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问题在第三学段略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4-12-13付晓冰

关键词:略读课文核心问题应用

付晓冰

【摘要】本文以《我最好的老师》为例,具体分析了如何在第三学段略读课文教学中应用核心问题。核心问题的设计要依据课文的线索,且应形式多样;核心问题的抛出不局限于课堂一开始,而要选择课堂中任何时段的适当时机;课堂各个环节的过渡不应太过突兀,而应充分利用核心问题使课堂更加流畅;对于解决核心问题所用的形式,则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形式不同,方法就不相同。

【关键词】核心问题  略读课文  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81-02

核心问题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由教师提出的、需要学生主动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是连接课堂各个环节,促进教学过程顺利开展,达到教学目标。小学第三学段的语文课文内涵丰富,内容多样,可以分析的角度很多。那么语文课如何进行,才能在短短的40分钟内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地实现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提高、表达和交流水平的提升呢?设计和解决课文的核心问题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我最好的老师》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文本不短也不长,结构清晰,主旨明显,并有简单的人物心理和语言描写,适合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也适合作为范文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是第三学段略读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所以我选取《我最好的老师》为例,阐述如何在第三学段略读课文教学中应用核心问题。

一、依据课文线索设计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的设计要以课文的主线为准绳,主要考虑文章的特点、结构和主要内容。

《我最好的老师》这篇课文位置特殊,是整个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文章,以略读的形式出现,所在的单元主题是“科学精神”,本课主要涉及“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科学的怀疑精神”, “一事一议”的写作方法是其写作特点。再看本文的课文结构和主要内容,全文8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怀特森先生用计谋让学生考零分,引起大家的愤怒;第二部分写在怀特森先生用心良苦之下,大家明白了一种对自己终生有益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依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这篇文章表达中心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怀特森先生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的变化,因此,就围绕题目中“最好”二字来设计核心问题,以“怀特森先生是不是最好的老师”,具体分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和“到底怀特森先生是不是最好的老师”“你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三种形式,打开课堂,使学生步入阅读、思考和交流的殿堂。

二、在适当的时机抛出核心问题

是不是一节课的伊始就要抛出核心问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即使是核心问题也需要适当的时机出现。

上课前,我就把课文的标题写在黑板上,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命题作文,你会写谁,写他的什么特点,学生经过短暂的讨论和交流,我再告诉他们其实这是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作者在写最好的老师时写了些什么呢,是不是和大家一样直接写老师有多好呢?经过预习的同学一般都会齐声回答“不是这样的。”时机来了,我马上抛出核心问题的第一个形式——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让学生读1—4自然段,交流自己对怀特森先生给全班打零分的看法。

经过阅读、批注、交流并把自己的看法写到黑板上后,与课文题目作对比:这样一个让人愤怒、欺骗学生的老师怎么会是我最好的老师呢?学生肯定也会进行思考,此时又是一个时机,抛出核心问题的第二个形式——到底怀特森先生是不是最好的老师呢?很自然地,学生读5—8自然段,思考并交流。

学生们都已清楚明白作者之所以认为怀特森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是因为对自己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之后,又是一个抛出问题的时机,核心问题的第三种形式“你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顺利登场,交由学生思考和课堂练笔。

三、核心问题串联课堂环节

在课堂设计时,本节课分为四个环节:板书课题,交流写作初体验;初读课文,感悟“不好”;再读课文,品悟“最好”;练笔,升华“最好”。这四个环节均由问题“怀特森先生是不是最好的老师”串联起来,只是问题的形式不同而已。

第一个环节与第二个环节由形式一“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衔接,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由形式二“到底怀特森先生是不是最好的老师”过渡,第三个环节和第四个环节由形式三“你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串联。

这样一来,课堂的每个环节并不是孤立的,从导入到收尾由于核心问题的存在而显得流畅,其顺水推舟、追根求源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核心问题的解决形式决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同一个问题的提出,可有不同的形式,解决问题时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本课核心问题的第一个形式“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采用疑问形式提出,主要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解决,选择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谈话法;第二个形式“到底怀特森先生是不是最好的老师”,给学生选择的余地,教学时以“辩论”的方法为主,设置正方和反方,正方观点“怀特森是最好的老师”,反方观点“怀特森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自由选择,通过辩论,达成共识;第三个形式“你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吗”,完全交给学生,最好以“练笔”的方法去完成,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杨玉芳.找准切入点教出略读味[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9).

[2]魏红霞.谈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之“脉”[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4).

[3]王文永,董纪敏.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7).

猜你喜欢

略读课文核心问题应用
浅谈高中数学核心问题的思考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过程研究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