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让课堂活力四射
2014-12-13陆井峰
陆井峰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要学会就地取材,用最简单、最真实的素材,让我们的教学更富生活气息,给学生真实的感受、宁静的感触. 越是熟悉的材料,学生越会产生亲切感、同乐感. 本文从灵活取材、精巧选材、活用器材三个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与生活材料的关系.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元素;就地取材
小学数学教育不仅仅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更要放眼生活现实,就地取材,引导学生学习.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美轮美奂的场景给学生赏心悦目的感触,营造出极富现代气息的画面,然而,也暴露出“功力不够,课件凑”的不足. 我们深知,教学不仅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持,更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能够接上地气,给学生一种熟悉的温馨、真实的感受,使他们明白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 教师应巧妙地选用身边的器材,潜心经营出诗意的数学课堂,与孩子们一起创设一个智慧激荡、轻松快乐的课堂.
深析教材,灵活取材
精美课件无疑是课堂的一抹春色,有活力,也能吸引眼球, 但我们不能每节课都如此,特别是在乡村的数学课堂中,这难以为继. 一个村小,就那么两三个年过半百的教师,做课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那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充满活力,洋溢着智慧的色彩呢?可科学地解读教材,善于连接生活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别样风采.
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科学地解读“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课件的运用便能够凸显射线的本质属性(可以无限延伸),给学生丰富的真实的感触. 但这里没有课件,是不是就只能凭空想象呢?是不是只能苦苦解说呢?其实,生活中的很多资源都值得我们借鉴,也适合我们选用. 下面是一个村小教师的课堂节录.
师:同桌的同学,比一比用小棒摆出的角,说说发现了什么?
生1:我摆的角比他的大.
生2:我的角小,他的大.
生3:我们的一样大.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啊?
生3:我们的角,顶点重合,两条边重合,所以一样大.
师:说得很清楚,有道理. 老师这里有一样东西(一种人字状的旧电视机天线),你能把它变成和你的角一样大的角吗?帮老师试试.
学生试着操作老师的天线,在大家共同的声音中完成了操作.
师:现在的角和他的角相等吗?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道:相等.
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4:角的边越长,看起来越大.
生5:你的说法不对!你看,老师的角的边很长,我们的角的边很短,但是两个角是一样大的.
生6:我发现,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你们看,老师给的天线构成的角,如果把天线拉长、变短,角都没有变化.
师:这个同学的解释,你们听得懂吗?相互重复说说这种想法.
学生们共同谈论刚才那个同学的说法.
生7:老师,生6说得很有道理,天线变长、变短,都没有改变角的大小.
生8:我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生9:角的边是射线,可以画得很长很长,也可以画得很短很短,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
一件简单的生活器具,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奇异的色彩. 因为简单天线的存在,教师避免了无谓的、繁杂的陈述,学生也有了操作比较的对象. 在简单的操作、比较分析中,知识点的本质逐渐浮现出来,直观的教具,远比那些成熟的课件更具魅力.
把握实情,精巧选材
教学需要平实、自然的氛围,一味地追求形式的精美,有时会适得其反,甚至事倍功半.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描述: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执教者为解决“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这一问题,制作了许多精美的课件,有的是设计了动物园的赛车比赛,米老鼠的车轮是圆形的,唐老鸭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灰太狼的车轮是长方形的,喜羊羊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小动物们拼力地驾驶着各色各样的车辆前行,除了米老鼠开的车平稳而外,其他的车都在不停地颠簸. 教师可以以此来引发思考,如“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要和大家交流的新思考?”等. 制作课件花费了很多精力,课堂中也牵制了师生很多的精力,其间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思考“车轮的滚动痕迹为什么会不同”,而是被小动物们那种痛苦、滑稽的神态而吸引,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车子的颠簸状态,欣赏着小动物们的精彩表演,课件的作用可想而知.
上述案例中的课件作用,我们都很清楚,就是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圆滚动过程中所有圆心的连线成一条直线,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滚动后中心点的连线成一条曲线. 尽管我们的出发点正确,课件的指导作用也很明显,但能不能在没有课件的时候仍然让孩子弄清楚这个问题?这是我们日常教学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选用身边废旧的CD或其他类似的圆形纸片等物品,组织学生用粉笔套在中间沿着黑板边缘滚动,观察发现,圆片滚动在黑板上留下的是一条条直线. 而其他形状的图片滚动所留下的轨迹是一条条曲线.
精选器材,可以使我们的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能够规避现代媒体技术无法普及所带来的局限,更能激发教学预设的创造力. 多媒体技术是课堂活力的来源之一,更多的确实需要我们教师引领孩子们精巧地选择生活中那些触手可及的东西,让课堂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真实,使学生的学习充满无尽的想象、无穷的智慧.
引领实践,活用器材
精美的课件能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变得美起来,变得异常生动有趣,洋溢智慧的色彩. 它能化静为动,能化抽象为直观,并伴有声光电形的多重刺激. 但很多部分目前只停留在感官之上,更多的只能通过看. 我们深知,只有手、眼、脑等感官叠加使用,学习效果才会倍增. 为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要以务实的态度去审视课件的使用,灵活地选择身边的素材,引领学生实践、观察、思考,从而实现学习的突破,促进课堂活力的不断提升.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明白立体图形中面的特征,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 一是跟着老师学切土豆或萝卜等物体,指导学生沿不同的相互垂直或平行的六个面切上六刀,就能够得到一个长方体;二是引导学生回顾实践过程,“你切了几刀”“每切一刀,你会得到一个什么”等,学生在思考中会感知到一共切了六刀,得到六个长方形(或两个正方形,四个长方形),使长方体有六个面的认识浮现出来,接着引导学生触摸这些面,进而加深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三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相邻的两刀切下去,会得到一个什么?学生很轻松地发现“面面相交于棱”,在不知不觉中找出长方体的12条棱.
用生活中常见的土豆等物品让学生在切的过程中轻松地找到面、棱,不仅能获得清晰的感知,也能在实践反思中获得最直接的体验. 学习过程是简单的,但也是快乐的、智慧的. 这里没有高超的技巧,只有简单的素材、平实的活动,却能促使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指向学习研究,使课堂迸发出无限活力.
又如,教学“7的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每人捡7个小石子(或黄豆等),在桌上画一个圈,让学生边玩掷石子游戏边学写算式,这样既可以写圈内加圈外,也可写总数减圈内……简单的学具、简洁的活动,不仅能加深7的构成理解,更能使学生明白7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整个简单的活动,改善了学习状态,提升了学习活力,促进了认知建构.
再如,一个茶叶罐表面沾一点水,在黑板上滚一圈,用留下的痕迹来讲解“压路机每小时前进……”也是很形象的. 生活中的材料本身就具备数学因子,只需要我们教师稍加改造、简单呈现,就可以与我们的教材内容相联系,变成生动形象的教材教具. 所以,数学教学并不难,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灵活联系,就可以融会贯通,使数学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感、浅显易懂.
教育,应该具有诗意和灵性,具有滋养人性的功能. 打造诗意般的数学课堂,不只是知识传递,更是人性的释放. 创设精彩洋溢课堂的路径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去选择. 我们应不唯现代媒体所囿,学会就地取材,用最简单、最真实的素材,让我们的教学更富生活气息,给学生真实的感受,给学生宁静的感触. 用最熟悉、最简洁的生活器材,让我们的课堂丰富起来、生动起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活力,提升学习质态,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愉悦的天堂. 用活身边的素材可以弥补现代教育技术普及不全面的局限,让课堂成为真实的学习乐园,以及师生情感荡漾、智慧交互的乐园. 在这里,学生是快乐的,学习是幸福的、充满诗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