这则宣传片的目的。由此可见,以中译外为核心的对外宣传必须以受众为导向,不能想当然,不加思考和辨别,用中国的思维方式来开展对外宣传和翻译工作。

二、翻译策略

(一)直译与意译。在翻译界,一直以来就有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具体论述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直译和意译进行定义。所谓直译,并不一定要“直”到“逐字”的地步,一般来说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而脱离原文语言结构舒服,只译意思的译法可称为意译。在有些情况下,直译和意译不构成翻译问题。例如,“我喜欢这个电影”译成“ I like this movie”就没有直译和意译之争。

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间更多的是差异,那么当一个句子既可以直译又可以意译时,到底采取哪种策略就会引起人们的争论。一句话到底是应该直译还是意译往往要考虑到上下文、语域、题材、读者等因素,没有一成不变的定理。但有一点应特别牢记,当今英汉翻译活动的主体并非文学翻译。在经济、科学、新闻、政论等语篇翻译中,语言形式不是关键的因素,译文应尽量保证译入语的特色。

(二)功能对等与形式对等。功能对等这一理念很早就有人提出,但由奈达(Nida)做出了完善。所谓功能对等就是指译文要在语言的功能上和原文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和原文对应。例如,“He is the last person I will ask for help” 这句话可以译为“他是我会要求帮助的最后一个人”,以求形式上与原文对应。但本句的意思是“我是不会求他的”。作为中国读者,读到第一种译法的时候虽然仔细想想能够理解,但是译文不够通畅,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功能对等在避免翻译腔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对外宣传时,要注重译入语的表达习惯,求得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形式上的对等,这样的对外宣传才是有效的宣传。否则外国人不会理解我们要传达的真正意思。

(三)翻译的目的论。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两位注明的翻译理论家弗米尔(Hans J. Vermeer)和赖斯(Katherina Reiss)创立。人们动笔写作一般都有目的,不论是原作者还是译者,总是为了某一目的而动笔的。多数情况下,原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基本一致。

但也有的时候,译者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是不一致的。例如,戴高乐二战时的一些讲话有鼓舞士气的目的,而半个世纪后这些讲话已成为历史文件,翻译这些讲话就不是为了戴高乐原来的目的了。再例如,一位朋友让我翻译几个外国地址,我问他干什么用,他说给外国写信,我告诉他不用翻译,翻译了反而寄不到外国。论文或著作中的参考书目也是一样的道理。

由此可见,翻译时要考虑翻译的目的,考虑译文的读者是谁。这样的译文才是有的放矢的,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三、翻译技巧

(一)汉译英时注意降调、软化。汉语修辞有时热衷于色彩浓重一些,“大词”使用频率偏高,如“西部大开发”、“文化大餐”、“大好形势”、“和平统一大业”、“全面提高”。再如,“全部、干净、彻底地消灭”、“真正落实”、“真抓实干”、“彻底解决”等,其中副词都是重彩修饰。而英语的修辞色彩多数情况下较轻淡。因此,汉译英时必须注意这些大词的降调和软化处理。

【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次次战胜了天灾人祸,度过了急流险滩,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深重的灾难,铸就了她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品格。

【译文1】Over the millennia, the Chinese nation has defeated

numerous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swept over rapids and

shoals, and strode along throwing her backs. The long sufferings

have made her a nation showing no signs of weakness despite

repeated setbacks and striving unceasingly to become stronger.

【譯文2】Over the millennia, the Chinese nation has weath

ered numerous disasters, both natural and man-made, surmounted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nd made her way to where

she proudly stands today. The long sufferings have only made her a

nation of fortitude and perseverance.

分析:中文使用了许多色彩浓重的修辞,例如“天灾人祸”、“急流险滩”、“昂首挺胸”等。译文1几乎把所有这些修辞都翻译了出来,但是不符合英文的低调原则;而且读起来十分拗口、罗嗦,不符合英语中的简洁原则。因此,译文2以译入语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对原文进行了降调处理,将“急流险滩”翻译成“surmounted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将“昂首挺胸”翻译成“made her way to where she proudly stands”。译文2在将中文的基本意思准确传达的同时,还使用了许多地道的表达,是符合英语读者习惯的好的译文。

(二)长短兼备、当断则断。汉语重“意合”,善用词组和短句逐次排列,虽然外型上互相不连接,但内含逻辑关系,所以有人把汉语这种句法结构称之为“竹节结构”;英语重“形合”,借助词形变化和从句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逻辑性强,外形完整,因此有人将英语的句法结构称之为“树形结构”。

汉译英时,要善于挖掘貌似没有联系的各竹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将其转换成英语的树形结构。把重要信息作为“树干”,把次要信息作为“树枝”和“树叶”。“树枝”和“树叶”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化,运用从句、同位语、现在分词、过去分词等形式来表达,从而将汉语简洁明快、句式单一的中文转换成逻辑性强、连接紧密、句型多样的英文。

【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非主观想象或拍拍脑袋的产物,而是我们深刻认识到当今世界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中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译文】Adherence to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s not

an impulsive decision. On the contrary, it is a carefully considered

choice based on our analysis of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world, in China, and in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分析:中文这句话中有许多逗号,但是在译成英文时,要学会断句,并在下一句中加入合适的连接词,从而将缺乏连词但却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中文转换成自然、不突兀的英语。本译文中,在“而是”处断句,并根据其中文的实际逻辑关系选择“on the contrary”这一逻辑词来承上启下,同时达到了断句的目的。

四、结语

在以中国文化走出去为目的的汉译英中,译者要在把握并传达中文主要意思的同时,注重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以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等理论为指导进行汉英翻译。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过程,要求翻译将受众放在心中,这样的翻译才能在受众心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架设沟通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跨越语言的鸿沟,在国际社会树立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猜你喜欢

中译英功能对等中国文化
中译英策略与方法(二十)
中译英策略与方法(十八)
中译英策略与方法(十四)
中译英的策略与方法(五)
解读翻译等值理论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功能对等分析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