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讲话

2014-12-13

新东方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思路。其中,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系列讲话即是一大亮点,展示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精神。这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色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1]。目前,学界已有不少关于中国文化史、中华文明史之类的著作。这些著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作了不同的划分。当然,其中也不乏大同小异之处。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2]。应该说,这种概括符合学界通常的划分标准,尤其是中国哲学史的划分标准。在这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把中华文化史置于整个世界文化史的宽广背景中去考察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世界影响,乃至它的未来发展趋向——这个问题依然值得学界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

习近平不仅概括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而且分析指出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其他诸子百家思想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思想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其他诸子百家思想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其他诸子百家思想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2]。这种概括本身很有特色,而且深具现实启示,耐人寻味。不管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思想文化的比较理想的格局大概都应该是一元主导,多元并存,和而不同,与时俱进,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政治的和谐发展。

二、中华文化的精神传统与核心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习近平对此并没有泛泛论述,而是着重揭示蕴含于其中的精神传统,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3]。习近平还说,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4]。确实如此,所有这些精神理念都值得我们今天继续传承和发扬。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指出,应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毫无疑问,所谓“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可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2]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涵养功能,我们有必要从众多传统价值理念中提炼出一种核心价值观,可称之为“中华核心价值观”。习近平的以下几段话就反映了“中华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质,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5]。

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任何私心杂念,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全部工作中。党的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这样才能坦荡做人、光明正大[6]。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不仅是权力,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国有这个担当。中国将继续大力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支持联合国推进千年发展目标,愿同各方一道努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为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7]。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2]。

在这四段话中,前两段话分别提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天下为公”;后两段话既讲了国际关系的和平相处,又讲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其精神实质就是《周易》所谓“保合太和”的价值理念。综合而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保合太和”构成了“中华核心价值观”。

从中华文化角度说,中华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治国平天下的魂魄、是协调人与自然的核心理念。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要针对个体及整个民族而言,这是“中华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而“天下为公,保合太和”则指向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即国际关系)和整个宇宙(即人与自然),这是“中华核心价值观”的至善境界。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保合太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因此,它可以有力地支撑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其他一切积极的、有意义的价值观念。

三、中华文化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关于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习近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即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8]33。这个论断形象地表明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它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魂魄。笔者也曾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我们必须自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灵魂和血脉,发扬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项建设事业。”[9]习近平指出,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优秀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2]。应该说,习近平关于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的评价是非常全面而深刻的。

至于中华文化的现实意义,习近平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难题的重要启示。为此,他详细列举了以下15个方面的现实意义:1.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2.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3.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4.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5.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6.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7.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8.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9.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10.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11.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12.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13.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14.关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15.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可以肯定,这15个要点极具针对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概括地讲,这15个方面的思想“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习近平还强调说,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与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由此可见,习近平不仅高度肯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而且深刻阐明了它的现实意义。这激励我们今后更加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进而言之,我们要把中华核心价值观(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保合太和”)传播出去,这有利于促进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与回归统一。正如习近平所说,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传承中华文化。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我们的血脉里流动着中华民族的血,我们在精神上坚守中华民族的魂。因此,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传播中华核心价值观,也使世界人民认识到,所谓“中国威胁论”纯属空穴来风,完全不符合中华文化的自身发展逻辑。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壮大,她带给世界的不是灾祸,而是福祉。因此,传播中华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对话交融与可持续发展。

四、中华文化的研究方法与宣传途径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来到曲阜孔府考察。他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11]。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简言之,研究中华文化需要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和古为今用的原则。这是我们党一贯强调和坚持的基本立场和原则。在这基础上,习近平强调说,“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2]在这里,习近平使用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等词句来形容中华文化精神。相对于前几任中央领导而言,这些表述可谓是空前的、崭新的。习近平认为,“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8]33这句话蕴含了极其沉痛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我们一度猛烈批判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常常把“优秀”的内容当成“落后”的东西加以批判,几乎到了全盘否定的地步。有鉴于此,习近平强调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这句话为研究和弘扬中华文化指明了方向——一个具有广阔前景和深远意义的发展方向。

2014年9月24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就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习近平提出了以下几条基本原则: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取长补短、择善而从。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这几条原则很重要,既体现了一种世界眼光,又反映了文明演进的规律性,更加强调了当前应该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基本立场、态度与方法。而且,这几条原则本身符合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因而是我们在学术研究和文明交流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宣传问题,习近平明确指示,“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13]要使宣传富于深度和富于成效,就必须与宣扬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因为中华文化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本来就是统一的。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所以,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同样,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4]。此外,宣传中华优秀文化,还必须具有国际视野,提高国际话语权。习近平强调,要努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要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12]。由此可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是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人士的重要责任,而且也是文化部、教育部、宣传部等党政机关,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责任。我们要建立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的宣传网络体系。但首要前提是,要做好深入抓实的学术研究和富于成效的教育教学。

结 语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内涵丰富、意义深刻,对我们研究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代以来,许多中国人逐渐失去了民族自信心,总觉得自己的制度、文化与价值观念不如别人。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持有这种偏见。基于此,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我们要深刻理解和体会总书记这些语重心长的话语。这些讲话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利于重建民族信仰,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使得处于“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时期的中国社会有一个精神重心,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一个深厚而坚实的思想道德与精神信仰的基础。

最后,值得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自述:“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我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15]“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16]实践证明,总书记不仅是这么说的,而且也是这样做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学习和领会总书记关于中华文化的讲话精神,而且更要学习和实践总书记身体力行的实践精神。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就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知行合一”的精神传统,就在自己身上确立了中华文化的“根基”和“魂魄”,就可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开辟新的境界。

[1]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2014-02-25).http://news.xinhuanet.com.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EB/OL].(2014-09-24).http://news.xinhuanet.com.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2013-03-01).http://www.ccps.gov.cn.

[4]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EB/OL].(2014-04-01).http://news.xinhuanet.com.

[5]习近平.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9-27.

[6]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EB/OL].(2014-01-14)http://cctv.cntv.cn.

[7]习近平.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时的谈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9]李英华.国学复兴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4.

[10]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EB/OL]. (2013-08-20).http://news.xinhuanet.com.

[11]习近平.习近平到曲阜孔府考察[EB/OL].(2013-11-26).http://news.xinhuanet.com.

[12]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EB/OL].(2014-02-18).http://news.xinhuanet.com.

[13]习近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EB/OL].(2013-12-31).http://news.xinhuanet.com.

[1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EB/OL].(2014-05-04).http://news.xinhuanet.com.

[15]习近平.我的时间都被工作占去了[N].南方都市报,2014-02-10.

[16]习近平谈中国梦:中国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 [EB/OL]. (2013-03-17).http://news.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