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课堂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2014-12-15汤洋
汤洋
摘 要:近年来,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老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一节数学课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在支撑整个课堂教学。提问设计好了,这堂课至少成功了一半。课堂提问还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299-02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提问的好坏关键是问题的有效性。笔者在教研活动中连续听了两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三年级数学课,两位教师的课堂提问产生了鲜明的对比:
案例描述
案例一:
师:我们找了这么多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有什么特点呢?(师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师:他们有几条边,几个角?
生:齐声答,有四条边,四个角。
师:猜猜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
生1:上边和下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上边和下边、左边和右边叫对边。(板书 对边相等)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生齐声抢答:叫短)
师纠正为“宽”
师: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
生:四个角相等,都是直角。
师:我们怎么来验证一下呢?四人一组,可以折一折,用线、尺子量一量。(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指名汇报)
同样方法教学正方形的特征。
案例二: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认识吗?生答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举着长方形:你怎么认出这是长方形的,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吗?生抢答。
师:这些特征只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对不对,要我们去证实,等会儿我们收集被证实过是正确的长方形特征,四人小组合作,看哪小组证实的特征最多、想出来证实的办法最多。注意做好记录。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汇报展示:
生1:我们通过这样对折(边说边演示 ),发现长方形两条长边相等,这样对折,发现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通过对折,发现四个角相等。(演示)
生3:我们通过尺子测量,也证明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用三角尺的直角量出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而且相等。
……
师: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短边叫“宽”。记住了吗?
师:请一个同学小结一下长方形的特征。
师:长方形的长和长相等、宽与宽相等,我们简单说就叫“对边相等”,怎么理解这几个字?
师:各人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证实正方形有什么特征,记在本子上。
指名汇报
师:我们刚才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你能对照特征,找一找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面是正方形。
学生纷纷寻找。
案例评析
看了这两个片断,让我想到:新课程标准确定数学课的目的不仅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片断一如:他们有几条边,几个角?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从问题提出的层次性分析来看,该问题是填空式的提问,层次的展开主要针对知识点的各个要素,没有深度;从问题的开放程度分析,案例中的问题谈不上开放,更谈不上从本环节中去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提问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来看,虽然案例中的教学已达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但是明显倾向于应试,没有关注到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当今《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理念:“给学生留有较大空间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在创造性地使用教学材料的基础上,使学生开放性地主动学习……”。而案例二里的问题,对学生的知识、动手操作、情感态度等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由此,我对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产生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思考一:问题设计应当具有思考价值,即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大家都知道,问题越大,解决问题就会越复杂,学生的思考空间就会越大;问题越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越简单,当然学生的思考余地就比较小,课堂生成就少。我们提倡提“大问题”,是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的。片断二中的一个问题:“你怎么认出这是长方形的,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吗?”就包含了片断一中的三个问题,但是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就相对大些。当然,我们设计问题空间时,要考虑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
思考二:要关注“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
问题的设计要从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入手,关注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例如片断二里这段话:“这些特征只是我们用眼睛看到的,对不对,要我们去证实,等会儿我们收集被证实过是正确的长方形特征,四人小组合作,看哪小组证实的特征最多、想出来证实的办法最多。”就具有较好的启发诱导性、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一种科学认真的学习态度。
思考三: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还必须具备教学机智
当提问环节出现问题时,能够临危不乱,及时对问题加以调整和修改,变换问题的层次,如片断一:师介绍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生齐声抢答:叫短),老师仅仅就学生的错误答案加以纠正,是否可以抓住契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品质加以引导。
总之,有效的问题设计应从学生原有知识实际和思维水平出发,提出有一定启发性、思考性、方向性、逻辑性的问题。紧紧围绕这些问题,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商议,让学生在主动获取、深刻理解和掌握应用知识的同时, 训练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