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知识贵族的生平与思想

2014-12-13冯兴元翁一

中国经济报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哈耶克凯恩斯经济周期

冯兴元 翁一

翁一:哈耶克到底是新自由主义者,还是古典自由主义者?

冯兴元:准确地说,哈耶克是当代古典自由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称自己是一位英国老辉格党人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而不是美国当代左派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者,也不是保守主义者。哈耶克在《为什么我不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一文中解释道:“老辉格党人与某种宗教信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就这个问题而言,自由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之间的显著区别,就在于前者从不认为自己有权把自己的精神信仰强加于其他人,而不论他们的精神信仰有多么深奥神圣,而且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精神领域和世俗领域乃是完全不同的领域,绝不应当加以混淆。”哈耶克进而指出,“保守主义的态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恐惧变化,怯于相信新事物,而自由主义者的立场则是基于勇气和信心,基于一种充分的准备,即使不能预知变化将导向何方也要任它自行发展。”

翁一:在很多左翼人士眼里,哈耶克是极端的自由放任主义者,而在很多无政府主义者眼里,哈耶克是干预主义者。他到底是那一类人物?

冯兴元:哈耶克反对政府干预,但并不代表他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或者极端的原教旨主义的自由放任主义者。他在《自由宪章》里就赞成适当的单一税率的个人所得税制,因为即便采取一种单一税率,也就是比例税率,高收入者所缴纳税收的绝对额也要高于低收入者,而且这种税制有利于维护经济主体实现经济自立、推进创新、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但是考虑到民主社会难以实施这种税制,哈耶克也愿意接受一种低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制,体现了为维护一种自由社会秩序而愿意接受一定的妥协或者共和的气度。正因为这样,有些原教旨主义的自由放任主义者认为他有着干预主义的思想,甚至把他视为干预主义者。

哈耶克主张消极自由,经常对于政府政策的影响提出预警性建议。他崇尚作为自发秩序的竞争性市场秩序,在这种秩序下政府无可干预的内容,它所扮演的只是一种维持秩序的角色。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里主张“为竞争而计划”和“为自由而计划”,这说明他并不赞成对经济完全放任自流,而是为竞争创造各种消极和积极的条件。比如保护私人财产,契约自由的法规以及有关货币、市场和信息渠道等制度就属于消极条件,公司法和专利法等方面的具体法律就属于积极条件。他认为创造适当的积极条件的目标在于既维护竞争,又使竞争尽可能有利地发挥作用,而公司法和专利法规的严重缺陷不仅使竞争远较可能运行得糟糕,而且甚至到了在许多领域摧毁竞争的地步。

翁一:哈耶克早年曾经信仰费边社会主义,后来他远离了这种社会主义思潮站在了自由资本主义的一边,他这种思想观念上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冯兴元:事实上哈耶克早年同情左派,曾经信仰类似于费边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念,两个人的启蒙对于哈耶克的思想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位就是门格尔,哈耶克的一位大学老师曾经推荐给哈耶克一本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该书直接影响了哈耶克的价值取向;另一位即米塞斯,他曾经是哈耶克的老师,他直接引导了哈耶克思想的变化,尤其是米塞斯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对哈耶克的观念转变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哈耶克从未受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也反对高度的计划性。

经济学之外领域的评价

翁一:哈耶克的著作涉及广阔的知识范围,跨越了心理学、政治学、法学、政治哲学、思想史和社会科学方法论等众多领域。如何评价他在这些经济学之外众多领域的研究?

冯兴元:哈耶克生于1899年,去世于1992年。他于1921年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又获政治学博士学位,1943年获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他在知识论方面的著述广泛,贡献突出,被美誉为“知识贵族”。哈耶克把科学视为一种整合的科学。他大学中最初的一年半时光用于钻研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一些有关感觉秩序的想法,曾想在一篇简短的论文中进行解释,但这篇论文最后没有完成,后来他在伦敦和芝加哥继续研究感觉秩序,才在1952年首次发表《感觉的秩序》一书。他自视这部著作为他后来许多方面的学术研究的灵感来源。在该书中,哈耶克谈到:“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分类机构。每种分类机构都要比它所要分类的对象更复杂;因此,它永远不能对自己进行归类。人脑不可能解释自己的细节”。他认为,人的感觉以“分类”作为终结,而这种形式又是以现存的秩序模式作为前提条件。这样,感觉就等于一种诠释,属于对各种印象的分门别类。由于它始终只选择某一特定情况的单个方面,它所把握的不是客观事实存在本身,而只是形成一些抽象的关联,需要借助现有的范畴来真正理解外部事物。这说明感觉获致的知识是主观知识。一个人新获得的经验可以引发新的感觉,修正原先的分类模式,由此启动一种试错学习过程。

哈耶克在30年代初以专业经济学家面目出现,通过他在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方面所挑起的对凯恩斯的论战而在伦敦经济学界声名鹊起。随着他的经济学信徒的散失,他的兴趣转向了对经济学之外社会领域的研究。

他在1944年出版《通往奴役之路》,博取了通俗政治思想家的盛名,但同时也终结了其专业经济学家的职业。其后他出版了《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1948),《自由宪章》(1960),《法律、立法与自由》(1973/1976),总体上是《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所涉及论题的系统化和明晰化。比如《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些章节是对《通往奴役之路》一些观点的进一步澄清。《自由宪章》则系统阐明了19世纪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法律、立法与自由》阐明了一个自由社会的规则体系。

哈耶克的社会理论是一种整合的体系,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科学等众多方法论不同的领域,与其他学者强调学科中某一片段的特点不同,哈耶克的研究更像是在绘制一幅宏伟的社会科学画卷。在学术高峰的攀登道路上,哈耶克所处的位置,即便难以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来形容,仍罕有当代人可以与其华山论剑,一争高低。

经济学领域的成就

翁一:哈耶克在经济学领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哈耶克对于经济理论的原创性贡献有哪些?

冯兴元:20世纪2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哈耶克在经济学领域对资本理论、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因其在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贡献而获得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1976年提出了自由银行业和货币竞争方案。通过其对竞争体制、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主义的研究,以及对自由社会秩序和规则的研究,哈耶克还间接地对经济学中的公共选择理论与宪政经济学做出了贡献。

他在经济学其他方面的贡献还很多,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哈耶克对竞争体制和计划经济等不同经济体制的运行效率进行了比较,把局部知识和分散知识的概念引入到经济体系运行的分析中。他的结论是,只有通过具有竞争和自由定价机制的市场体制,才能有效利用知识和信息。

第二,哈耶克提出价格机制可以协调不同个人的单独经济行为的原创性理论,价格机制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利用自己在某一领域所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协调每个人的经济行为。

第三,哈耶克区分了自发秩序和建构秩序的概念。他解释自发秩序是人的行为而非人为设计的结果,而市场体制也可被视为自发秩序,价格作为组织生产与消费的信号,能够充分解决分散知识的问题,经济运行效率倾向于高。他认为建构秩序属于一种系统外部强加的秩序、人为的秩序, 一种计划秩序,尤其是整体建构秩序要求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计划者,但这不符合人的本性,对个人自由造成了损害。他指出整体建构秩序如计划经济不能解决分散知识和信息的问题,再伴之以计划者个人偏好替代所有其他个体的偏好,经济运行效率明显倾向于低。

第四,哈耶克认为竞争是一种发现程序,很多知识在竞争的过程中发现并创造和利用,而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就是自由市场制度。

第五,哈耶克提出了知识分工的思想。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强调劳动分工,哈耶克则进一步提出知识分工。比如市场过程就是最能够有效利用知识分工的过程。

第六,哈耶克运用了演化论的视角,把经济作为一种复杂现象、演化系统,并对经济和规则的演化进行了精到的分析,对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奥地利学派传统

翁一:哈耶克的思想源于奥地利学派,他学术研究中沿袭了奥地利学派的哪些传统?

冯兴元:奥地利学派创始人门格尔对哈耶克有着重大的影响。哈耶克继承了门格尔的众多思想和方法论。门格尔的方法论也是奥地利学派所典型秉承的方法论,包括个体主义方法论、主观主义方法论、主观价值论、非均衡论等等。所谓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是指要把社会现象回归到个体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层面来理解。比如政府发布报告,其实是政府中的某些人拟定了一个报告,由某个领导人负责发布。而政府本身并不是人,不会说话。政府不过是一种指代,只是为了简单起见,才用这些指代。所有集合概念,比如集体、国家、组织、团体等等,都是一种指代,其背后是一些具体的人在采取行动和互动。主观主义方法论涉及到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是经过大脑的感知,必然带有主观成分。主观价值论与上述主观主义方法论有关。产品或者服务的价值取决于个人对其所作出的主观评价。比如很多人愿意花上千元的钱买票去看刘德华的演唱会,就是基于对该演唱会的主观评价。非均衡论是奥地利学派许多代表人物秉持的观点。比如哈耶克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范式,该范式就是均衡论范式。

哈耶克在30年代的研究涉及了理论模型研究和数学。他后来的研究基本上沿袭了奥地利学派不用数学的传统。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在美国学到了统计学知识。这为他回到奥地利与米塞斯一起创建奥地利经济周期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一职奠定了基础。哈耶克早期的经济周期理论基于他后来所反对的静态均衡观。严格而言,他当时采用的是跨期均衡分析法。分析的成果仍然是不可低估的。他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因为他在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方面的早期研究贡献。发展动态的均衡理论是哈耶克追寻的目标,不过他最终未能如愿完成。哈耶克除了关注市场演化之外,在晚年强调文化演化理论。他在《复杂现象理论》一文中特别指出,统计学在分析复杂现象方面难以发挥其作用。

与兰格、凯恩斯的两次论战

翁一:哈耶克思想发展中的一条重要主线是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潮进行较量。他对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大论战做出了那些贡献?有哪些重要观点?

冯兴元:20世纪20-30年代有关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大论战,实质上是关于中央计划经济能否有效运行的辩论。仅仅在苏联十月革命后的第3年,米塞斯就于1920年春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的短文,从根本上怀疑乃至彻底否定在中央计划中有实行经济计算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可能性。尽管该文篇幅不长,却言简意赅直指计划经济的核心问题,从而引发这场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可行性的大论战。以米塞斯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不存在它们的交易市场,不能成为交易对象的前提使生产要素的货币价值无法确定,丧失合理货币表现价格的经济制度最终指向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不可计算性。换言之,没有自由市场就没有价格机制,没有价格机制就无法进行经济核算,经济核算的实质并非在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而是引导资源的最优配置。

论战的另一方奥斯卡·兰格提出了竞争性的社会主义解决方案,即“兰格模式”,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可以通过试错的办法获得均衡的价格,从而社会主义经济也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兰格和勒纳认为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官员可以引入“市场社会主义”,他们可以模拟市场,尤其是现货市场,从中取得的模拟价格可以作为国有企业成本收益计算的基础。

哈耶克在1935年参与了论战,当时他编纂了一部书作,题目为《集体主义的经济计划》,其中包括了米塞斯1920年的文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计算》,还包括了自己的两篇文章。哈耶克认为“市场社会主义”在经济计划中存在知识问题,而且对市场的模拟会失败,其原因是这种“市场社会主义”缺乏真正的竞争和企业家精神。他对兰格的方案提出了三方面的批评:第一,信息问题。他认为中央计划经济存在信息收集和处理上的困难。一是很多个体所拥有的众多信息不能被其他主体收集和利用;二是即便能够为其他主体所收集和利用,他们也不一定感知这些信息的价值之所在;三是其中许多信息是短期的,而等到传递到计划者环节,信息已经过期作废。第二,激励问题。他认为中央计划经济存在激励方面的问题,那些代理掌管资源的人缺乏做出有效决策的激励。第三,静态分析问题。哈耶克指出兰格等人的静态分析方法错误理解了价格机制的真正作用,资源和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市场的多变性会使试错来确定价格的办法无所适从。若要理解价格的真正功能,必须把它视为一种传递信息的机制,当价格更具刚性时便不能发挥出这种作用。与市场不同,计划经济中的中央计划者缺乏必要的信息,有效配置资源所需的价格及成本信息又必须通过市场过程本身才可获得。所以哈耶克认为,从资源配置角度看,市场经济效率显著优于中央计划经济。

翁一: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策强调政府干预和相机抉择,主导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界长达40年左右。哈耶克持什么观点?与凯恩斯的观点有哪些分歧?

冯兴元: 哈耶克在1929年发表了一篇有关储蓄悖论的德文论文,剑指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凯恩斯理论,引起了当时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罗宾斯教授的注意。1931年初,哈耶克受到罗宾斯教授的邀请,到该学院就“价格与生产”这一主题做系列演讲。哈耶克率先批评《货币论》的文章,由罗宾斯安排,发表在1931年8月号的《经济学》学报上,一个月后哈耶克就得到了伦敦经济学院的教职。哈耶克的《价格与生产》一书也很快出版。凯恩斯对哈耶克的批评非常恼火,在《经济学》杂志上做了回应,其中对哈耶克的《价格与生产》一书多有批评贬抑之处。凯恩斯在阅读哈耶克的评论文章时在该文章末尾写了他的读后感,认为哈耶克并没有带着“善意”读他的书。假如哈耶克确实有善意,那他起码也没有看明白凯恩斯的意思,或者不清楚凯恩斯是否正确。哈耶克则一再抱怨凯恩斯没有读懂自己的书。

哈耶克发展的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比同时代的人更为深入地分析了经济周期的发生机制,与凯恩斯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需要采取政府干预”这一潜台词不同,哈耶克一直持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大萧条或者衰退实际上是经济恢复平衡的过程。对于经济周期,最好的方式是通过竞争与市场机制来自发调节相对价格结构,政府的干预会拖延经济周期并影响相对价格的调整,看似在医治危机实际上却加重了危机的复愈。哈耶克曾指出政府干预会导致采取进一步干预的必要性,从而扩大干预范围,提高干预程度,否则最初的干预会由于市场主体的规避而失效。哈耶克所指出的发展趋势实际上是一种干预程度不断上升的“干预螺旋”。

大萧条后,整个30年代凯恩斯的影响与日俱增。最初哈耶克作为挑战者在伦敦经济学院赢得了很多信徒,但是到了30年代末多数信徒已经纷纷投奔到凯恩斯的门下。尤其是1936年凯恩斯发表著名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卷起一股“凯恩斯革命”的旋风后,情况更为不可收拾。据说连支持自由市场经济的罗宾斯教授也转而参与解释凯恩斯的理论。

在现代的民主政治框架下,没有一个政府敢于在经济萧条面前无所作为。市场的逻辑与政治的逻辑往往互相冲突。正是这样的两难困境,使得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出现滞胀之前哈耶克更为纯粹的经济学推理无法与凯恩斯具有政治实用主义特征的政策建议相抗衡。结果,哈耶克关于货币、资本、商业周期的研究成果曾长期被很多人遗忘。往往是金融或者经济危机的时候,人们才又想到了哈耶克。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滞胀问题,也就是存在停滞增长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凯恩斯主义失灵,无法对付这一问题。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复兴。哈耶克的观点重新获得青睐,而且他还因此在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通往奴役之路》与《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

翁一:《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最广为流传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表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您对这部著作有何评价?

冯兴元: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着力于批判形形色色的集体主义等思潮,他认为所有这些思潮无论是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极权化的倾向,都会不可避免地迈向极权主义。哈耶克认为,人们逐渐放弃了经济事务中的自由,而离开这种自由,就绝不会存在以往的那种个人的和政治的自由。哈耶克全书的出发点是,恰恰是自由主义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成就,会给自由主义带来灾难。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把因为自由主义而获致和享有的富足生活看作为保险的、不可丧失之占有物,只对实现更多的、新的权利要求感兴趣,而对原有的自由主义原则失去兴趣,把这些原则看作为妨碍其实现新的权利要求的障碍。这里,福利国家就是一例。对于福利国家的公民们而言,财政负担不堪重负。但是人们对享受福利国家的好处又不断提出进一步的诉求,反映了一种易进难退的“棘轮效应”。哈耶克的书以“通往奴役之路”为书名,实际上反映了他认为上述发展相当于在走一条下坡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沿着这样一条道路,个人自由会不断丧失。

哈耶克提出,集中经济计划的实施依靠于作为少数的统治阶层,他们在没有价格机制与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无法依靠信息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对经济计划在实践中的不同预见,加上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犯错,最后会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强迫力量来维持计划。哈耶克进一步认为,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这样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支持某些人攫取政治权力,导致所谓“最坏者当政”,而且计划者的偏好将会替代民众的偏好。

翁一:《货币理论与经济周期理论》是哈耶克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第一本著作,他主要的观点是什么?与凯恩斯关于经济周期的解释框架相比,他们的区别与分歧在何处?

冯兴元:哈耶克的《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德文版在1929年发表,他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关注经济运行中生产和消费的结构,及其货币和时间因素:从投资到消费,存在着多个经济活动环节,经济本身的自然利率维系着经济活动正常的运行。哈耶克沿用了门格尔的财货理论:从投资到消费环节,也是从高阶财货的生产转向低阶财货的过程,其中投资品是高阶财货,消费品为低阶财货。但是,如果利用银行信用体系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就必须忍受由此带来的经济周期。这是因为对银行系统的政府干预影响了价格信号和利率,过低的利率刺激投资者把大量资本投入到远离消费的生产环节(高阶财货生产环节),经过最初的持续繁荣后,用于消费品的资金将发生萎缩,各个环节的相对价格发生扭曲,致使最初的投资热潮退却,随之而来的便是衰退与危机的来临。哈耶克的理论核心是使得经济中的自然利率和价格作为个体经济活动的协调机制发挥有效地作用。这个理论可以较好地用来理解2008年经济危机。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区分经济周期四阶段,即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恐慌是经济周期中两个最重要的阶段。在繁荣后期,投资者由于对未来收益的乐观预期而追加投资,致使生产成本逐渐加大或利率上升,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到崩溃的边缘,随即带来的是投资者信心的破灭,投资大幅度下降使经济进入到萧条与危机阶段。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中心,认为国民收入的水平取决于总需求,危机的出现在于总需求不足,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以投资分析为中心来探讨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其政策药方就是在经济衰退或者萧条时期推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投资,推动总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但是,这种政策往往导致更大的宏观经济波动,推迟危机的爆发,延缓了经济结构调整,而且下一次危机会趋向于更大更有害,有点像“饮鸩止渴”。

从上面可以看到,凯恩斯与哈耶克的解释前提假说不一样,凯恩斯从总量的角度来说明,强调总需求不足,哈耶克等奥地利学派则从真正的个体角度出发,强调相对价格扭曲的影响。

哈耶克思想的阅读与影响

翁一:某种程度上,经济理论研究只有能够指导实践,才称得上是有价值的研究。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对哪些国家、哪些人产生过影响?

冯兴元:哈耶克对撒切尔夫人、美国里根总统以及当代中国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都有影响。事实上,《通往奴役之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经济学研究成果。哈耶克批评形形色色的集体主义思潮和倾向,基本上是政治经济学视角。而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哈耶克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里根—撒切尔主义的精神导师,撒切尔夫人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评论说,她年轻的时候读过,后来又经常重温“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最强有力的批判”——《通往奴役之路》。她受到哈耶克著作的很大影响,包括《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与自由》,她称这些著作为杰作。哈耶克通过撒切尔夫人而结识了罗纳德·里根。里根也曾表示从哈耶克的著作中受益匪浅。

撒切尔与里根很喜欢哈耶克的思想,同时也是哈耶克经济思想的实践者,在他们的任期内推行了很多减少管制的措施,包括在经济上削减赋税、自由竞争、放松管制、私有化和鼓励个人财富的积聚等。随着哈耶克思想对英美两国的经济政策产生影响,它也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翁一:近年来,国人热衷于读哈耶克。而在前苏联和东欧等前社会主义转型国家,哈耶克亦享有崇高的声誉。中国为什么会与其他前社会主义转轨国家一样,形成“哈耶克热”?国人读哈耶克需要做些什么?

冯兴元:目前世界各国存在“哈耶克”热,很多地方存在“哈耶克咖啡”、“哈耶克俱乐部”、“哈耶克协会”、“哈耶克学会”。比如跟全球华人学者有关的松散组织为华人哈耶克学会。之所以在转轨国家形成“哈耶克热”,是因为这些国家都在极力回应哈耶克穷其一生所探讨的那个问题:为什么必须相信市场、相信法治、相信有限政府。而对于转轨国家来说,再没有比这更重要而繁难的知识命题了。

哈耶克的思想体系非常庞大,甚至很多学者也会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阅读哈耶克需要讲方法论。一般读者,可以先阅读秋风翻译的《哈耶克传》和冯克利翻译的《哈耶克评传》,同时阅读我参与翻译的《通往奴役之路》和《自由宪章》。对于这两部哈耶克名著译本,需要多阅读,多品味,每读一遍,会有新的体悟。英文好者,可以找一找原著,对着看,更方便理解和体悟。哈耶克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所以也没有必要迷信哈耶克。尤其需要把他的思想和观点分开。思想往往是独门的,观点则每个人都可以有,只要不是经过推理而来,是对是错都有可能。

猜你喜欢

哈耶克凯恩斯经济周期
哈耶克法治经济思想及其方法论的批判分析
经济周期调整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多赚两只蛋的钱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跨越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如何创新成长
论哈耶克自由观的特征
经济周期与宏观管理
哈耶克经济制度思想的哲学基础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