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类武术节目的文化学思考

2014-12-16李晓宇

关键词:武林竞技娱乐

李晓宇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之后,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武术,一直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代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正在以多样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电视类武术节目的发展,为武术文化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在我国,不同时代与地域环境下,武术文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彰显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在这种武术文化环境熏陶下,我国的电视类武术节目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引领着中国武术文化向前发展。

一、电视类武术节目的现状研究

近几年,我国涉及武术内容的电视栏目寥寥无几,以武术为主题的电视类武术节目也在播出一段时间后停止播出。到目前为止,省级以上的电视台播出的武术节目也仅有几家,却都因各种原因悄然停播。

在中国现有的电视类节目中有武术的节目如表1所示。

表1

通过对已有的电视类武术节目进行调查发现,开播至今的主播类武术节目就仅剩《武林风》、《武林大会》,插播类武术节目有《讲武堂》、《谁是英雄》。央视主播类节目仅有《武林大会》,省级卫视主播类节目仅剩《武林风》,其他节目都在播出后的一段时间停止播放了。

二、电视类武术节目的文化特色分析

1.本土文化和国际资源同步。在播出的这些电视类武术节目中,《武林风》是收视率较高的一档,也是目前武术类节目举办的最好的。分析其原因不难发现《武林风》节目把当地文化资源和国际武术发展形势相结合,并不断进行创新,想出新点子,丰富节目内容。《武林风》节目为了扩大节目的影响力,打破常规,设计有“立足河南,遍及中国,走向世界,步步为营”的战略方案。

河南卫视《武林风》节目的兴盛正是植根于中原文化中崇尚武学的文化基础,是当代电视传播理念与本土文化特色的有机结合,也是河南省本土文化和国际资源有机结合的产物。节目利用河南当地武术文化资源优势,给草根英雄提供发展的平台。近几年,《武林风》节目全新改版后举办的中外赛事越来越多,在中越、中德、中美、中俄等大赛中,引起了中华儿女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去年3月份中日对抗,中国人更是扬眉吐气。节目曾在2005年5月至2006年9月,相继举行过中欧,中美,中越,环球拳王,中伊等多次赛事。

再看《功夫之星》节目,这档由地方电视台举办的节目,由深圳电视台和少林寺联合举办,携手国内外电视机构,集结新生代的武术佼佼者,通过草根英雄参与的方式显示中国功夫的魅力。节目之所以能在2006年播出后吸引观众眼球,有一个原因就是节目在设立多种赛制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举行,不分国籍和种族,只要是成年人对武术有广泛的兴趣就可以报名参加,把大赛分为国际赛区和国内赛区。《龙的传人》虽然是一档以挖掘动作电影明星为目标,面向全球华人的大型电视选拔活动。但却也真正的让中国传统武术走出了国门,真正的做到了本土文化和国际资源的同步发展。《太极神功》节目特色在于利用传统项目的资源优势,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发动全民参与,带动了地方性武术竞技项目的发展。再加上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吸引国外许多对太极拳感兴趣的人士,节目自开播后也一直办的有声有色。

纵观这些优秀栏目无不是在本土资源优势的整合上形成并有效结合国际发展趋势,这也是构成了栏目最核心的竞争力。这些节目之所以在短期内能够脱颖而出,就是因为节目创新性的把本土文化和国际资源有效的结合在一起,给人们呈上了一场耳目一新的武术宴会。

2.武术、竞技、娱乐相互协调。新的形势下,节目如果只是单纯的与国际接轨,以传统的武术比赛进行,则其收视率想必也只是收效甚微。因此各节目也改变了播出的内容,不只是单纯的武术节目。通过比较发现各优势节目移植了竞技、娱乐元素,与武术元素有机结合,打造新的电视类武术节目框架,抓住观众的电视需求,给人以全新的体验。

过去的《武林风》节目主要以搏击比赛为主,单纯的以体育竞技项目形式展开。自节目改版以来,每期除了有传统中华武术表演之外,还会邀请一些民间资深武将进行武术绝艺和武术舞蹈表演,吸引观众眼球,让观众在观看比赛中得到休息与放松。

《快活武林》是黑龙江电视台全新打造的国内第一档武术类综艺节目,通过“全民学武术”的模式体现“武术也快乐”的节目宗旨,节目中邀请在武术方面有成就的人士作为被邀嘉宾的“武术教头”,经过一周的培训他们的成绩将在《快活武林》节目当中通过独特的“武术游戏环节”得以展示。其特色在于先通过武术培训,然后在节目中以“武术游戏”的方式进行竞技比赛,同时设置了相关挑战类环节吸引观众的目光,游戏精彩刺激,妙趣横生。

而《功夫之星》这档节目和一般武术比赛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选秀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它不再是武术方面力量、技艺的较量,而是选手们的文化修养、外在形象、演绎潜质的比拼,是武术娱乐化的体现。与之相匹配的有《龙的传人》带有选拔性的武术性节目,建立了一个塑造武打明星的摇篮,每一位参加比赛的选手在节目中都有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故事。节目摒弃了靠外在形象和选手人气的选秀弊端,而是把选秀和竞技相结合,把武术竞赛娱乐化。

《武林风》、《快活武林》、《功夫之星》、《龙的传人》这四档电视类武术节目通过效仿、改进、发展等移植性的创新,借鉴其他带有娱乐性质的电视类节目的经验,给武术节目中融入娱乐因子,赋予节目新的内涵,让节目能够把武术、竞技和娱乐紧密结合,推动武术文化传播的多元性,能够增加节目的经济效益。

3.重视传统形式和真实舞台效益。另外还有部分节目能够热播至今,还有一个特色之处就是节目重视传统形式和真实舞台带来的效益。如《武林风》节目2005年改版后推出的“百姓擂台”版块,这一版块以搏击武术为主,采用传统的胜者守擂形式,每个参赛选手都是用“真功夫”上台较量。《武林风》节目的制片人吴立新先生在接受郑州晚报记者访谈时就曾说过“百姓擂台的标语就打算的写‘拳打南北少林脚踢武当峨嵋’,让有真功夫就来摆擂台,让其他门派来挑战,对打分出高低”。这样一来舞台的真实性也就显而易见了。收视率屈居第二位的《武林大会》也是一直采用传统的擂台制赛事,铺就真实的舞台,通过擂台对打决出胜者,挖掘当今武术继承者中的优秀选手。这样的赛事区别于传统的套路演练表演形式。

再看省级卫视主播的《中华武术》,节目的播出虽是昙花一现,但这档节目的版块却值得借鉴。节目从开播以来就是由“武坛英雄、散打擂台、民间绝活、传统拳种、民间兵器、武校会展”六个版块组成。节目把民间传统项目的武术家搬到了舞台上,这些武术家虽然长相平庸,但却是真正的大师,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只要您细微观察,就会发现他们都有很深的功底。也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武术节目才更真实,并不是华而不实的表演赛。

以上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电视类武术节目的特色,对于这些节目,它们存在的问题也有必要进行探讨与分析,从而解决这些问题,为电视类武术节目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当前电视类武术节目存在的问题

种种节目特色分析表明,随着社会大家庭的变迁,电视类武术节目被人们关注的越来越少,武术发展的空间也在不断的缩小,节目的收视率也在发生变化。从时代角度来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活动、娱乐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人们对中国传统事物的关注度逐渐减少,同时武术的影响力和普及率也在降低。从传媒角度来说,人们不仅仅从电视上了解武术,与之相竞争的还有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社会活动等,这些因素都会对电视类武术节目的传播产生影响。但上述原因都只是一些外部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电视类武术节目的发展,应从节目本身找问题。引起节目收视率发生显著变化的原因主要有播出平台、播出时段问题,赛制规则安排问题,以及“竞技”与“娱乐”协调问题。

1.播出时段、播出平台问题。通过对目前电视类武术节目播出的平台与播出的时间进行比较,发现播出率好的电视类武术节目基本上在每周六日或者黄金时段播出,最重要的是它们的播出平台占相对的优势。

河南电视台的《武林风》武术类节目从播出以来,不论节目版块如何做出改变,节目的播出时间一直都在黄金时段,这首先保证了能够观看节目的观众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节目的收视率,从而提高了节目的经济效益。CCTV5的《武林大会》节目虽说没有在周六日播出,但其播出时间却是在18:45至19:25,这个时间段刚好是人们下班回到家的时间,也有利的保证了观众能够有时间收看节目。相反,深圳电视台的《功夫之星》节目的播出时间段却在22:30至23:30,这个时间段人们在经过一天的工作之后,一般都进入了休息时间,观看节目的观众寥寥无几,节目的播出情况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电视类武术节目除受播出时段的影响,还会受到播出平台的影响。《武林风》节目热播的良好基础就是河南省悠久的武术文化,众所周知,河南是武术之乡,节目的播出平台选在河南卫视这样的电视台再好不过。再看《武林大会》节目之所以收视长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播出平台在央视,与地方性的节目相比,央视频道在全国的覆盖面较广,节目的影响力相对较大,收看观众也就比较多。相反,一些地方性节目在其他地方就不会被收到,因为在我国部分地区还没有被数字电视覆盖,而偏远地区使用的传统地面有线电视和锅面式的卫星数字电视要收到诸如深圳卫视、温县电视台这样的地方性电视台有一定的困难,这些电视台武术节目的播出肯定会受到影响,节目的收视率会下降。

2.赛制规则安排问题。通过对节目的分析与调查发现,影响电视类武术节目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节目的赛制规则安排有一些弊端。如《武林风》从2004年到2007年初这三年,节目一直沿用的是散打的规则,没有摔打、推等现象。通过近几年的创新与改版,节目现在主要是以自由搏击、站立式的踢为主,赛中也只能用被动性的摔法。比赛是以分组的形式展开,每期三场比赛,每场分为上下两局,每局仅有三分钟,局间休息30秒,不会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视觉疲劳。每期节目通常以三队选手总得分数之和决出胜负,每一次的比赛都会产生擂主,相继三届的擂主可参加年终擂主总决赛。

再看《武林大会》节目,节目一直要求不能打对方头部,不能跨流派进行决斗,以门派间的传统武术打斗为主。在2010年的《武林大会》精英邀请赛中,比赛采取四人循环制,两人对抗,两人场下后备的方式,每场比赛两个回合,每回合净打5分钟,每场以两回合总得分多少确定胜负,得分多者为胜方,通过排位赛和淘汰赛决出最后的胜者。

这两档节目都是赛制安排合理,规定的动作技术较其他节目人性化,能够让观众接受。而《快活武林》和《功夫之星》节目却都要在一段时间的培训以后才进行比赛,那样的节目的真实性就会让人怀疑,且每次的比赛时间都较长,会引起观众视觉疲劳。《武林风》和《武林大会》节目的比赛时间都在5分钟以下,中间也会休息较长时间,节目都在每期的比赛中产生赢家,让观众能够对节目产生期待。

3.“竞技”与“娱乐”协调问题。通过对节目特色进行分析发现部分类的武术节目在短短一年时间就停播,停播的武术节目有个共同原因就是没有把“娱乐”与“竞技”完美的结合。在电视类武术节目中,部分节目侧重竞技,忽视了节目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整个节目比较枯燥无聊,甚至会让观众产生暴力倾向。而部分节目却侧重了娱乐,忽视了观众的初衷,如果只是单纯的想要娱乐,观众完全可以打开电视看类似于湖南电视台的《快乐大本营》节目。

山东电视台的《中华武术》和温县电视台的《太极神功》就是典型的以武术节目为主要内容,融入的娱乐元素过少,只有那些对武术有浓厚兴趣的观众才会一直坚持看,节目就不会留住大部分观众,从而影响节目的收视率。而深圳电视台的《功夫之星》和北京电视台的《龙的传人》却是侧重娱乐,以选秀为主,相对于《武林风》、《武林大会》等热播节目,穿插的武术内容过少。黑龙江电视台的《快活武林》节目却是在让参赛人员经过一星期的集训后再以娱乐游戏的方式进行比赛,这样节目就失去了真实性,娱乐和竞技元素也都没有。

《讲武堂》和《谁是英雄》节目都只是在某一期的栏目中涉及武术节目,而《武林风》和《武林大会》节目把竞技与娱乐充分的结合,不但有专门的武术竞技比赛,中间会插播带有娱乐性质的表演等,观众不管是以娱乐为目的还是以观看武术比赛为目的,都会选择这种竞技和娱乐相结合的节目,毕竟繁忙的一周后观众都想要在这里得到一种随心的放松。

通过研究电视类武术节目的现状对电视类武术节目的文化特色进行了分析,但并非是要对电视媒体进行研究。而是通过电视类武术节目发展状况,寻找武术节目在电视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电视这一重要媒体,使人们了解武术文化的真正含义,对我国地方性的特色武术节目有一定认识。

[1]李富刚.当代中华武术传播发展的新途径[J].吉林体育学报,2010,26(4):17 ~18.

[2]曾祥敏,李刚.本土文化和专业特色——河南卫视“武林风”评析[J].中国电视,2010,11(4):47 ~50.

[3]李富刚.试论“武林风”对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作用—以“百姓擂台”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14~15.

[4] 文涛.中国功夫明星在美国[J].中华武术,1999,10(3).

[5]李杨.登封武术产业发展对我国武术产业发展的启示[J].新乡学院学报,2010,(5).

[6]陈麦池,朱俊伟,杨建勋.河南省武术文化景观纵观[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3).

[7]李富刚,冯锦华.试析武术与电视成功结合的运营策略—以<武林风>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6).

[8]赵永,彭春梅.从河南卫视“武林风”栏目的热播看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10,(1).

[9]胡玉玺.“武林风”栏目对武术当今社会传播与发展的启示[J].中州体育,2010,(10).

猜你喜欢

武林竞技娱乐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竞技精神
叮铃铃,叮铃铃
娱乐眼
花与竞技少女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我喜欢
同台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