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实现“中国梦”与青年成长结合起来

2014-12-13

人民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政治工作者中国梦中华民族

姚 兰

(作者为辽宁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辽宁广播电视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副教授)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的“中国梦”概念。他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更详细地阐述了中国梦,他说,“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不论梦是大是小,只要能为人民造福就行”。①这一表述,包涵了很多内容,既宏大又具体,明确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现代社会,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增加,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系统、有条不紊进行的同时,社会内部也不免出现一些阻碍发展的新障碍、新问题和新矛盾,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的干扰,如社会上诚信受质疑程度加深,群众信仰有所缺失导致的无所适从等,这对于处在发展机遇期的中国社会是十分不利的。如何在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顶住压力,化解危机,转化矛盾,凝聚人心,成为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上,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的构想,无疑成为全国人民携手拼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冲刺动力。青年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因此,对青年进行“中国梦”的宣传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梦,是每个中国人都期望尽快成真的梦,实现这个梦想的主要承担者,就是中国的青年一代。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就曾经意识到国家青年一代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他满怀激情地写下“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文句,以示对青年一代的激励与期待。今天,青年的成长成才也是与中国梦融为一体的,青年心怀梦想,承担责任,为“中国梦”奋斗奉献,才能发挥主体的作用,带动整个中华民族将中国梦更加顺利地推进和实现。

对青年进行“中国梦”宣传的形式和方法很多,无论选择哪种形式,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把握住“中国梦”的方向和核心,有准确定位。在“中国梦”的宣传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需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对“中国梦”把握准确、理解透彻

传播者必须保证自身从根本上认识“中国梦”的本质内容,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实现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将“中国梦”转化为受众的信仰体系。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是“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这是由中国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首先自身要先建立起科学的、准确的思想理论体系,对“中国梦”的内容进行全面、具体、精准地学习和吸收,才有可能帮助受众理解和吸收“中国梦”概念,有的放矢地对受众的思想动向进行有效把握和纠正。在传播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传播的源头,正源才能清流,因此,宣传者自身的建设和学习是对青年受众进行“中国梦”传播最关键的一个程序,它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的方向和发展趋势,是“中国梦”传播的基础。

准确体会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动机

宣传者要引导青年受众将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准确体会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动机。动机是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是想要达成某种需要的一种心理意愿,是一个人决定做一件事情的内在起因和主观愿望。青年受众只有对为什么要去为“中国梦”而奋斗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才能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将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内化融合于个人成长发展的过程,才能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凝聚力量共同迈步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

每个青年受众都对自己的未来有非常美好的憧憬和畅想,但个人梦想的扬帆必须建立在国家航船足够坚固稳定的基础之上,每个人的梦想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前途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在社会动荡的岁月里,个人的发展都是空洞的臆想。我们曾因封建社会的积贫积弱倍受外国列强的欺辱,也曾因国家内部的动乱徘徊在濒临崩溃的边缘,但我们最终,也因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努力而实现了我们的新生。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生活改善、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平衡、民族团结、国家强大……这都是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基础,只有国家强大,个人才有生存和发展的保障。青年的个人发展和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推进“中国梦”,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世外。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引导青年受众了解和体会实现中国梦的动机,使其自觉地怀揣“中国梦”,积极主动地为之努力。

坚持“三个自信”

引导青年受众把握本质、理解真谛,正确对待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现代社会发展中,受全球化进程的影响,社会思想呈现百家争鸣的表象,各种观点莫衷一是,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理解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简单、片面地看问题,没有全局观和发展观是无益于自身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因此,引导受众正确把握和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不被错误信息误导而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偏颇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对受众进行“中国梦”传播时亟需做的。如在对待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上,部分人通过各种媒介渠道极力宣扬和放大中国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激起社会的不满,引发社会问题。

青年受众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体系正在形成过程中,极易受到各种思想和观点的影响,若不及时引导和排解,将会对青年受众的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宣传者的适度引导,对青年受众解释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公平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不公平的问题,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会极力避免并努力在往更高阶段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消除不公平现象。公平其实是社会的主流,只是某些消极分子在对自己生活状态的不满中,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进行恶意的放大,才导致此类信息的广泛化。而逐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完善社会各种缺陷的过程,解决社会各种问题的过程。

青年受众一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信仰和信念,要有饱满的热情和精神状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经过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探索和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发展的硕果,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必须引导青年受众透彻和准确地理解“中国梦”,使青年受众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

加强青年受众的理想信念传播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为之奋斗的支柱,人的发展和进步只有有了理想信念,有了方向和目标,做事情才能更有动力和精神寄托,才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在生活和工作中会更充实,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和方向。“中国梦”给青年提供了目标和信念。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个人与国家一起进步、一起发展的过程,要传播青年受众有主人的意识,决不能狭隘地将实现“中国梦”的过程看作是牺牲自我为国家事业放弃自己前途的过程。个人的发展会推动国家的进步,而国家的发展,更会有力地促进个人的成才与成长,成为每个青年受众的坚强后盾和强大动力。

“中国梦”是一个目标和理想,承担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历史发展到现在,经历过封建王朝的更替,虽然也有过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的封建王朝的盛极一时,但当初的对外交往、科学技术、人才素质、思想文化却不可与今时今日同日而语。在经历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伤痛后,中国人民迫切希望中国能以更坚强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而现如今,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盛、最进步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经近在眼前,这是一件令14亿中华儿女振奋的事情。

“中国梦”是一种积极的、乐观的价值取向,它与光荣联系在一起,是我们中国社会的一个时代坐标,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指引和激励着我们每个人为之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青年受众有了这种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自豪感,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中,坚定理论自信与历史自信的统一,使“中国梦”在实现过程中更加顺利,展现出更加磅礴大气的建设景象。

实现“中国梦”传播的内化—外化—潜意识化转变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以“中国梦”传播的外化为终点,在完成青年受众对“中国梦”信仰体系的吸收并进一步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后,要尽可能帮助受众固化思想和行为,将“中国梦”进一步向潜意识层面转化。

思想政治传播有两个转化过程:内化和外化。内化是受众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帮助下,学习各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道德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是一个接收和吸收的由外部到内部的转化。“知为行之始,学为用之先”,内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知”和“学”的过程。外化是内化的进一步提升,是受众将学到的正确知识从思想层面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践行正确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中国梦”传播作为高校思想政治传播现阶段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不能只拘泥于“外化为行”的表面效果,更要在督促受众在实践中践行“中国梦”理想的同时,继续固化“中国梦”传播,使之通过外化行为再次内化,变有意识行为为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必然,完成一次否定之否定的提升。

高校受众是一个相对而言较为封闭的群体,他们并没有深入地接触到社会,大多数都是在家庭的支持下实现学业的完成,身处的环境较为单一,很多时候并不能很灵敏地对社会中发生的一些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理论上的经验远远大于亲身体验的实践经验。这就使得他们更容易受社会中一些看似宣张正义的负面言论的蒙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困惑,甚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质疑。要解决这个问题,使得“中国梦”传播更加有效,就必须坚持在对受众进行理论上的普及传播的同时,使受众在实践中得到同步应用和切身体会,加强“中国梦”命题的实践性。

高校思想政治传播工作者要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受众的实践,比如让青年受众近距离接触基层群众,倾听他们的声音;给受众提供更多与前辈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出生的长辈们交流的机会,使之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变化;鼓励受众参与实习,亲身体会社会工作,体会职工岗位和领导岗位的不同,换位思考和体谅各个职位的考量和难处……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青年受众想当然的现象发生,使受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性。才能在实践行动中一次又一次地实现思想上的提升和固化,将“中国梦”的时代要求深深印在自己的潜意识层面,不用刻意去想便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才能将思想和行为更加贴切地融于一体,完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中国梦”的实现事业中去。

“中国梦”与青年受众的成长成才密不可分

实现“中国梦”的关键在于青年的努力。习近平说过:“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从古至今,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青年都是最具朝气、最有活力的群体,发明创造和创新能力都处在最佳状态,他们抱有对未来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有源源不断的新鲜创意和为事业开拓打拼的勇气。若青年能够怀揣中国梦想,以实现“中国梦”为自己生活、学习和事业的信念和目标,那么中国梦也会变得生机勃勃、鲜活生动,到来得会更快一些。

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同时也是青年成长成熟成才的必由之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国梦”令每个中华儿女神往和为之努力的目标。而青年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状况,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苦闷,有迷茫,有惶恐,有惊喜,有挫败,有压力,有挑战。它会激发青年们的拼搏精神和责任意识,磨练青年们的意志,并逐步塑造出青年健康、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使青年作为“中国梦”的实现主体,有责任有担当,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中国梦”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也绝不是遥不可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这需要青年的参与和努力,投入热情和激情。高校思想政治传播工作者一定要加强对青年受众的思想政治传播,不断强化青年受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能力,坚定青年受众对“中国梦”的信念和信心,让“中国梦”在每个青年受众心中生根,成为青年受众最关切的情结和烙印,以“中国梦”凝结全体青年的精神力量,使青年受众能够在摆正心态,沉稳坚定,将“中国梦”与个人理想紧密结合起来,有信心、有责任、有毅力、有担当,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增强推动力,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注释】

①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gov.cn/ldhd/2013-03/17/content_2356344.htm,2013年3月17日。

猜你喜欢

政治工作者中国梦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政工人员综合素质的调查及对策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光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要忠于党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类型及特质研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修“外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