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梅岭风景区道路景观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12-27刘青林艺双刘沫陈汉杰
刘青 林艺双 刘沫 陈汉杰
摘 要:风景区道路景观既是景区景观的重要组成内容,更是风景区形象展示的窗口,对景区品牌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梅岭风景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访谈,以及利用GIS技术对不同年代卫星图像分析,从道路入口、道路结构、道路绿化、路域环境、路域文化等5个方面探讨了风景区公共交通道路景观的现状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梅岭风景区及类似景区的道路景观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道路景观;风景区;梅岭
中图分类号:S731.8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8.11.023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the Road Landscape of Meiling Scenic Area in Nanchang City
LIU Qing, LIN Yishuang, LIU Mo, CHEN Hanjie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45, China)
Abstract: Scenic road landscape wa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cenic area, but also a window for the image display of scenic area,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cenic area. Taking Meiling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through field survey, interview, and the use of GIS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eras satellite image analysis,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road entrance, road structure, road greening, road area environment and road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 landscape in scenic area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roa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Meiling scenic area and similar scenic spots.
Key words: road landscape; scenic area; Meiling
旅游產业作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内需的重要产业之一,越来越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所重视。风景区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其环境打造和开发效果直接影响景区的发展。风景区道路作为连接景区与外界的纽带,是景区形象展示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因而,其景观效果也必然受到关注与重视。风景区道路通常作为人们进入景区的唯一途径,是人们对景区印象感知的第一来源,好的景区道路景观规划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景区的美誉度,提高受众的认同感,进而更好地促进景区品牌的形成。当前国内外对道路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道路[1-4],以及少量景点内部道路[5],而专门针对风景区公共交通道路景观的建设还鲜有论述。笔者试图以梅岭风景区为例,对景区内部公共交通道路体系的道路景观进行现状问题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梅岭风景区及类似景区道路景观建设提供借鉴和理论指导。
1 研究范围界定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范围界定
风景区道路是指处于风景区内部的道路,其通常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由景区开发管理单位或部门管制的景区内部的交通道路,道路不纳入社会公共交通服务体系,仅作为景区内部游览观光所用,对社会车辆实行严格管制和限定;二是引向或穿越景区的社会公共交通体系的道路。前者通常由景区开发管理单位在景区开发时统一规划设计与建设,而后者则由道路所在地政府投资建设与管理。本项目主要针对后一类型道路,即引向或穿越景区的社会公共交通体系的道路进行道路景观研究。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1)田野调查法,对梅岭景区四条道路全程实地考察、观测、影像记录;(2)访谈法,对部分游客、村民进行访谈;(3)GIS影像分析法,截取不同年份梅岭景区的谷歌卫星地图进行GIS处理对比分析。
2 现状分析
根据对道路的前期调研分析,综合道路景观展开特点及景观构成要素关系,笔者拟从景区道路出入口、道路结构、道路绿化、路域景观、道路场所文化等5个方面对现状加以探讨。
2.1 景区道路出入口
景区道路出入口的门户位置,构成了道路景观系列的起景,决定了其是游客对景区的第一印象,也形成了游客对景区认知的瞬时效应。当前,出入梅岭风景区的主要道路有4条,分别是贯穿东西连接前进村和雅雀窠的X014线;梅岭国家森林公园大门到梅岭镇的X052线;江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到太平镇的X004线;招宝生态农业科技园到梅岭镇的X003线,形成了一横三纵的道路景观格局。4条道路使梅岭风景区形成了5处出入口:东侧的梅岭镇前进村大门,南侧的招贤镇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主大门、幸福水库江西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出入口,西侧的长均乡雅雀窠出入口和北侧的罗亭镇招宝生态农业科技园出入口。5处景区出入口目前只有梅岭国家森林公园以塑石假山为出入口标识,前进村建造的简易牌坊大门为出入口标识,而其他3处出入口均没有明确的出入口标识,使景区的边界不明显,虚化了景区边界,缺失了景区的领域性,弱化了景区的整体性,亦不利于游客美好瞬时效应的产生。
道路入口景观的设计要响应景区的整体环境,也要符合区位的场所特征(5个出入口分别是城市边缘、村落、农田、水库、农业科技园),因地制宜,达到既有共性的表达,又有个性的体现,实现整体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2.2 道路结构
道路结构包括道路路面、路侧防护结构、标识等公路固定设施。梅岭风景区内道路建设在近几年有了较快的提高,目前X014线从梅岭镇到雅雀窠段、X052线全线、X004线太平镇新街到洗药湖段已全程沥青铺筑,路宽7 m,具备了较好的交通条件,但X003线道路路面较窄,部分路段路宽只有5 m,且道路维护管理不到位,混凝土碎裂破损严重,坑洼不平。再加上道路沿线村落较为密集,路边民宅、建筑离路沿太近(部分路段建筑墙体或基脚已成为道路的边界),规划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公路沿线景观与景区整体风貌反差巨大,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对景区的游览体验。对于村落相对密集的景区环境下的道路规划方式,梅岭景区X052线部分村落的道路规划方法值得借鉴:(1)新建建筑规划时适当远离道路;(2)在村落已经建成且改动成本高的情况下,新建绕村道路,以改善景区交通条件,也避免村落过于接近道路所带来的扰民和安全风险;(3)保证合理的道路宽度,盘山公路要尽量加大平曲线半径,满足景区交通安全及大交通流量的需求[6]。
梅岭风景区为山地景观,道路多为盘山公路,因而有大量的路段需要设置路侧防护以加强道路的交通安全。梅岭景区道路路侧防护设施主要有:护栏板、隔离墩、隔离桩(150 mm×150 mm×600 mm)3种结构类型。通过实地观察以及游客访谈,大多数访谈对象认为隔离桩的防护结构过于密集、细碎,相比于护栏板和隔离墩更容易在心理上形成不安全感,在视觉上造成琐碎感。护栏板强调出了良好的道路线型关系,有着明确的视线引导作用,有利于促进交通安全,但护栏板由于其连续、封闭的隔离作用,在狭窄道路中容易在视觉上产生路线的缩小感,给行车带来压迫感。同时护栏板的限定,也使步行人员不能灵活借助路侧安全空间避让车辆,在一定程度造成交通干扰和冲突。隔离墩在路侧防护中有着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首先,它是一种有效的路侧安全防护措施,稳重、色彩醒目。其次,间断的连续性,使其视线既有连续性,又有外延性,形成了路面与路外的空间渗透,增加了行人避让车辆的空间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交通畅通和安全。第三,隔离墩本身的厚度和适宜的高度,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游人的休憩坐凳,实现功能的多样化。调查显示,有隔离墩的路段也是游人休憩、驻留集中的场所;第四,隔离墩在形式、色彩、材质上的本土化、艺术化,可以提升道路的景观价值,成为乡土风貌展现的一个亮点。当然,隔离墩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隔离墩的坚硬厚重会给靠近的司乘人员较大的心理压迫,在一些土质和土夹石边坡,由于基底本身的不稳定、施工质量的不足,以及隔离墩自身的沉重,隔离墩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下沉、倾斜、滑落等情况,所以隔离墩的高强度、轻质化、灵巧化应该是一个设计和施工上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道路标识主要是道路指示牌、交通标识等。目前梅岭景区道路标识基本为常规城市道路指示标识形式,在视觉上醒目,易于识别,但也存在过于功能化的问题,缺乏与景区氛围的呼应,没有形成属于景区自身的VI识别系统。
2.3 道路绿化
道路绿化作为道路生态、道路安全、道路景观的一个重要构成成分,可以起到屏障、隔离、防护、防污、滞尘、水土保持、美化等功能。风景区道路绿化由于其自身所处环境特点的关系,其在区域范围内的重要性相对城市道路绿化有所弱化,更多是一种道路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景区本身的生态环境和美学价值应该是景区的主体,而道路绿化如何融入环境、引导观赏、提升文化传达能力和水平是其应有之义。
梅岭风景区道路绿化植物种类比较单一,而且城市绿化模式影响严重,在对4条道路的全面中调查发现,道路绿化植物主要有杜英、香樟、玉兰、马褂木、柳杉、金钱松、木荷、红枫等几种乔木,灌木主要有杜鹃、金森女贞、红花檵木、小叶女贞等,地被主要是麦冬和草皮。
在道路绿化中,绿化植物的种类选择非常重要,应综合考虑多种条件下对树种的需求。
2.3.1 环境的适应性 景区环境复杂多变,有海拔、坡向、地质地貌、周边环境(高大的密林、村落建筑、生产用地、河流溪涧等)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而由此产生的直接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风力、冰雪冻害、土壤等问题也更加明显和突出。因此,长距离单一性植物种植虽有其设计、施工、维护简单,实施成本低等优点,但其与环境脱节的现象也越发明显,如荷花村路段杜英长势不良、道路覆盖率低,道路绿化与外围环境对比冲突明显;香樟虽为优良的乡土园林绿化苗木,但其抗冰雪灾害能力的不足,决定其在高海拔环境的不適宜性;马褂木则生长健壮,枝形完整,道路覆盖率也高。
2.3.2 植物的美学效果 植物的美学效果分为形态美学和物语文化美学两个方面,形态美学更强调植物自身的形态特点,如舒展的金钱松、柔美的垂柳、团实的柳杉等。风景区复杂环境也必然影响到植物生长适应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如杜英在水土条件较差的路段生长效果也差,成效缓慢;X004线公路局段金钱松由于种植在道路外侧的陡坡面,无遮挡、海拔高、常年风力大,与低海拔处金钱松相比,明显枝干增粗、高度降低、枝条平展;X052段的玉兰则由于在山谷之中,两侧山高坡陡林密,道路两侧的开阔空间较小,光照条件差,玉兰细瘦高挑的形态特征明显。种种迹象表明,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的长期适应过程中,会根据环境特点发生自身形态特征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既会表现为植物的适应问题,也会表现为与该植物寻常形态的差异化,这种差异化有可能是促进景观美学效果,也可能是影响美学效果。植物的物语文化美学是对环境文化的烘托与强化,如与宗教有关的银杏、罗汉松;与村落文化有关的樟榆竹柳、玉堂春富贵;与人文胜地相关的松竹梅(梅岭村的毛笔文化用竹来烘托就有很好的文化美学效果)等。所以在植物选择之初应将预选植物的生长习性与所种位置的环境特征加以综合分析,筛选最优树种。
2.3.3 开发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作为本土长期适应演替选择所优胜的树种,具有很好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稳定功能,同时与地方民众的长期利用、磨合,也被赋予特定的本土文化内涵,因此乡土植物更能表达区域特征,也更能强化地方特色。20世纪巴西杰出风景园林大师布雷·马克斯就是发现巴西本土植物的价值,并应用于园林,而创造了享誉全球的地方特色植物造景。梅岭风景区植物类型丰富,可开发利用范围广,如早春黄花满枝头的檫木,四季常绿、花开幽香的木荷,季相丰富的枫香,苍翠茂密的毛竹,花开遍野的映山红,幽静青翠重重叠叠的蕨类植物,菖蒲、鱼腥草、石蒜、虎耳草等水生植物和地被植物等。
风景区道路绿化作为景区道路景观的一项补充和完善措施,其景观种植的需求是相对的,要优先考虑道路安全的视线需求、路侧安全净区等进行灵活设计[7],对“该不该种?种什么?怎么种?”进行理性分析探讨。但对于道路路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场所,如弃土场、弃石场、边坡等,生态恢复的植被种植是必需的,可结合路侧景观营造需要,采用专项生态措施加以生态恢复治理。治理方式忌采用城市绿化的模式,而宜师法场所周边环境,修新如旧,以降低维护管理成本,实现景观的可持续。
2.4 路域景观形态
由于梅岭风景区面积大、路线跨度长,所以路域景观形态也非常丰富,从人为干扰烈度及生态效应的角度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人工景观(村落、城镇等)、半人工景观(度假村、公园、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经济用地等)、自然景观(未开发使用的自然林地)3种类型。调查分析表明,这3种景观类型通常由人工景观为核心,以半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为梯度,以道路为纽带,呈辐射状展开,因而不同路段相应景观形态的分布和密度,与人工景观的分布和密集程度显著相关。而随着梅岭风景区的开发建设推进,特别是外来资本的介入,景观的开发正呈现出分散性格局,以特色资源为基础的开发建设具有点状随机分布的发展态势,这种开发模式势必造成景区整体景观的破碎化,加剧风景区生态安全风险[8]。
对不同类别景观形态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还发现以下问题。
2.4.1 新的人工景观规划建设受外来文化影响大,导致本土自主语境的缺失,未能有效构建本土文化 受惠于梅岭风景区建设的政策红利,在近几年梅岭风景区对旅游环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开发与整治,村落、城镇的面貌焕然一新,旅游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旅游经济亦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规划建设中,只重表象、忽视内涵的问题比较严重。村镇规划缺乏对本土历史文脉的全面梳理、继承和发展,建筑形态的装扮与构建缺乏对本土特色建筑和文化符号调研、分析和利用。这种现象的产生有着规划设计公司浮躁、快餐式设计思想的反映,更有地方决策机制的因果关联。此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生态问题也越发严重。通过2000—2017年的分年度谷歌地图叠图对比及GIS分析,城镇开发建设由早期的缓慢发展到近几年的快速推进,这与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梅岭风景区建设立项有着显著相关性。同时对比分析也明显显现,城镇开发建设的过程,也是城进绿退的过程,路域范围内未能形成理想的山水园林生态小镇风貌,道路景观也未能更好地呼应景区环境特征。
2.4.2 半人工景观应做到旧景新改 新景严控 路域原有景观应紧随新时期新特点展示新风貌,展现地方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充分传递地方特色及乡土风情,构建地方文化展示长廊。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生产文化要依托路域景观塑造展示出来,宣扬出去,在宗教圣地路段宜构建突出宗教文化氛围的路侧景观,在村落、城镇路段宜展现地方民俗风貌、社会生活,在风景区生产用地宜经济效益与生态景观效益并重,有机统一。科学生产管理的农业种植项目在生态、环保、经济、民生等方面相较于工业生产而言,比较适合于生态安全要求高的风景区的生产经济活动,既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景观丰富度的增加。如X014入口高仿村段,当地村民家家户户种植园林苗木,形成了一个一定规模的苗木基地,各色苗木在给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之外,也形成了路域一道靓丽的七彩农田景观;位于阳灵观和X004观景台段的生态茶园在自然体中的规整镶嵌也具有良好的景观价值;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优质农田、果园、油茶园、特色农业、经济林等生产景观,也给道路景观增加了亮点和特色,但部分生产景观也存在由于自身经营问题导致管理粗放、荒废败落情况,而这些项目由于权属、经济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流转变更,而成为路域疤痕。风景区新景开发,一要严格遵循低影响开发的原则,切不可为推进全域旅游而全域建设开发,破坏风景区现有生态景观格局,反而应该综合评价游憩资源开发现状对环境承载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可能造成景观破碎化、形成生态安全风险的开发拒之区外;二要采取严格的环境评价机制,对有污染风险的开发项目亮红灯,严守绿水青山,保护生态银行;三要建立有效的景區治理建设决策机制,从制度上保障景区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近几年景区路域花海景观的设计设施,由于未合理评估项目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导致高投入建设的花海景观无法维护和持续。
2.4.3 路域自然景观应保护优先、适度改造利用、谨慎开发 梅岭风景区路域自然景观有自然混交林、毛竹林、20世纪末人工造林所形成的柳杉林以及部分次生灌木林等林分类型。由于封山育林政策的有效落实,以及民众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梅岭风景区的森林植被有了良好的发展,生物多样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景观效果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林分结构还是相对单调,缺乏可以有效提高景观美誉度的季相变化植物,使景区森林资源的观赏性降低,所以有必要优选一定数量的季相变化丰富的乡土树种种植到路域景观带内,增加景观美学效果,也适度提升物种的多样性。而且沿路带状种植的乡土树种,可以通过虫媒和风媒等传播途径,逐步实现整个景区的林相改造。
2.5 路域建筑、设施对场所文化的影响
代表地方核心价值的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及品牌塑造的灵魂。相对风景区自然景观的本底特征,路域景观中人工景观的对比形态赋予其独特的标识作用,更容易吸引游客的关注,而且人工景观也有利于更直观地传递出地方社会文化形象。
2.5.1 建筑及设施类型,表现形式、材质、肌理与属地文化的一致性 梅岭风景区道路路侧建筑及设施有居民楼、商铺、门楼、亭、台、地方标识构筑物、景观小品、道路标识、卫生设施等。在近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些建筑及设施整体性、文化性、美观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不同属地及不同的建设单位各自为政,致使表现风格缺乏协调,精美与粗糙并存,形态效果差异巨大,特别是对地方文化疏于深究,景观内涵不足,未能最优地满足承载和提升地方文化的需求。比如梅岭镇和太平镇的城镇和村落路侧景观规划建设比较精细、统一,而X004线以及X003线的部分村落路侧景观则相对粗陋,村容较差,也未形成特色。在建筑及设施的形式、材质、肌理上也应与属地文化统一,并要加强统一审核管理,比如梅岭镇原本古色古香的路侧建筑群,这两年商铺门头的广告牌突然大量应用深蓝色或大红色凹凸底板,使整体形象不伦不类。在建设材料的选择上,应以当地材料为基础,彰显地方性。
2.5.2 景观设施对属地文化的传达性 景观建筑及设施在体现属地文化的同时,还要加强其文化的传达性。文化的传达是多元的,应该由核心的属地文化,融合游憩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生态宜居、多元包容的景区文化,既应体现原乡的包容社风、浓郁文风、淳朴民风、热情客风,也塑造开放新风、欢乐游风、文艺景风、文明娱风。在文化传达上,既应注重形象、色彩、材质、肌理等的感性传达,也应借鉴苏州私家园林对景点的介绍方式,加强文字表述,使文化更加通俗易懂,直观明了。
3 结 论
风景区的道路景观是由景区道路出入口、道路结构、道路绿化、路域景观,以及相应的路侧建筑与设施等共同构成,其环境条件的复杂性也导致了景观的复杂性。针对梅岭风景区的现状特点,要使其道路景观成为景区的特色走廊、品牌媒介,应统筹协调以下方面:(1)加强不同属地间的联动协调,或将景区内各乡镇整合,构建顶层的风景区管委会,推进统一管理,整体协调开发,构建景区整体形象;(2)景区道路建设要和景区村镇规划建设、景区长远发展衔接协调,在具体项目的开发建设问题上,可以借鉴杭州西湖建设管理的一票否决制;(3)道路绿化要客观分析景区环境特点,适地适树,要对相关生态破坏场所做好生态恢复,要在绿化同时兼顾景区的林相改造,促进路域生态环境建设,提升路域环境生态水平;(4)推进道路景观的属地文化和游憩文化建设,通过具有文化内涵及文化传达的景观建筑、设施的建设,增强路域景观的文化展示和塑造功能;(5)路域景观的开发建设要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维护景观的整体性,避免景观破碎化,确保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大敏.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设计措施探讨[J].中国园林,2013(4):30-35.
[2]韦宝伴.城市道路的人性化空间[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3]陈文涛,葛幼松.低碳视角下道路环境对出行选择的影响机制——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8,34(1):37-42.
[4]陈喆,马水静.关于城市街道活力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9(Z2):121-126.
[5]姚亦锋.风景区道路的美学意义[J].规划师,2005,21(5):73-75.
[6]乔建刚,任鸿儒,周彤.基于驾驶员心生理反应的旅游区道路景观评价模型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0):97-101.
[7]劉青,刘苑秋,杜天真,等.普通公路绿化景观设计[J].中外公路,2010,30(5):13-16.
[8]孙乡楠,杨华,李世明,等.道路干扰指数在森林景观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7(5):65-72.
[9]闫佳伟,张建林.城市道路植物景观改造设计简析——以铜梁县已建城区主干道景观改造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5):28-31.
[10]刘董欢,黄玉上,李帅,等.基于地域文脉的城市入口道路景观设计——以河南宝丰县X030时肖线道路升级景观设计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8(3):86-90.
[11]龚雪迪,王策.乌鲁木齐市道路景观设计探讨——以水磨沟区大学规划二路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7(4):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