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古道
2014-12-13卢策
卢策
一条蜿蜒曲折的古道逶迤蛇行,穿越在崇山峻岭之间。弯弯曲曲,呈“之”字形递度而上。一块块历经千年步履磨砺的石板,在炽白的阳光下,泛着幽幽的青光。两旁的梅树虬枝交错,点缀于悬崖坡壑之间。坐落在绿树丛中的各种亭榭的飞檐翘角时隐时现,凸现出古色古香的韵味。
这,就是驰名海内外、历经千年、阅尽时世沧桑的梅岭古道。
梅岭古道,位于江西南部大余县(南安)境内大庾岭的梅岭山上,全长数十公里。分别连接着江西省的大庾(南安)和广东省的南雄两地。曾是我国古代中原与南粤、东南亚乃至西洋连结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南方的另一条“丝绸之路”。岭上的梅关系江西省和广东省的分界标志,地理位置重要,地势险要,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史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这条古道就有了雏形,唐开元四年(716年)冬,家离梅岭不远的广东始兴籍宰相张九龄奉旨开通大庾岭路。他跋山越岭,沿途踏勘,征用民力,拓宽路基,宽达五米,直至可行车马。然后遍岭种梅,遂曰“梅岭”, 也称“梅国”。 成为中原通往南粤的交通要冲,也成为我国古代南方的一条“丝绸之路”。由于大庾岭属五岭之一,山险高峻,气候多变,因此,在同一岭的梅树会出现“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奇观景象。
后来,宋嘉祐八年(1063年)江西提刑权知南安军蔡挺,于梅岭狭窄的隘口修建关楼,史称“梅关”。
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南安知府张弼重修大庾岭路,梅关也修葺一新。并在北面书“岭南第一关”匾额,南面书“南粤雄关”四字,配联曰:“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由此,唐宋以来,文人墨客、富商巨贾、官宦政要,途经此道,络绎不绝,比较著名的有陆凯、宋之问、刘长卿、苏轼、朱熹、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田汉、刘伯坚、陈毅、陈丕显等人。而其间,有不少封建社会的官宦又大都是文人,他们大多也都因官场失势,被朝廷贬往岭南任职而路过梅岭古道的。因此,每每到了梅岭古道 ,触景生情,有感而发,都会情不自禁,舞文弄墨,留下诗文来。
其中,北魏的陆凯算是比较早记载在梅关古道留下诗作的人。陆凯,字智君,张家口人,北魏著名诗人。十五岁给事黄门侍郎,以忠厚见称,身居要职数十年。后来,出任正平太守,被称为良吏。与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作者范晔友好,常以书信往来。
这天,陆凯路过梅岭古道,往岭南而去,恰遇要去长安传送公文的使者。触景生情,便折了一枝梅花,请他带给千里迢迢、远在长安的范晔。并赋诗一首《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抒发出了诗人对往昔顺境中亲朋故友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去荒僻岭南的茫然心境。
作为驿使如梭、驿站如林的梅岭古道,到了唐朝时期,更显现出了它的功用和价值。特别是张九龄奉旨开通大庾岭路之后,梅岭古道过往的行人就更加络绎不绝了。
据说,当年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爱吃的荔枝也是经过梅岭古道传递的。《新唐书·玄宗贵妃杨氏传》曾写道:“妃嗜荔枝必欲先致之,乃置驿传送,在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也才有了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据说,每当通过驿站这样一次传送,中间都要累死好几匹马呢!
唐朝的宋之问,弱冠知名,善五言诗。二十岁中进士,有幸登龙门,进入宫廷做了一名文学侍从。时值武则天时期,宫廷内部斗争甚烈,宋之问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县)任参军。路过梅岭古道时写了一首《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诗中“长沙”一词,假借贾谊被贬的典故,比喻自己与之相同的际遇。
唐朝的刘长卿,字文房,是开远时期的进士。肃宗至德间任监察御史,因刚直犯上,公元760年被岭南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761年返回后,居江浙。其诗作《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是路过梅岭古道时所写的一首诗:“又过梅岭上,岁岁北枝寒。落日孤舟妥,青山万里看。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惟应把钓竿”。表现出诗人因官场无奈而产生出的归隐心情。
作为同样命运与遭遇的宋朝文豪苏轼,在路过梅岭古道时,同样表达了这种官场失意与低落的心情。
苏轼,字子瞻,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曾任朝廷太理平事、礼部尚书等职。因在朝廷内部斗争中,在与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主政派斗争中,多次受挫,被贬外放,甚至下狱。公元1093年(元祐八年)被贬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又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海南儋州(古名单耳)。几次路过梅岭古道,写过两首诗。其中一首是《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亲手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诗中,诗人用对梅岭古道旁开茶店的一个老翁的描写与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斗争复杂、相互倾轧的厌倦,并对前途凶吉未卜的茫然与伤感,最终发出“曾见南迁几个回”的慨叹。
另一首《岭上红梅》则从梅岭梅花的花事入手,触景生情,引用《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表达出自己知音难觅、情怀难释、不被理解的惆怅心情。进一步引申到他在政坛被人打击、排挤的艰难孤独心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虽然遭遇了同样的宦海沉浮,但因思想理念、性格特征、意识形态的不同,南宋的朱熹在梅岭古道所写出的诗句与所表达的感情,与前几个大家就不一样。
朱熹,字元晦,号海庵,祖籍江西婺源。十九岁中进士,曾任江西南路提点刑狱公事,管理赣州、九江一带地方的司法、刑狱、监察、农事方面的事务。是南宋著名的诗人、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登梅岭》诗句是这样写的:“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还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蹬初移屐,密云欲满襟。玉梅疏半落,犹足慰幽寻”。
毕竟是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都是积极向上、豁达敞亮的。诗句情景交融,所撷取的意象也鲜明独到,足以表达诗人的宽广襟怀。
然而,同是南宋时期的著名人物,另一个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路过梅岭古道,写出的诗作所表达出的情怀和精神境界与朱熹的却又不一样。他的《南安军》一诗中,这样写道:“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诗中“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表达出一个爱国者气壮山河的高度民族气节。
可是,同在这一场战争中,同是经过这梅岭古道,作为一个胜利与强势者路过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得意形态、志高意满的心境,却又在另外一个叫伯颜的人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伯颜,元朝重臣,蒙古八邻部人,忽必烈(世祖)时任中书左丞相,是率兵南下灭宋的主帅。他的《度梅关》诗中是这样写的:“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
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分明元军对南宋政权的用兵是一种侵略行径,可他却说是“王师”、“平夷”,说成是一种正义行动。而行李上“只插梅花一两枝”的描写,更让我们分明看见一个凯旋而归的胜利者,正洋洋得意地骑着高头大马班师而归的形态。
历史翻过宋兵与元军的鏖兵争夺的扉页,来到明朝。
明朝有名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受命平定浙、闽沿海的倭患,功绩显著。戚继光,明朝抗倭名将,因万历皇帝只听信佞臣谗言,又把已五十四岁的戚继光调任广东总兵。离京赴任,路过梅岭古道,也写下了两首诗。
其一为《度梅关》:“溪流百折绕青山,短发秋风夕照间。身入玉门犹是梦,复从天末出梅关。”
诗中表现了诗人出入梅关时的复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心境。
其二为《度梅岭》:“北去南来已白头,逢人莫说旧时愁。空余庾岭关前月,犹照渔阳塞外秋。”
此诗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从离开北方来南方时间已很长久,忆起往日的愁事,不禁思绪万千,感慨系之。表达出诗人一种惆怅的心理。
这两首诗中都有了“秋”字的嵌入,都有秋景意象。秋天是多情善感的季节,诗人自然也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了。
与其同朝代的另一个文学名人,却是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汤显祖,明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曾任南京太常司博士,礼部主事,后贬官广东徐闻。不久,又调浙江遂昌。数次路过梅岭古道,多情善感,也写下了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作《秋发庾岭》:“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诗作虽然写得很美,有淡红的枫叶,有夕阳,有秋蝉,有浮云,有梧桐,有轻雾,有明月,有孤鹊……通篇意象的组合表达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但最终还是传达出了诗人被贬的惆怅的心理。诗中是藉用曹操《短歌行》中“乌鹊南飞”的典故,来表达这种被贬南行的彷徨心绪的。
这首诗仅仅是他路经梅岭古道时有感而发所写的一首小诗,然而,更加丰富他的文学创作,日后铸成他文学成就和声誉、奠定他日后在文学史上地位的,还是他从梅岭古道下来后,到梅岭山下的南安(大余)府衙所听到的一则故事而创作出的戏剧《牡丹亭》。
一天,他在游览梅岭古道下南安府衙后花园的牡丹亭时,看见有人欲砍一棵梅树。他感到纳闷,便上前探问。那人告诉他,这是因为前太守的女儿曾在这棵树下与情人私会,被太守发现诟骂后,忧愤而死。于是,人们便把她的遗体和画像一起埋在了这梅树下。然而,从此以后,每当月黑风高或夜深人静时,人们都能听到一阵阵的风声,似乎在喊:“还我魂来!还我魂来……”
汤显祖听到这样一个发愤怨悱的爱情故事,震动很大,感触很深。这便成了他日后创作轰动全国的“临川四梦”中的《牡丹亭》(又名《还魂记》)的创作素材与原型!
如今,当年府衙标志性地址的白玉兰树还在,后花园的老梅树也还在。古色古香的牡丹亭,也依然肃立在牡丹亭园中。这发愤怨悱的美好爱情故事,却陶醉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寻梦者的足迹……
时间指针转到近现代的革命斗争时期,梅岭古道下的赣南大地,开展了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涌现出许多革命英杰和志士,刘伯坚,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他是四川平昌人,曾赴法国、比利时、苏联学习,1930年当选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执行委员。曾先后任红五军团与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在战斗中受伤,在梅岭旁边的金莲山上英雄就义。在就义时,写了有名的《带镣长街行》。被囚禁时,还写了一首《狱中月夜》:“空负梅关团圆月,囚门深锁窥不得。夜半皎皎上东墙,反影铁窗皆虚白。”
这种革命精神与情操,在另外一位同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军事家陈毅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与弘扬。他的《登大庾岭》和《梅岭三章》两首诗,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这种精神与情操。他的《登大庾岭》这样写到:“大庾岭上暮天低,欧亚风云望欲迷。国贼卖尽一抔土,弥天烽火举红旗!”
另一首《梅岭三章》是陈毅诗作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诗有小引说明:“1936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解围。”
诗的正文为:“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在梅岭被围时的真实写照和记录。
解放后的1963年,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戏剧家、词作家、诗人、文艺评论家田汉来到梅岭古道。有感而发,写了《登梅岭》一诗:“等闲越过小梅关,南粤雄城尚可攀。谈罢廿年游击战,夕阳如火照南安。”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有名和无名的诗人、政要在梅岭古道写了许多诗作,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与评述了。梅岭古道,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十公里,但却堆积了世代太多的文明遗存,穿越了历史的千年风雨,是我国一条内容丰富的文化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