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技术研究

2014-12-15周俊杰

科技与创新 2014年22期

周俊杰

摘 要:分析了特低渗透油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技术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对提高特低渗透油田的开采效率和油井产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田;注水技术;注采比;分层注水技术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22-0052-02

1 特低渗透油田油藏储层的基本特征

1.1 岩石学特征

特低渗透油田油藏储层的岩石学特征以低石英、高长石为主,拥有种类较多的填隙物,比如绿泥石、浊沸石等。根据地区和油藏层段的不同,填隙物的组分含量也有所不同。

1.2 粒度分布

在特低渗透油田的油藏粒度分布中,细砂占最大比例,其次是砂和粉砂,这是油藏粒度的最大特征。

1.3 吸水强度

特低渗透油藏具有孔隙较小、毛管力较大的特点。如果特低渗透油藏属于亲水型油藏,那么油藏毛管力可成为驱油的动力,增强油藏岩石的吸水强度;如果特低渗透油藏属于亲油型油藏,那么就会抑制油藏毛管力的作用,使油藏岩石吸水少,甚至难以注水。

1.4 孔隙特点

特低渗透油藏的孔隙类型以晶间孔、粒间孔为主。与中、高渗透油藏相比,特低渗透油藏具有细吼道和微吼道比例大的特点,所以,其连通孔隙体积也比中、高渗透油藏大。不同的特低渗透油藏,其孔隙的连通性也有所不同。

1.5 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与高渗透油藏相比,特低渗透油藏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小,两者比例关系不明显。特低渗透油藏的渗透率受孔隙度的影响较小。油藏中的微裂缝发育程度是决定特低渗透油藏渗透率的关键因素。

2 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技术研究

本文以某低渗透油田开发项目为例,对相关的注水开发技术措施在该油田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论述。经过大量的现场试验,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注水开发技术措施。

2.1 超前注水与同步注水联用

为了进一步解决该油田油层天然能量小、导压性较差的问题,可以采用超前注水与同步注水联用的方式来保持地层压力,从而减少渗透率损失。例如,在该油田的某区块上,对采用超前注水+同步注水的采油井调查发现,油井投产5个月后,采油强度从最初的0.65 t/dm下降至0.49 t/dm,产量的下降幅度为29.8%~31.4%;而采用滞后注水2~6个月的油井,采油强度从最初的0.4 t/dm下降至0.32 t/dm,产量的下降幅度为45.3%~55.1%.由此可见,与采用滞后注水的油井相比,采用超前注水+同步注水的油井的产量下降幅度较大,这充分说明了该方法能够有效提高油井的产量。

2.2 适当提高注采比

在油井初期开采阶段,通过适当提高注采比,能够使地层压力和油井的产能获得显著提高。例如,该油田选择了北块作为试验区,从2009-06开始注水开发,注水周期为30个月,平均注采比达到2.0以上。截至2012-01,该试验区的地层压力基本恢复至饱和压力,单井日产量也从原来的2.5 t提高至4.2 t。由此可见,在油田开发初期,通过适当提高注采比,可以有效提高油井的产量。

2.3 分层注水技术

特低渗透油田具有油层数量少、层间渗透性差异大等特点。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分层注水技术延缓不同层间的含水上升速度,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在新投注井的前期开采阶段,采用同步分层注水技术,直接对注采调转井进行分层注水,减小层间的渗透性差异。新投注井的分层要以砂体发育规模、孔隙连通状况为依据,结合岩石的吸水性等特点,确定配注水量,并保证初期的高注水强度。②对于老分层井而言,要对层间采取细分层注水技术,充分挖掘差油层潜力。细分层注水技术主要适用于厚度大、油层个数少、层间吸水差异大的老分层井。③对于套管已经严重损坏的注水井,应当使用体积小、承压高、卡距细的封隔器进行密封,从而确保采油效率。

2.4 井网加密缩小井距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井网水驱的控制程度不但直接影响着开发效果,而且也是采取同步注水采油、保持储层能量的重要基础。当油层内的砂体分布情况一定时,注采井距与注采井数比是影响水驱控制程度的关键性因素。实践证明,通过适当缩小注采井距或提高注采井数比,能够显著提高水驱控制程度,从而提高油井产能。

2.5 提高注水品质

特低渗透油田储层的渗透能力相对较差,地层孔隙结构比较复杂,这对注水的水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油井产能,可在开采的过程中提高注入水的质量。一方面,应当严格按照水质标准对注采井注水,不断加强对水质处理的控制,以确保出站水质达到注水要求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做好水质的保护工作,例如对注水管线、井下管柱等进行全面防腐处理,以保证水质在注入油层前不受污染。

2.6 采取周期注水措施

通常情况下,特低渗透油田油层的非均质性十分严重,使得油田储层裂缝的形态各异,且带有明显的方向性。在注水后,水会快速渗透到高渗透层和油田储层裂缝中,致使出油层数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层间矛盾,造成油层动用程度偏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采用周期注水措施。周期注水主要利用周期性改变注水量和采出量的方式,使油层间形成不稳定压力场,促使流体在压力场的作用下重新交换和分布,增强了毛细管渗吸的作用,扩大了注水的波及范围,从而提高了洗油效率和采收率。

3 结束语

总之,在全球石油紧缺的背景下,我国在最近几年里加大了对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石油压力。为了进一步加快对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应当充分结合特低渗透油田储层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注水技术措施,提高油田的整体产能,推动我国油田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玫珠,于荣泽,崔茂蕾,等.特低渗透纵向非均质油藏周期注水研究新方法[J].科技导报,2012(30).

[2]艾芳.裂缝性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动态特征[J].低渗透油气田,2012(10).

[3]巨全义,马宁强.低渗透油田注水水质标准及处理技术[J].低渗透油气田,2009(06).

〔编辑: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