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诗如泡茶

2014-12-15王超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多情诗句诗词

王超平

尽管从小学开始,老师、学生在诗词上时间和精力投入很大,但是收效甚微。即使学生也能背一些名句名篇,但更多的只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经典名篇大多没有进入到他们的心里。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曾有过这样的经历。预习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询问对诗歌的理解。一个学生说《西塞山怀古》表达一种羁旅飘泊之愁,依据是有“四海为家”。一个学生说《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表达诗人想要舍身报国、战死沙场,理由是最后一句“好收吾骨瘴江边”。也许这些学生是想起以前提过战场上“白骨乱蓬蒿”“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吧。

这是教学过程中很平常的一幕,但这也恰恰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诗歌时的现状:过眼不过心。这也就不难解释有学生会把背得很熟的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写成“无边落目萧萧下”,秋风萧瑟的伤感变成了眼珠滚滚的恐怖。

在引导学生诗歌鉴赏时,很多教师往往更注重讲授一些鉴赏的方法、答题的技巧,往往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学生如果根本就没有读懂诗词,所谓的方法和技巧就像是空中楼阁,很难发挥实效。

作为老师,作为引路者,如何让学生距离诗歌近一点呢?

读诗如泡茶,泡开诗句,读懂诗词。古典诗歌由于时代的特点,在语言表达上与现代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闻一多称中国诗的文字“紧凑到了最高限度”。诗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涵,所谓“言约旨远”(《世说新语》),“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洪迈《容斋随笔》),“语少而意广”(陈师道《后山诗话》)等等。这样诗歌语言就具有了高度的凝练性与跳跃性。同时诗歌又以表示具体事物或具体实景的语言象征深远的意境,从而蕴藉含蓄。

要泡开诗歌就要紧紧把握住诗歌凝练含蓄、言简意丰的艺术语言。有以下几种方法:

对有意味的词进行泡发。所谓“泡发”即对有意蕴的字词进行品读玩味,体悟解读其精妙的过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中“情人”即多情的人,“遥夜”即远隔天涯的夜晚,“竟夕”即通宵,整晚。然后,把整句用比较抒情的话描述:多情的人啊生出了无边的愁怨,在这漫漫长夜,(月圆人缺)怀想远人,思绪绵绵,哪里能够入睡? 这样泡发以后,学生对诗句所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也就很轻易地读懂了。

解读时要作一些语序调整,学会还原。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正常语序就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这样的诗句很常见,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破阵子》)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等。调整语序后,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用现代语言来表述了,在语意理解上,诗歌与我们之间的距离也就大大缩短了。

然后,我们可以把泡开的词、句相连,一首小诗就可以组合成一段话或一篇短文。相对于现代文,古典诗词更加浓缩精炼。我们在泡诗的过程中遇到不太连贯的地方,就要根据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补充省略的内容。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一名句全是一个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完全不同于一般文法。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意象是出现在何时、何处,具备何种特点,何人所见,见了之后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当我们引导学生试着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境,然后适当地作一些补充,理解这首诗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最后,知人论世。写作就是一个人内心的流露,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生平事迹出发来理解他的作品。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杜甫的《旅夜书怀》等。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阅读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来体会他的心路历程。如李清照、李煜、苏轼等文化名人,他们的诗词跟他们的人生经历互为观照。我们引导学生熟悉他们的生平事迹,再来理解他们作品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名人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经典解读文章,如梁衡的《读韩愈》《乱世中的美神》《栏杆拍遍》等,余秋雨的《东坡突围》等。这样诗人形象在学生印象中会变得血肉丰满起来,学生对他们作品的理解也就有了依托。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感受诗文之意蕴。 每一个经典作品,自它诞生以后,它既属于作者,又不仅仅属于作者。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时,我们既是在读作者、作品,又是在读自己。我们常说“阅读就是在作品中邂逅熟悉的自己”。有些诗词,一旦遇上,就会终生爱上。也许它大部分时间都在沉寂,但当我们人生走到某个阶段,它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脑海里浮现。如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可以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体会诗人写作此词时的心境。更可以让学生回顾写作文时的“强说愁”,以及当心中有了不愿与他人分享的烦恼时的感受。有了这层体会以后,再来吟诵这首词时,就不再是被要求背默的诗句了,而成为人生体验的一部分。当然,他们今天的愁仍是少年闲愁。但不用急,也许当他们走到人生中的某个阶段时,这首词又会冷不丁地冒出来,相信那时他们对这首词又会有新的感悟。这样的诗句很多,如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当所品读的诗词与我们的人生体验有了某种关联以后,要爱上诗词就不再是一件勉为其难的事情了。

把诗泡开了,也就仅停留在把诗歌读懂这个层面上。真正爱上诗歌,喜欢诗词,却又是另一回事。很多时候,课堂上老师能带着学生把一首诗读懂读透,但换了另一首诗,学生脑中又是一片茫然。教师要努力去激发学生的阅读诗词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爱上古典诗词。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多情诗句诗词
多情最是春风来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诗词之页
多情的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