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词语“撬动”《社戏》

2014-12-15汪重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阿发平桥社戏

汪重阳

鲁迅的小说名篇《社戏》,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文章语言生动,景物描写逼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童心、童趣跃然纸上,是学生进行景物描写训练的极好范本,也是让学生学习记人叙事这一项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的范例,更是体会江南水乡特定时代淳朴民风、民俗的美文。如果讲授得当,能让学生学会很多东西,但如果钻入教材之中跳不出来,则又难免陷入将文章“大卸八块”的境地。

比如传统的讲法一般都是第一课时解决作者情况、课内生字词,通读两遍,划分一下全文段落层次。第二课时便按照“平桥乐土——找船看戏——月下行船——赵庄看戏——月夜归航”这样的顺序一段段分析下来,而逐层逐段分析又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怎样能够突破传统的窠臼,以一个巧妙的问题串联起全文的情节,又激发起学生的思维活力,从而完成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景物描写手法、体会淳朴民风的任务呢?我颇费了一番心思后,一个词汇跳进了我的脑海——“专家”。

且看怎样“推陈出新”:

讲这一课时,第一课时与别人的处理一样。但到第二课时时,我一上课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全文共40段,‘看社戏全程就写了25段。照这样看来,双喜、迅哥这帮小伙伴肯定是戏迷、专家了吧?”学生们纷纷说:“不是,他们根本就不是去看戏的,而是去玩耍,他们才不是什么专家呢。”“是吗?”我说,“”我怎么觉得这帮小朋友就是‘专家呢?比如我就觉得他们是‘驾船专家。从第10段后半段就能看出来。‘点、磕、退、上、出、架、飞这些字就生动地表现了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大家同意不同意我的看法?”“同意。”同学们都齐声说道。“好,既然大家都同意他们是‘驾船专家,还可以从另一些段落中找出相关证据来。另外,他们除了是‘驾船专家外,还是什么‘专家呢?不妨说一下你的看法,但要注意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并作出适当分析。”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马兴致勃勃地沉入了课文之中。

生A说:“我认为这群小伙伴是‘偷豆专家。从第26段的叙述中能看出来。”我说:“你说他们是‘偷豆专家,那他们的‘偷技高在什么地方呢?”“不只到一家去偷,而是阿发家、六一家各偷一大捧,这样就不容易让人家发现了。”“嗯,看来他们很专业呀。这一段中有句话很有个性特色,你看出来了吗?”“看出来了,就是阿发说的‘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体现了阿发的什么性格特征?”“大方、无私、淳朴。”“嗯,阿发就是豆的主人,这里的偷还是平常所说的‘偷吗?”“不是。”“对,这是具有童趣的‘偷,不但不可恶,反而很可爱。”

生B说:“我认为他们是‘煮豆专家,从第27段就能看出来。其中的‘剥、撮、抛这些动词最能表现出来他们是煮豆的高手。”我说:“分析很好。这帮小伙伴们还懂得‘毁灭证据呢。是吧?”大家便都笑了。

我又接着问:“其实他们的偷、煮的技术并不算高明。比如他们偷豆时很不注意保护豆棵,还是被六一公公发现了。不过,六一公公并没有怪罪他们,这又体现了什么呢?”“民风淳朴。”“对”,我说,“平桥村老人、小孩都非常好客、热情,正是这样淳朴的民风,才是令迅哥儿对平桥村念念不忘的原因。大家继续给他们命名‘专家称号吧。”

生C说:“我认为他们是‘钓虾专家。如第三段‘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这句话就说明了这一点。”

生D说:“我认为他们是‘心理专家。”我一听,觉得很新奇,这个‘专家称号连我也没有想到。我问:“怎么会是‘心理专家呢?”“你看第7段,小伙伴们听说‘我没船不能去看戏不高兴时,都来给‘我出主意,最终找到了船,让‘我高兴了起来。所以说叫他们‘心理专家。”“哦,你的说法很新鲜。你能从这一段找出个关键词来,表示一下他们会做‘心理工作吗?”“撺掇。”“好,这个词好。大家齐读这个词两遍,记住写法,读一下注解。”学生们读过后,我问:“这个词表现了少年们很有什么精神?”“很会鼓动人。”学生们齐声答道。“对,他们还把什么人也鼓动起来了?”“大人。”同学们都说道。“对”,我说,“大人们本来十分担心迅哥儿的安全,愣是被小伙伴们鼓动的不担心了,他们可真会‘撺掇呀。”大家便都笑了。

我说:“大家刚才找的都是小伙伴们的高兴事,谁能找到一些令他们郁闷扫兴的事?”

生E说:“我能,他们看戏时就不高兴。我们可以从第21段明显看出来。其中‘我看见大家也很扫兴,才知道他们的意思是和我一致的就表现了这种心情。”

我说:“小孩子看戏,光会看热闹,不会看门道。演员翻筋斗就觉得好玩,一坐下唱就扫兴,孩子的心理跃然纸上。如果要称他们为‘看戏专家的话,这‘专家二字得加上什么符号?”孩子们集体回答道:“双引号。”

我又说:“他们不会看戏,却会看景,还是一帮‘赏景专家,你能给他们找出依据吗?”生F说:“第11段。‘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就是他们眼中优美的风景。”我问:“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分析一下。”“比喻,把‘连山比作‘踊跃的兽脊。”“有什么好处?”“让人觉得山好像在动一样。”我说:“这就叫‘化静——”,“为动——”,学生们集体回答道。

生G说:“第23段。‘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笼罩了,也是他们眼中的美景。”“分析一下。”“用了比喻,把‘戏台比作‘仙山楼阁,把‘灯光比作‘红霞,写得十分美。”我又问:“表现了迅哥儿什么心理?”“留恋不舍。”我说:“戏不好看,要走;走了一段还想回去凑热闹,童心写得多么逼真呀。本文描景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课后第三大题问,你有没有过‘人在图画中的经历?把它写下来,这是本节课的书面作业。”

结果,课后很多学生《人在图画中》片段练习写景写得非常生动,看来已得《社戏》之“真传”了。一节极有可能陷入条分缕析窠臼的课,因为一个新颖的、具有提领性意义的词语的提出,既串起了全文,又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还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学到了描景写人的方法,体会到了江南水乡民风的淳朴,真是“一箭多雕”啊。

[作者通联:河南安阳市马投涧乡镇一中]

猜你喜欢

阿发平桥社戏
平桥豆腐羹,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
你人真好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一夜暴富
阿发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张狂的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