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发展战略规划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4-12-13张珊珊
张珊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 南京 210016)
0 引言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一种积极主动、目的明确、面向未来的大学管理方式,其任务在于谋划全局、谋划长远、谋划重点,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的重要途径,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比欧美和香港优秀大学的发展战略规划,国内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起步较晚、经验不足,仍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规划的质量,进而影响着规划的实施效果。
1 内地高校战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存在问题
1.1 缺乏顶层设计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简而言之,就是制定大学的长期发展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因此,战略规划本身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规划形式,发展才是目的。但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为规划而规划”的形式主义误区,缺乏顶层设计和深层谋划。高校一般的做法往往是先起草战略规划,然后由校领导进行讨论、修改和审定。由此,致使长期的战略规划的编制成为短期的简单的文件编写工作。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Kathleen A.Paris 将高校战略规划模式归纳如下:从制定任务开始,经过实施原则的确认、愿景的描述、优先战略的修改到年度行动计划、预算、流程改善等步骤的严格考量,分别经过周、月、季度以及年度的阶段核对,最终确定发展规划战略(见图1)。由此看出,大学战略规划的编制是集思广益、兼听则明的过程,不仅是校领导中长期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动、宣传和统一全校教职员工思想的过程。纵观国内高校的做法,并未将战略规划当做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和途径来研究、探索和部署,最终导致战略规划形式化、任务化。
1.2 重规划,轻战略
战略规划,就是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在此过程中,体现发展规划的有效性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发展战略,二是发展规划。“战略”是指具有统领性的、全局性的、左右胜败的谋略、方案和对策。“规划”则是指进行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考量并设计整套行动方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从国内大学制定战略规划的实际情况来看,众多高校一般都把重点放在“发展任务和措施”上,很少花大篇幅对发展战略进行分析与阐述,这就是所谓“重规划,轻战略”。
图1 高校编制战略规划的科学模式
发展战略是各大高校在科学分析高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对关系学校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所做出的总体谋划。国际一流高校在制定战略规划时,审时度势,充分考虑到本校的发展使命、理念和目标(包括师生发展目标、研究目标、校风建设目标等),同时注意保持和发挥学校特色。若以上战略性信息不清晰、不准确,将导致规划的制定因缺乏战略指导而变得糊涂、混乱。因此,高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时既要考虑对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层次、规格、结构、规模上的要求,又要把握办学规律,明确办学方向、发展规模、类型定位、办学层次与形式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服务对象定位等诸多方面,以“战略”为导向,以“规划”为载体,谋求学校整体利益的最佳化。
1.3 发展目标不明晰
为在高校发展竞争中获得更长远的、全局性的优势和策略,国内各大高校开始逐步制定和实施大学战略规划,但从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反馈综合意见来看,众多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发展目标不明晰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翻看部分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其发展目标在优势和特色定位方面大体相同,并未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实际,提出明确清晰的发展目标,有的大学虽然有了总体战略目标,但目标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是与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相悖的;部分高校的发展目标过于空泛,与具体发展内容脱节,并不能真正体现高校的发展定位;部分高校发展目标过于简单,写入战略规划时,容易实现的目标写得十分具体,较难实现的目标则写得模糊空洞,无法体现发展战略规划的真正意义。以上弊端导致国内大学战略规划存在先天缺陷,发展目标或毫无意义,或难以实现,或脱离实际。
大学战略规划作为试图解决学校发展中根本性的、深层次的、影响长远的基础性问题的重要措施,是着眼未来的谋划,这就要求学校要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制定清晰可行的发展目标,体现出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发展理念,并在具体目标上选准突破口,各安其位,各尽所能,从而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1.4 监控及评估机制不完善
能够体现高校发展规划真正价值的关键在于将其付诸实施,为保证战略规划制订出来后能够得以实施,需要建立起相应的评估与监控机制来推动战略规划的实施。这也是学校正确设计发展规划、落实发展规划目标和达到目标质量要求的重要保障。现实中,战略规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颇多不足,缺乏完善的监控与评估机制。
目前,国内高校的规划制定部门通常定性为决策咨询机构,并不负责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监控与评价,缺乏相应的评估与检查权力,存在着监控主体不明确的问题。即使部分高校重视对规划实施的监管与评价,但评估方法缺失,也未能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持续有效的跟踪与监测。大学战略规划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实施过程的组织、指挥和协调,而且更重要的是运行过程的监督和信息的反馈,从国内部分高校战略规划实施的实际过程来看,这也是较为薄弱的环节。普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战略规划往往停留在文件层面而流于形式,很难通过有效的反馈渠道全面反映规划的实施情况,根据监控和反馈的结果对规划进行修正完善更是无从谈起。
2 高校战略规划实施的主要对策及建议
2.1 提高战略主体素养,完善战略主体结构
所谓战略主体,简单地说就是参与制定和实施战略规划的所有人员。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既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工作,又是一项社会性、艺术性工作。在战略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需要运用科学的信息搜集、统计和分析手段。因此战略主体结构要遵循结构互补原则和整体协同原则,从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3 个方面进行进一步优化,邀请高校管理和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及专家、研究人员集思广益,充分听取专家、校内各方的意见,协调平衡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战略主体的素养是战略规划得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加强战略主体的综合素养是当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大学的高层管理者要有超前意识,能先人一步地预见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提早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同时,也应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内外部各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协调好内部各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在发展战略规划中进一步强化学校发展的意义。战略主体还应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短的时间内聚合人心,构建新的学校发展平台,团结来自不同校园文化背景的教职员工,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投身到新的事业中来。
2.2 明确办学定位及发展目标
发展战略规划决定着学校的发展,而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是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办学定位关系到“建设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建设这样的大学”的问题,明晰的办学定位有助于高校明确努力方向,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定位不准确,就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等,导致学校发展走弯路,浪费资源。相反,准确的办学定位则有利于统一思想,明确努力方向,最终实现办学目标。办学定位作为大学办学的顶层设计,一直是大学教育的决策者、办学者和管理者所关注的重点,也是开展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前提条件。准确把握办学定位需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不能片面追求“特色”和“个性”,要严格遵守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并与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时,应注重长远与近期的衔接,发展战略规划是学校的中长期发展方针,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短期定位和中长期发展的关系。
高校的发展战略规划除了在宏观上与要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外,更多地表现为主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校的战略规划需明确高校战略愿景,强化高校战略目标,在对学校外部环境和发展历史及现状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战略方向,提出学校未来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制定“发展性目标”、“竞争性目标”及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不断完善学校的目标体系,为战略规划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完善监督、评估及考核机制
高校的战略规划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的阶段构成的循环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见图2)。战略规划的制定、实施是联动的,战略规划制定完成后,形成文件后,进入实施阶段,实施过程中经历监督、评估与考核3 个循环过程。
图2 战略规划流程
战略监督的意义在于检查高校为达到目标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确保高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战略规划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学校的发展会随着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动,因此,为保障战略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效用,应采取有效的战略监督,使规划的制定和执行保持良性互动,纠正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实施结果与战略目标不协调等问题。加强战略监督首先要成立监督组织,由学校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作为监督委员会成员履行战略规划的实施计划、任务分解、环境评估、规划调整等职责。同时,完善的战略监督系统是战略规划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从宏观层面、管理层面、财政层面、资源层面、学术质量等方面对规划的执行进行监控,使学校的发展战略成为可以具体实施的工作。
战略评估是监督战略实施,并对战略实施的绩效进行系统性评估的过程,进一步健全我国大学战略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合理利用大学战略规划实施的评估结果是高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我们可以从实际出发,发挥质量监测部门(如本科教育评估办公室)的作用,充分利用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和约束功能,保障战略规划的有效执行。在制定战略规划实施计划时,相关业务部门应结合规划的重要举措和发展目标,提出绩效指标和评价标准,作为战略规划考核的重要依据。在考核过程中应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法,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纵向比较,同时与行业内高校及国内其他高校开展横向比较。为促使考核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应针对不同的考核人群及内容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以适应学校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1]别敦荣.论大学发展战略规划[J].教育研究,2010(8).
[2]张桂国,吕美荣.编制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1(3).
[3]程永波,李雪飞.高校制订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
[4]周雄,赵正洲.大学战略规划实施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