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2014-12-13曹亚红
曹亚红
[摘 要] 课堂教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要角色,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能力与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成败.
[关键词] 初中;课堂;倾听与表达;培养
数学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坐姿端正,可教师一提问题,学生一片沉默,其实这是学生不会“听”课,不知如何“听”课的表现. 在目前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背景之下,更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的能力,它是有效开展课堂互动的前提,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最根本出发点. 笔者从事初中数学教学二十年,在培养学生倾听与表达上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让学生愿意表达
“倾听”不是一般的听,它是一种心灵的接受,是一种心灵的领悟. 数学不像语文那样生动有趣,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为我们提供的数学资源,激发学生听的欲望. 拉维和闻杰两位学者指出:知识需要在真实情境中呈现和学习.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创造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是现实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创造情境的方式很多,如故事型、游戏型、建模型、规律型、知识冲突型等.
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教材中提供“海上日出”动画,适时播放,能为数学创设一个轻松和谐且直观的教学氛围. 从自然现象出发,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借助抽象思维,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不再是抽象的数学问题,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学生就会自然地产生倾听需求.
再如“勾股定理”第一课,可先呈现“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会徽”,让学生思考:(1)这个图案在哪里见过?(教材封面图案)(2)数学家曾建议用这个图案作为与外星人联系的信号,为什么?我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好奇心和急于想知晓答案的心理倾听,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再讲“勾股定理”证明时,展开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所用的方法,讲述为何“赵爽弦图”作为“2002年国际数学大会会徽”,让学生感受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感受数学奇妙的同时增强倾听的意愿. 此时,学生产生了尝试证明勾股定理的热情,听课和求知的欲望高涨.
这些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捕捉说话的内容,激发学生倾听的意愿,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有了“听”,才有“话语权”.
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让学生乐于表达
课堂45分钟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宝贵时间,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倾听能力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渠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倾听与表达,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果我们激情飞扬地满堂课教授知识点,讲述解题方法,可学生不会“倾听”,那怎能让课堂高效呢?常常有教师抱怨:这道题明明讲述多次,学生怎么还是不会?也许学生不知听什么,或者他们什么都听不懂,这样的话,即使教师讲得再到位、再全面,都无济于事,因此,数学课堂上,除了激发学生听课的欲望外,还需让学生明白怎么听、如何表达.
首先,应让学生学会听完“一句话”. 讲“圆周角”定义时,我通过复习圆心角定义,让学生尝试给圆周角定义. 可有些学生还没等我说完话,便迫不及待地举手,当让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便插嘴,发言的同学左顾右看,不知听谁的好,没有了主见,这种现象常常有. 面对没有耐心听完教师、其他同学表达,随意打断别人发言的状况,我们应让学生明白倾听别人的发言,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自己也能从中有所收获. 我的方法是,当讲完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同学发言完后,再请几个同学复述,这样学生“倾听”时就会很专心,生怕听错、听漏,重复出“笑话”来,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其次,让学生学会听懂“一句话”. 许多学生倾听时只停留在低层次上,特别是上试卷讲评课,他们只注重听到自己错题的答案,然后赶紧改一下,答案怎么来的,错在哪儿,好像不重要,根本不知其所以然. 讲知识点,只注重结论,不注重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针对这一现象,我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或某一题时就问一问:你们听懂了吗?怎么理解的?然后从举手的同学中随便抽一个同学发言,他们常常面红耳赤,或沉默不语. 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一部分同学是真懂,一部分是没有听懂,但由于性格、语言表达、学习基础等原因,学生不敢表达. 我没有放弃,再请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基础扎实的同学做示范,这样学生便听得很认真,怕再次喊到自己时,说不出来,丢脸.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不仅善于听课,而且善于表达. 平时教学中,我很注重一题多解,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用于讨论与倾听,并要求表达的学生不能重复其他同学的想法,需要有新的观点. 此时,表达的学生不仅能听懂对方的思路和方法,还很乐于把自己的方法与大家分享,因为他们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
最后,让学生学会完整地表达“一句话”. 良好倾听的最佳表现是迅速转化为发言者. 没有真正地倾听,也就无法表达. 数学教学的灵魂在于主体探究. 教学中,对于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与同桌合作、讨论,这样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有倾听别人发言的机会. 开始几次,学生叽叽咕咕了几分钟,都自动停下. 让他们表达讨论的内容时,都吞吞吐吐、表达不清,声音小,有的回答也不着边际. 此时,我给予鼓励并耐心引导,即使他们表达错误也让他们说完,不怕“浪费”时间. 数学课上,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说,不怕他们说错,就怕他们不说. 在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时,我们还应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下次学生才会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怕说错的心理也会烟消云散,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会逐渐增多. 对于难度比较大的问题,可让数学小组中的成员合作解决,我也参与学生的讨论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这样也便于我收集学生中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有些学困生在小组成员鼓励下也就乐于表达了. 兵教兵,兵带兵,形成有目的地倾听,增强合作意识,能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习惯,必要时还可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合作成果. 起先,他们只能说出自己的解题流程,不能说出思考、分析问题的过程,对于只会想不会讲或表达不完整、不流畅的同学,应给予鼓励、点拨,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如很大方,声音很响亮,点子比较好,还差一点就对了等,多鼓励,多给他们机会,让自己少讲学生多讲,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胆量,还能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对于表现积极、想法新颖的学生,可给他们一定的奖励,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以及为组争光后成功的喜悦.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都乐于表达,语言驾驭能力也能有所提高,由此得以良性循环.
给学生“评价、辩论”的平台,让学生敢于表达
数学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名学生到黑板解题出错了,其他学生七嘴八舌,针对这一情况,应给予一个平台,让学生参与评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首先应让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让其他同学评价错在哪里,应如何订正. 这样一来,思考、分析、表达将同时得到充分体现,还能让做题的学生倾听其他学生的思路和想法,加深对题目的理解. 一道题、一个课堂小结、一次作业、一次测验等,都可以放手让学生互评,引起共鸣与辩论.
辩论是倾听的高级形式,在激烈的“辩论”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获得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可供争辩的内容.
在教学中,大多情况是教师提问、学生作答. 学生只会模仿教师的思路,做教师布置的题目,从没做过新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现在,我尝试着让学生提问题,如:甲和乙两人分别从A地出发到B地,当乙从原路回到A地时,甲刚好到达B地,图1中的折线C-D-E-F和线段OP分别表示两人离A地的距离y(米)与甲所用时间x(分钟)之间的函数关系,从图象中,你还能得到哪些新的信息?
课堂上,学生热情高涨,各自陈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竟然有一个学生提出:何时甲、乙相距200米?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四种,这位同学的答案却是五种,四种、五种的辩论便开始了. 给足他们一定的讨论时间后,大家都用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位同学,当时我也很吃惊,十分欣赏学生的能力. 他们勇于探索、乐于交流的精神真让我感动.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开拓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只有在争论中,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显露他们的智慧,有时可能出现一些连老师都没有考虑到的金点子. 这样的课堂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通过辩论能使倾听成为训练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是一种美德,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重要环节,是建立和谐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快乐地倾听,让学生听出聪明,听出精彩的人生,也是新课改所追求的目标.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才能积极参与交流,开启思维的火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持之以恒,课堂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