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中井灌区规划浅析
2014-12-14段维立
段维立
(陕西省宝鸡峡引渭灌溉管理局南韩管理站,陕西 兴平713100)
0 引言
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土地整理后,为提高农田生产效益,均进行了灌溉配套,常引用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灌溉。虽然国家对开采地下水有严格的规定,但仍有部分项目存在着不规范开采地下水现象。据此,本文对规范开采地下水和井灌区规划进行了简单的描述。
1 井灌规划原则
开发应用地下水资源,必须统一调度,互补余缺,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出现不良生态、地质环境现象。在兴建或改建井灌区之前,必须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全面系统地规划。
(1)井灌区应在农业区划和水利规划的基础上,以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进行规划。在开发利用地下水的过程中,应保证井灌工作正常进行,即机井出水量不减少,提水条件不恶化。为此,必须在正确评价地下水可采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井灌规划。使地下水的开采量不超过可采资源,避免出现“地下水位区域下降漏斗”。
(2)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应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总的原则是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规划时,应根据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在有良好含水层和补给来源充沛的地区可集中开采;补给来源有限的地区,宜分散开采。
(3)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必须坚持浅、中、深结合,合理布局,分层取水。开发利用地下水,应优先开采浅层水,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水。浅层地下水,开采容易,水井建造费用较低,且消耗之后回补快,为此在浅层淡水层含水层较厚、补给充足,水井出水量较大的地区,应优先开发浅层地下水。中层和深层承压水一般含水层厚度大,透水性好,单井出水量大,在开采利用之前有较大的承压水头,有些甚至可以自流,但由于侧向和垂直补量小,一经开采,就会出现地下水位的下降。
(4)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必须与旱、涝、碱的治理统一规划,兼顾兴利与防害。地下水开发为灌溉提供了水源,同时又降低地下水位而起到防碱防渍的作用。汛前开采地下水,腾出地下水“库容”,使汛期能更多地存蓄降雨和地面径流.(通过地面入渗),因而也为除涝、治碱创造了有利条件。
(5)对地下水的利用和回补措施要同时考虑,做到有采有补,采补结合,以维持在开发期内地下水量的均衡。规划时,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考虑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布设。在长期超采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地区,应采取回补措施或限量开采;对已造成不良后果的地区,应停止开采。逐步做到,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单位,治理上游水土流失,结合蓄、补、回灌等多种措施,控制地下水位连续下降。
2 机井规划方法
2.1 机井深度的确定
机井的深度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和设计单井出水量来确定,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收集分析设计地区水文地质资料,如含水层的埋藏深度,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层次结构、出水率,咸、淡水分层和水质条件等。
(2)根据当地打井经验和抽水试验资料,确定不同含水层的出水率。
(3)确定允许的抽水降深 S,采用离心泵时,一般取4~6 m。
(4)计算单井出水量(Q,m3/h)。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ml,m2,…,mi为各种砂层厚度,m;ql,q2,…,qi为各种砂层相应的单位出水率,t/(h·mm);S为计划抽水降深,m。
(5)确定机井深度。根据设计的单井出水量(一般要求单井出水量在50~60 t/h以上,最少也应有 20~30 t/h),计算出需要取用的砂层厚度,结合考虑地层情况,再加上沉砂管的长度(约3~5 m),即可确定机井的深度。
2.2 机井间距的确定
机井间距是机井合理布局的主要环节。机井间距的确定,涉及到很多因素,除与单井出水量、可开采资源及地下水的补给条件等因素有关以外,还与灌水定额,轮灌天数,每天浇地时间等因素有关。因此要合理确定机井间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下面仅介绍几种简化方法。
(1)单井灌溉面积法。在大面积水文地质条件差异不大,地下水补给比较充足,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下水静水位降深在一定时间内可以达到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此时开采量与补给量基本平衡),机井间距主要决定于井的出水量和所能灌溉的面积。首先计算单井灌溉面积,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A为单井灌溉面积,亩;Q为有井群干扰抽水时的单井出水量,m3/h;η为井灌渠系水利用系数;t为每天灌水时间,h/d;T为整个灌溉面积灌一次水所需时间,d;m为灌水定额,m3/亩。
若按正方形网状布井,则机井间距 D(m)应为:
(2)开采模数法。根据资源评价,对单位面积允许开采量,即开采模数已经确定时,则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机井的密度和井距:
式中:N为机井密度(每 l km2平均井数);ε为开采模数,m3/(km2·年);Q为单井出水量,m3/h;t、T年为机井每天工作时数和每年工作日数。
若按正方形网状布井,则机井间距 D(m)为: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要合理确定机井密度和间距,必须搜集一定的资料并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计算。
2.3 井位的确定
根据已确定的机井间距,结合当地的具体条件,经过现场查勘,逐井落实其位置,在具体选定井位时应注意:①井位的布置要服从农田基本建设总体规划,一般井位应靠近沟、渠、路、林布置,设在田边地角上,以利机耕、便于管理、少占耕地。②井位布置要与架设输电线路的规划相结合。使低压线路顺道路架设,以利线路检查维护,变压器的位置要建在电力负荷的中心,并使低压线路成为放射状布线,避免一条线上带几台电机。③为了输水方便,一般应把井位选定在较高处,以便于控制较大的灌溉面积。④为了提高单井出水量,井位要尽可能选在富水带,如古河道沿线。⑤布置井位应以乡、村为基本单位,要打破村组界限,在相邻乡、村或组交界处布井时,应本着团结精神,共同协商,合理布井。⑥在老井灌区布井,要优先考虑旧井的改造利用,不要轻易废除旧井以免造成浪费。⑦在井渠结合的灌区,要把井位排列成直线,最好与渠道相间布置,这样井灌抽水可以有效地降低地下水位有利于防治土壤盐碱化。
3 结语
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中,按以上原则进行灌区机井规划,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缓解耕地面积减少趋势 ,增强村级经济和农民个人经济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