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偷窃癖者的鉴别、干预及心理进展评估

2014-12-13魏谨佐斌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4年12期
关键词:咨询师测验咨询

魏谨+佐斌

一、前言

偷窃癖,俗称偷窃狂,人们对其模糊的印象多来自影视作品或新闻报道,生活中并不常见。这是一种病理性偷窃,根据美国精神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DSM-Ⅳ)的评判标准,属于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偷窃癖者并不因确诊而享有法律免责权,偷窃行为被发现后,当事人往往被认作品行恶劣、行为不端,由此而来的社会压力会给当事人带来新一轮的心理危机。因此针对偷窃癖者的心理疏导不仅有助于减轻其反复偷窃行为,也有助于其恢复自信、从悲观自责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积极生活。但现实是,偷窃癖者及其家属主动寻求心理干预的案例并不多。

绘画天然就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是用非语言线索表达潜意识的内容。绘画测验是众多投射技术中的一种,依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假设绘画能够投射出个人的智力、行为、情感、人格、社会化等一系列心理特征。被用作心理投射技术的绘画测验,不仅能协助咨询师捕捉当事人难以表达的心理冲突和情绪感受,还能有效转移当事人的心理防御,促进咨访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咨询初期绘画测验常作为一种心理探索的工具被广泛使用。由于绘画测验可反复进行,绘画者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完成的绘画作品因时而异,因此绘画测验不仅可用作心理探索,还可作为评估心理发展进程的心理辅助工具,帮助咨询师对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判断。

二、个案与方法

(一)个案基本情况

当事人,女,21岁,未婚,因反复多次(一年内6次)小金额盗窃(50~100元不等)前来咨询。当事人学习成绩良好,曾获奖学金,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儿时性格柔和乖巧,家中常有钱散放,父母从未发现她有过偷钱行为。作为晚育的独生女,当事人备受父母宠爱,尤其是父亲对女儿过度保护,有求必应,致其自我、任性、依赖的行事风格,自理能力较弱。当事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比较被动,不善言辞,朋友较少。自高三起停经至今,久治未愈,多年依靠激素模拟月经周期,依旧不规律,对此话题,全家都感到心理负担较重。

当事人对自己的反复偷窃行为难以说清,自述偷钱多为临时起意,无精心策划,也未仔细考虑行为后果。临睡前常不可抑制地想象偷窃场景,睡眠质量因此受损。偷窃念头一旦形成便难以抑制,得手后即产生愉悦感,并伴随心理快感而将偷得钱财迅速消费。事后总伴随低落、消沉、离群等情绪及行为,害怕被发现,忐忑度日。反复偷窃行为被揭发后,当事人情绪波动较大、自罪感强烈,不愿与人深入交流,甚至产生自杀意念。

(二)评估与诊断

1.鉴别性排查

品行障碍排查。调查显示,当事人除反复偷窃外,其他社会行为举止正常,明显有别于反社会人格等品行障碍所导致的反复偷窃,故排除其反社会人格障碍。

双相障碍排查。对其进行SCL-90筛查,该量表含有9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个因子,信度和效度可靠。当事人总分158,总均分为1.76,未达到阳性标准,超过2分的子项目有抑郁(2.31)、人际关系敏感(2.00),其中抑郁略高于全国常模(1.67±0.62),其他项目得分均在常模正常范围内,未显示出双相障碍倾向。

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的偷窃行为(如病理性搜集癖)。经三甲医院精神科诊断,排除为其他精神疾病伴发的偷窃行为。

2.行为评估与确定

根据DSM-Ⅳ标准,偷窃癖者常伴随临时起意的、不可抑制的偷盗冲动,有偷窃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偷窃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具体如下:自己诉说具有难以控制的强烈偷窃欲望,虽然努力自控,但不能停止偷窃;专注于思考或想象偷窃行为或有关情境;这些偷窃发作没有给个人带来收益,或尽管对自己的社会、职业、家庭的价值观和义务均有不利的影响,仍然偷窃;在1年中,至少有过3次偷窃发作。偷窃癖多发于青少年期,女性多于男性,且女性偷窃癖者在月经期前后或经期逐渐增长时易出现盗窃冲动。当事人完全符合以上各项指标,故以此可判定其为偷窃癖。

(三)干预方案

由于当事人前来咨询时距偷窃行为被揭发的时间较短,情绪状态低迷,不愿与人交流,按部就班的咨询程序难以开展,故采用绘画测验的方式对当事人进行心理探索。

国外不少研究表明,处理情绪冲突、创伤等心理问题,由人脑左半球运行的语言和言语功能有限,而要用右半脑负责的艺术方式进行处置。无论当事人的绘画技巧如何,都可以运用绘画方式处理情绪和心理创伤。用于心理干预的绘画常有以下分类:涂鸦描绘法、色彩拼绘法、交互色彩分割法、人物画、房屋描绘法、房树人测验(HTP)、家庭室内画、动态型家庭画、家庭整体法、风景构成法、加框法、课题印象画、空间联系法、交互剧本故事统合法、照片写真利用法和集体绘画制作法等。本研究采用标准化程度较高、实际运用较广的房树人测验(HTP)和人物画对当事人进行前期心理探索和咨询效果评估。

(四)干预过程

本案例共咨询8次,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2次)及后期咨询(4次)为个体咨询,中期咨询(2次)为家庭咨询。每次咨询持续45~60分钟,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个体咨询中均使用了绘画测验。

1.初期阶段:建立关系、制定目标、搜集资料

当事人案发后情绪低落,沮丧少语,HTP的应用不仅迅速拉近其与咨询师的距离,还有助于当事人借题表达,更有助于咨询师全面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状况。

当事人思考片刻后略显紧张地依次画出房、树、人三物(见图1),总用时约5分钟。自述在家旁边站着的两个一大一小的人都是自己,他们不想靠在一起,没什么交流,树冠左右不对称,代表了风的方向,风吹着自己感到非常冷,可是并不想躲。

图1 前测HTP

整个画面虽有三色,但依旧显得苍白、单调,无附加物,显示出当事人事发后空洞无着、抑郁孤独的心理状态。颜色方面,选用黄色这一隐藏色代表自己,有自卑、逃避现实之意;用红色标注房子,表达了对家庭的重视和潜在的愤怒。

房,主指对家庭的态度;由于家庭是人际关系的发源地,房还代表对人际关系的潜意识看法。画中房立体、无顶,门带锁,无窗,反映出当事人家庭成员沟通不足,但支持尚可;人际交往方面有较高的警惕性和防御心,不愿与人交流,内心封闭。

树往往也是自我意象的婉转表达。画中树干较粗、笔直,树平冠,被风吹向左侧,树干直通树冠,反映出当事人心理基础较好,但处事缺乏弹性,情绪自制力较弱,情绪冲动多,感受到较大的外界压力。此画中,当事人由树的不对称性隐喻了风向,表达了对前途的失控感和无力感。

画中人往往是作画人对自己或和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的心理表达。此画中人皆为火柴人形象,这反映出当事人的防御心理或不敢面对及表达自己的胆怯心态。在HTP中常见单独描绘自己或其他人的画法,很少出现两个人均为自己的作品。根据弗洛伊德心理结构模式,心理包括本我 (id)、自我 (ego) 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本我包含原始冲动,追求快乐以获得满足;超我代表道德要求和限制;自我是心理与适应有关的执行部分,当本我与超我矛盾时,遵从现实原则对本我和超我进行调节。咨询师询问当事人画中二人的年龄,小人七八岁,大人三十多岁,而当事人实际年龄为21岁,这反映出当事人与实际年龄不符的冲突心理状态。小孩和成年人各自独立地站着,或分别代表了其本我和超我的矛盾与距离,而自我的现实调适功能丧失。这或许可以解释当事人在偷窃高峰期常体验到的两种交替出现充满矛盾的心理状态:难以自控反复偷窃时的愉悦快感及偷窃得手后的自罪焦虑。关于人的描绘提示咨询师,需关注当事人自我感的培养。

借由绘画表达,当事人与咨询师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咨询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二次咨询结束后当事人主动提出,想修改之前的绘画,修改后的画作见图2。她在两个人间用红色标注,将两个“我”联系起来。尽管只是简单的一笔,却极具心理意义,代表了心理能量的投注方向,象征了结构模式中自我的萌发和作用。

2.中期阶段:为当事人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

有效的社会支持有助于自尊、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当事人人际关系一般,家庭是其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源,因此家庭咨询不仅有助于化解因此事带来的家庭矛盾,更有助于当事人的长效发展。第一次家庭咨询由全体家庭成员参加,咨询师主要进行家庭模式观察、行为解释与情绪处理。咨询师发现,当事人与父母多年沟通不足,家长对孩子过度物质满足而缺少心理关怀,把孩子当作家庭关系的核心精心照顾,保护过度,既牺牲了健康的夫妻关系也牺牲了孩子的自我价值。第二次家庭咨询中咨询师强调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着眼于夫妻关系的建构,没有安排当事人参加。

3.后期阶段: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生活目标重建、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咨询不是“考古”而是“建筑”,引导当事人将心理能量转向是非常必要的。当事人自述在压力大或无聊状态下最容易进行偷窃,为帮助当事人更好地适应生活,仅靠社会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心理状态察觉力和控制感的提升,后期咨询侧重辅助当事人转移心理能量至人际关系建构及生活目标重建。

三、结果

(一)自评

当事人自我评价较之前更为积极:“我们寝室都定下了考研的目标,每天一起去图书馆复习,很平淡但很踏实……一开始去图书馆的时候,害怕被人认出来,我在里面偷过几次,后来也就习惯了,学习可以很专注……寒假的时候帮家里做事,看着什么做什么,帮着扫扫地,也帮妈妈炒菜……我觉得爸妈、老师都挺理解我的,为我保密,也为我着想……我想多学习,加强教育……”

(二)HTP后测

采用HTP做后测评估其心理发展状态,见下页图3:当事人自述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和父母及要好的朋友一起在户外玩耍,房子被绿树环绕,感到很快乐轻松。

与之前HTP对比,后测显示出以下不同:构图更加饱满,构图思路更加顺畅积极,总耗时约3分钟;画中出现了象征心理能量的附加物太阳,代表了抑郁等负面情绪的逐步消散;房子换成了更为平和宁静的绿色,象征着家庭内部关系的缓和,添加了象征人际沟通愿望的窗户,这是内心逐步开放的标志,另外圆窗与女性化气质吻合。树的形态发生变化,平冠变为圆冠,压力感降低,树的数量增多,表达了对安全感的重视和自我隐藏的愿望;当事人从三棵树中挑选了最左边的一棵代表自己,先画此树冠后画其他部分,且树冠多层,显示出其内在不安却佯装轻松坦然的现实心态;增加了多个人物,分表代表自己、父母和一个要好的朋友,象征着其心理开放程度的增强。

HTP后测依然显示出当事人存在一些较为固着的心理冲突与状态,如自我隐藏、亲密感不足、自信不足等。

(三)人物画像

后测中当事人在HTP的基础上补增了人物自画像,而之前当事人对此十分抗拒,这种改变表达了当事人开始正视自己、接受自己的心理进展,见图4。

画中人物年龄明显小于当事人实际年龄(21岁),自己评价画中人物“小学三四年级的样子”(约10岁左右)。圆脸、断臂、无手无脚等皆为成人幼稚化表现,执行力有待加强,这说明当事人的心理成长之路可能依旧漫长。另一方面,当事人对人物五官及发饰都有精致描绘,反映出她对自己的关注与敏感自省,具有自我觉察、自我监督的心理基础。

(四)SCL-90后测

后测SCL-90总分142,总均分1.58,抑郁1.62,人际关系敏感1.89,各项指标均下降至常模水平,较前测减分率达10%。

综合当事人主观自评与测试结果,认为其主观幸福感提升明显、社会支持系统得以良性发展,适合结束咨询,但这并不意味着其自我心理成长的结束。

四、讨论

不少研究将绘画测验作为心理评估工具,如王萍萍等对比地震灾区与非灾区儿童动态房树人测验,发现灾区儿童在焦虑、安全感、攻击性等方面明显区别于非灾区儿童。严虎等用房树人测验对比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以本案为例,偷窃癖者往往具有人际紧张、社会关系不良等问题,案发后越发情绪低落、思维弥散,主动性差,较难进行常规咨询。绘画测验趣味性强,具有开放性,不仅利于防御转移,还有助于情绪释放和冲突表达,其解释结果与SCL-90的测验结果基本相符。

偷窃癖者的行为后果常不为社会所容,然而从个体发展的层面而言,给予他们安全、专业的环境释放压抑的消极情绪有助于预防其陷入心理与行为的恶性循环,能帮助他们转移心理能量到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事情上。绘画测验可以为偷窃癖者提供有安全感和专业信效度的心理探索和释放,画是他们内心的述说,是其心理冲突的直白表达,重大的心理突破可以从重复测验中得以直接体现。对当事人的绘画作品作对比,能及时发现其心理能量走向与心理状态变化,有助于咨询师更科学地把握咨询节奏,适时调整方案,完成系统性动态咨询。对当事人来说,将内心世界呈现于纸上的过程既是一种释放性表达,也能促进自我开放、正视问题,明确问题方向并做出积极改善。(本案例报告已征得当事人同意。)

注:基金项目:2011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1JZD00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科研培育项目“青少年网络行为动力模型与干预技术研究”(编号:CCNU11C010015)子课题“社交网络中青少年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编号:CCNU11C01005 -24)。

栏目编辑 / 丁 尧 终校 / 王晶晶

猜你喜欢

咨询师测验咨询
无为而无不为
请移走麻木对我的伤害(下篇)
让生殖健康咨询师走近你我身边
《新年大测验》大揭榜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两个处理t测验与F测验的数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