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阈下应用技术大学外语教师发展研究
2014-12-16刘岩高琳琳葛忠强贺静宋大明
刘岩 高琳琳 葛忠强 贺静 宋大明
摘 要:外语教师发展研究已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应用技术大学外语教师发展研究域。做好应用技术大学外语教师发展研究,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外语教师惟有认真面对挑战,全面充实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和指导原则,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自身发展。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外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一、关于大学外语教师自我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的研究
为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突破,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等成了大学英语教师在职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学英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强调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理论素养教育,更强调教师自我发展和反思意识。教师发展的实现,必然以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为前提,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并随着社会变革、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不断充实、发展、完善;教师也必须不断追求自身内在专业素质的提高,坚持终身学习。
二、大学外语教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针对大学英语教师群体的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不太多,概述起来主要有:大学英语教师总体的学历达标率低;教学方法上缺少创新,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较差;教师的科研与教学实际联系不够;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
三、外语教师发展的内容
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随着专业学科知識和一般的教学知识的获得而自然获得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性、情境性与建构性;把大学英语教师自身的发展当做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教师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境界;经过不断地反省和反思,对自己的各项教学活动进行客观地分析、评估和剖析,为以后的教学行为提供改善依据;独立于外在的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计划并加以实施;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及方式并实现自我发展管理;终身不断自我提升,超越自我。外语教师经常开会交流、加入专业组织。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如果从不参加学术交流,不加入一定的专业组织,那么个人无论怎么努力,他的理论视野也是有限的,他的创新能力也是可疑的。参加学术会议,参与分组讨论,既交流思想,也建立联系,既接受批评,也参与批评,既明辨发展的方向,也明晰发展的方法。就职业发展而言,回报一定多于付出。
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离不开教师所依托和生存的职业环境和组织文化,对教学环境建设问题,外语教师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以教师自身为资源,实施合作教学、同行教学互评、自我教学反思、行动研究、评价方式改革、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基于新媒体的教学技术应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合作科研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外语教学作为一种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的复杂教学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比较宽泛的包括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基础理论作为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基础,还需要有敬业精神、责任心和热爱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作为优质教学的重要条件。
教师发展的基本任务是转变教师观念、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并提高教师的课堂实际操作能力,其中教师观念的转变将对另外两个方面的能力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因此在教师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增加对教师教育理念的培养,将能够为入职教师奠定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使他们在从教之初就对自己的职业规范和未来的发展目标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因而有效地缩短从入职到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摸索期。教师的理念是可以培养、发展和转变的。转变学生的教育理念,不能靠课堂的说教和灌输,而是需要通过教师的课堂行为、态度和信仰来渗透。教师只有通过在学中的言行一致才能够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和理念的指导意义。
教师经验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各级各类教师教育和培训机构应当利用好这个资源。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外语教师的教育信息培养也是促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网络多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知识不断涌现。社会需要的知识和学校的教学内容都在不断更新。为顺利实施新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教师要不断进行自身知识结构的补充和完善。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英语教学,要求英语教师拥有较好的多媒体和网络使用技能,能熟练运用这些技能来制作课件、剪辑视频音频、从网络上搜索下载适用的信息资源。
应用技术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外语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具有较强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教师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专业发展的内容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的。
参考文献:
[1] 高四霞.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概述[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0,(6)
[2] 洪丹.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的途径[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