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具身道德:来自洁净方面的实验证据

2014-12-13陈潇江琦

科教导刊 2014年32期
关键词:道德

陈潇 江琦

摘 要 洁净与道德的实验研究促使了具身道德的发展。本文从具身道德的概念、洁净与道德的研究出发来探讨具身道德的已有实验证据、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扩展具身道德的研究内容、探究具身道德研究结果的重复性与文化一致性以及采用多种研究技术等方面以进一步丰富具身道德。

关键词 具身道德 身体洁净 道德

中图分类号:B84-09文献标识码:A

Embodied Morality: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s from Self-cleanness

CHEN Xiao, JIANG Qi

(Faculty of Psych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embodied morality from self-cleanness and moral studies, now the researches have some problems need to notice. Future researches need to extend the contents of embodied morality, to test the results of researches and use a variety of techniques to enrich the embodied morality.

Key words embodied morality; self cleanness; moral

1 具身道德的概念

具身道德(embodied morality)是指身体在道德认知、道德情绪和道德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身体经验等内容决定了个体道德心理的发展与变化。叶浩生(2010)在具身认知的分类中,明确的将洁净与道德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构成具身认知与道德之间的联系。近年来,对洁净的相关研究进一步扩大了其内容(Schnall, Haidt, Clore, Jordan, 2008)。由此,闫书昌(2011)认为,具身道德是对身体洁净与道德关联性研究共同衍生构建出来的一个新的理论问题。

传统的道德判断机制认为,道德判断或道德决策是由理性加工所决定的,表现为在一定道德情境中,道德推理直接导致了道德判断的结果。认知革命后,道德判断机制从重视理性主义转向情绪直觉模型。道德判断的直觉模型肯定了身体外源性所引发的具有生理意义的基本情绪的重要作用。

而具身道德观不同于传统道德判断理论与社会直觉模型,它认为道德的抽象思维根植于身体洁净这一具体的身体经验之中(闫书昌,2011)。也就是说,身体洁净状态决定了个体在涉及相关道德情境时,如何进行道德认知、获得何种道德情绪以及做出怎样的道德行为,身体经验由此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2 洁净的具身道德研究及其理论解释

2.1 洁净与道德判断

自我洁净与道德判断具有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自我洁净状态使得道德判断更加严格,同时自我洁净状态的消失会减轻道德判断的严格性。

2.1.1 自我洁净状态对道德判断更加严格

身体更洁净,其道德纯洁性也更高,洁净自我与道德自我之间的隐喻关联性,由此提升了个体的道德自我觉知,从而做出更严格的道德判断。Zhong等(2010)通过研究验证了身体洁净与道德的关联性。在实验中,他要求实验组的被试在实验前清洁双手,控制组的被试则不作要求,并进行道德判断。结果都表明,自我洁净的条件下被试做出更加严格的道德判断,而控制条件无明显差异。

2.1.2 身体洁净状态的消失减轻对道德判断的严格性

身体的自我洁净会使道德判断更加严格,这一结论得到了论证。那么身体洁净的消除,对道德判断有何影响? Schnall等(2008)用实验证明了洁净状态的消除会减轻道德判断的严格性(实验二)。首先让被试进入第一个房间看一段视频激发厌恶情绪,之后在进入第二个房间前告诉洗手组房间很干净并需要清洁双手以保持整洁,然后进行道德判断。结果发现,相对于控制组,洗手组道德判断相对不严格。对此,zhong等(2010)认为这种结论可能与厌恶相关。已有研究论证了厌恶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厌恶使道德判断更严格),而偶然的厌恶会消除洁净感(如洗手)。具体来说,洗手减少了影片中残留的厌恶感,阻止它影响接下来的道德判断,厌恶与洁净的相互“抵消”,就减轻道德判断的严厉性。由此在类似实验中,研究者们得到了截然不同的研究结果。

2.2 洁净与道德情绪

在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由于感到罪孽深重而反复洗手来减轻罪恶感的行为方式,就被称为“麦克白效应(Macbeth effect)”。麦克白效应主要通过洁净方式来缓和不道德事件所引发的不道德情绪,如回忆不道德事件产生的厌恶。关于洁净与道德的一系列研究都表明,被唤起的不道德情绪在洁净后都能得到缓解(Lee, Schwarz,2010),通过洁净(如,洗手)让个体在身体清洁的同时感到心灵的“洗涤”,从而减轻或消除此时此刻由不道德事件所引发的“肮脏感”,回归道德的纯洁,并形成了心理补偿机制。

2.3 洁净与道德行为

2.3.1 不道德行为促使洁净行为发生

对身体和道德纯洁的研究表明, Zhong (2006) 让被试回忆一件符合伦理道德或不符合伦理道德的事件,之后做W_ _H等填词游戏;第二个实验中,让被试抄写道德和不道德的故事,然后对两类产品(清洁类、非清洁类)进行评估。第三个实验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让被试回忆事件(道德、不道德)之后,选择湿纸巾(清洁用品)或者铅笔(非清洁用品)其中一样作为礼物。三个实验都表明,在回忆不道德事件后被试都倾向于选择与洁净有关的单词或是进行洁净行为。

2.3.2 洁净后减少补偿行为

不道德行为不仅会促使洁净行为的发生,并同时在洁净行为发生前产生补偿性的利他行为。而在洁净行为后,个体心灵完成“洗涤”,重新变成了“道德纯洁”的人,由于减少了补偿性的利他行为。在 Zhong 等(2010)的第四个实验中,回忆不道德行为并评估自我情绪状态后,清洁双手的被试更少做出补偿性行为。

2.3.3 洁净促使道德行为

Liljenquist等(2010)通过实验验证了洁净状态会促使互惠行为的发生。在实验中采用一次性匿名信任游戏,将被试随意分为发送者和接受者。发送者将全部金额给接受者,将会使金额增长3倍,之后接受者选择剥夺发送者的利益或通过返回部分金额以表对信任的感谢。结果发现,在清洁气味房间的条件下,被试更多选择给发送者部分金额,即互惠行为发生。由此,洁净促使道德行为有了实验性依据。

2.4 身体洁净研究的理论解释

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内容是由身体提供的,“人们对身体的主观感受和身体在活动中的体验为语言和思想部分地提供了基础内容”(Gibbs, 2006)。而在道德判断中,道德的知情行也是由身体经验、身体的感受等身体内容所主导的。具身认知的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人们以一个事物来感知、体验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过程,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抽象概念(如道德)大部分是隐喻性的(Lakoff &Johnson, 1999)。长久以来,人们把身体纯洁作为源概念,道德纯洁作为靶概念,来理解两者的关联,由此构成了身体纯洁与道德纯洁之间的关系。在《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通过清洁双手来减轻违背道德的压力等行为都证明了身体纯洁与道德纯洁之间的映射匹配,即隐喻。

3 问题与展望

近几年来,洁净与道德的进一步研究促进了具身道德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具身道德仍然存在很多棘手的问题。

首先,具身道德概念模糊。具身道德研究范围依旧过窄,甚至目前仅仅限于对身体洁净与道德之间的关联,这对于具身道德的发展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的丰富具身道德的内容。其次,具身道德研究结果矛盾重重。如闫书昌(2011)用中国被试的实验与Zhong等(2006)的实验结果也并不一致。由此可见,除了实验本身的差异性,具身道德的跨文化一致性也值得注意。最后,具身道德研究技术的单一难以全面探讨复杂、多层次的具身道德内容。未来研究中,研究者应更多采用核磁共振、脑电、生物反馈仪等技术进行具身道德研究。

参考文献

[1] 闫书昌.身体洁净与道德.心理科学进展,2011.19(8):1242-1248.

[2]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05-710.

[3] Lakoff,G.,& Johnson,M.(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New York: Basic Books.

[4] Lee, S. W. S., & Schwarz, N.(2010).Dirty hands and dirty mouths: Embodiment of the moral-purity metaphor is specific to the motor modality involved in moral transgress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1423-1425.

[5] Schnall, S., Haidt, J., Clore, G. L., & Jordan, A. H. (2008).Disgust as embodied moral judg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4, 1096-1109.

[6] Zhong, C.-B., & Liljenquist, K.A. (2006). Washing away your sins: Threatened morality and physical cleansing. Science,313,1451-1452.

[7] Zhong, C. B., Strejcek, B., & Sivanathan,N.(2010) A clean self can render harsh moral judg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6,859-862.

猜你喜欢

道德
道德声明
道德声明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论道德的生命力
强化道德建设
论道德榜样
道德理想国的构建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