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为例
2014-12-13季璐,李放
季 璐,李 放
(1.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2.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依赖实践教学,更加依赖依托校外基地的实践教学。纵观拥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百所院校,实践教学仍在探索当中,笔者认为依托校外基地的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是劳动与社会保障实践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
1 构建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1 “自主开放”的理念是实践教学的应有之义,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
在众多高校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其专业特点导致时,南京农业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连续多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却很乐观。根据南京农业大学2008-2012 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显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近5 年的平均就业率达到了82.44%,与全国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就业水平大体相当,不存在整体性的就业困难[1]。究其原因,本校的毕业生具有更强的主动型,他们在进入大学后,一直对自己未来的就业发展非常关注,大学4年抓住各种机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参加各种实际技能的培训来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南京农业大学良好的学术氛围、科研基础训练、专题调研和综合实习等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实施确实增强了学生的调研能力。
根据笔者对连续3 届毕业班同学的校外实践教学的学生实习需求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在实习的持续时间和实习持续时间的选择上,学生普遍期望有更长的、完整和持续性的实习时间。而当前的现状是,实习的实际持续时间一般在1 周以内,大部分学生对当前的教学实习期短感到不满。其实背后存在着实习基地建设、使用难等原因。对于实习的意愿,根据对即将放暑假的大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的调查,全部学生中愿意接受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的学生不足30%,学生不愿意接受学校实习机会的原因主要有2 个,客观原因是部分学生有考研、出国或者其他计划而不愿意实习,主观原因则是他们认为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是非企业性的,对自己的能力锻炼不足,对未来的就业没有帮助。可见,学生自主选择的实习更倾向于其促进就业功能。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当前的实践教学没有充分体现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的需要。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必须实施“自主、开放”的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
1.2 自主开放的实践教学是打造不同院校的专业特色、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首先,要避免不同院校特别是同一地区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之间的恶性竞争,出路主要在于打造不同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特色,重点还在于实践教学的特色。自主开放的实践教学为不同院校打造专业特色提供了平台。如江苏大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紧紧围绕偏向医疗保险方向的特色,建立了医疗保险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社会卫生实践活动和医疗保险专题调查,对于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其次,在与相近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就业竞争中,更要增强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自主开放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增强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根据南京农业大学的调查显示:毕业后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相对较少,即使加上村官、三支一扶等情况,合计也仅占全部毕业生的1/3。事实上,绝大多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主要进入各类企业,尤其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民营(外资、合资企业)就业,从事的工作也以劳动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经办等为主[1]。从历届成功就业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毕业生同学那里了解到,他们之所以没有输给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用人单位还是看中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2 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
2.1 内涵
所谓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的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是以资源依赖基础上的多种类别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在自主开放理念指导下,以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为导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以渐进式实践能力课程体系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就业预期,灵活自主地选择实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它是对当前被动的、封闭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当前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被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陪衬,可有可无,有什么样的条件就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教学,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能够真正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功能。
2.2 运行机制
2.2.1 “任务驱动”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拥有选择的主动权
首先,在自主开放理念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笔者认为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需要实施“任务驱动型”“项目型”实践教学。在每一门实践教学课程开展中,使学生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带着任务去实践。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来启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其次,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注重实践教学课程的选择性。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实践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习时间、地点和实践内容。实习时间、地点的选择主要体现在综合实习课程中,因为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不同,为有针对性地促进其就业能力,可让学生选择不同的实习时间和地点。从日本的经验看,在日本,社会保障人才的培养已经细化到每一项工作,如分为社区、青少年、老年等多个细分专业,而且都要进行考核认证。日本厚生劳动省的职业资格考试项目主要有:社会保险劳务士、职业训练指导员、社会福利士和福利护理士等。为了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分类非常细致[2]。随着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深入,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社会保障人才,将社会保障专业人才进行细化分类培养是大势所趋。2004 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岗位资格证书考试刚刚推出,也表明我国顺应了这一趋势。在实习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体现在基础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调研技能课程上。在这3 类课程中,根据难易程度可分为基础型实践—提高型实践2 个层次,让有不同要求和能力的学生自主选择,只要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即可,欢迎有能力的学生做更多的提高型实践。
2.2.2 构建以增强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渐进式实践能力课程体系
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和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以能力目标作为分类依据来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表1)。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也受到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教学条件的双重限制。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适用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因此在自主开放型实践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渐进式的。
表1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分类表
笔者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合格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调研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对应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渐进式的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实习环节和综合实习课程。
基本技能课主要包括计算机、外语、军事训练等通识课,是任何专业本科毕业生都应该具备的技能。实际工作能力对于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专业技能课主要指专业实验课程,这类课程依赖于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因此需要院校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和师资配备。专业实验课包括:(1)劳动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包括:劳动力计划与招聘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关系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组织职位模拟实习、工资福利管理职位模拟实习、劳动力培训职位模拟实习、绩效考评职位模拟实习、劳动人事软件操作职位模拟实习等模块;(2)社会保障职位模拟实习。包括:养老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医疗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失业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工伤与生育保险业务职位模拟实习、社会保障会计职位模拟实习、社会保障软件操作职位模拟实习等模块[3]。
调研技能课包括科研训练课程和课程实习环节。科研训练课程包括专题调研、科研基础训练、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等。如南京农业大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设置了劳动关系专题调研和社会保障专题调研的调研类课程,实践模式均是以访谈、问卷调查或者2 者结合的方式,通过设计问卷、试调查、修改问卷、正式调查、数据录入、数据分析、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实践内容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调查专题背景、独立或合作进行社会调研设计,最后为未来开展专业文献综述和毕业论文研究打下基础。课程实习环节是在专业理论课程中拿出2~3周的课时,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多个主题,对相关主体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课堂实习环节不同于课堂实践教学即案例分析教学、讨论式教学、观摩式教学等。本文所指的课堂实习环节,是要走出校园的。
综合实习课如学年实习、毕业实习等,这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适应社会、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综合性实习课程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来完成,比较好的方式应该是顶岗实习。综合性实习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可让学生选择和未来就业对口的实习基地。
[1]谢勇,李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调查分析——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A].首届全国社会保障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
[2]王洪春.日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保障,2004(9):25-26.
[3]褚福灵.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40-42.
[4]王华香,蒋永平,文元美,等.基于“任务驱动”的渐进式开放实践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0):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