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
2014-12-12孙宇红
孙宇红
摘要:文章以《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节基本概念的复习课为例,体现了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思想,提高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关注度,最终达到“生活即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教学实录;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6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26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三后第一轮复习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内容部分,此前学生通过化学反应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的学习,以及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电化学时也会经常应用到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但学生只是间断地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对知识的深度认识和知识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上的应用还是肤浅的,缺乏联系性。本节的复习不仅是完善学生对概念进行巩固、概括和整合,更是向学生渗透化学不仅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中至为重要和关键的方面是如何认识到化学有关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是突出化学学科基本思想和观念的着力点。本节课的性质定位为综合复习应用课,所以不希望是原来的复习形式进行简单重复,更不想成为机械操练的习题课,而是重在知识的理解、思维的转换和实际的应用;在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和化学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决定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出发,运用对话、理论分析、实验探究等方法,科学、直观复习教学内容及要求,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发散思考,并努力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生活即教育”。
二、教学实录
环节1:食品保鲜剂的探究
(1)固体食品的保鲜
[情景导入]中秋节快到了,一般都会品尝月饼,新鲜蛋糕的保质期通常为1-2天,那月饼呢?
[观察探究]各学习小组拆开月饼的包装袋,仔细观察袋内有什么?
包装袋内除一块月饼外还有一个注明脱氧剂的小袋。
[猜测交流]脱氧剂中含有铁粉
[实验验证]学生运用磁铁进行了验证、铁粉的吸氧腐蚀现象
(2)液态食品的保鲜
[图片展示]一瓶鲜橙多的说明书
[观察探究]说明书上标注维生素C做抗氧化剂
[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提供试剂及用品有:研钵、淀粉碘化钾试纸、维生素C片剂、高锰酸钾溶液、三氯化铁溶液、双氧水、氯化亚铁溶液、硫酸钠溶液
(设计意图:提供试剂并不都具备氧化维生素C的能力,需要学生根据物质的性质作出判断。)
[学生自主设计]
[小组内交流]
[动手实验]教师适时地个别指导、答疑。
[组间交流]生1.向少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加入维生素C粉末,振荡,溶液褪色。
生2.向少量的溴水溶液中加入维生素C粉末,振荡,溶液褪色。
生3.向少量的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维生素C粉末,振荡,溶液颜色变浅。
生4.我们做了个失败的实验,向少量的双氧水溶液中加入维生素C粉末,振荡,再加入三氯化铁溶液,可是还是有气泡生成。
生5.向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上洒上维生素C粉末,无明显现象,滴加双氧水后发现变蓝了。
生6.向少量的三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维生素C粉末,振荡,继续向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未显示血红色。
[师生评价]根据学生交流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感悟探究实验设计的原则:设计实验方案要准确、现象要显性、操作应简单。学生4、5、6的设计中已经在融合地运用知识了,学生4的实验说明氧化还原反应不仅考虑定性问题,还要考虑定量问题。
(设计意图: “教学的中心就是生活”,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的食品保鲜剂成份的猜测及探究,进而对维生素C的还原性进行实验验证,此过程先有学生独立自主的设计,然后经过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后确定好探究方案,再进行动手实验,在这过程中学生由感性的认识进入理性的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思考和探究,作为复习课就避免了知识的扁平化、重复感,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从生4、生5、生6的设计方案可以看出学生已不满足单一的氧化还原反应了,这就是自我激发下的思考体现。)
环节2:氧化还原反应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生生互动,相互评价]学生至讲台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寻找生活生产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每个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情况及氧化剂、还原剂
生1.防毒面具(分析过程略)
生2.工业制氯气
生3.实验室制氯气
生4.铁制品生锈
生5.光合作用
生6.印刷电路板制备
生7.电瓶车的蓄电池
生8…..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前布置了学生寻找生活生产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目的首先是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有意识的将生活与化学密切联系起来,感受氧化还原反应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然后理性地分析每个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判断氧化剂、还原剂及电子转移情况,从而达成复习的三维目标的融合。)
[学生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原则
环节3:学以致用
[限时检测]
(1)基础概念的快速判断
(2)电子守恒在方程式的配平及计算上的运用
(3)从化学角度对补血剂说明书的细化解读
[生生评价,纠错提高]
(设计意图:通过三组能力要求由低到高的题组训练,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能够系统化,提高在不同问题情境下特别是陌生的情境下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挖掘信息、寻找联系、规范作答的能力。)endprint
三、教学反思
1. 教学设计的生活化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学生要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知识,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加强了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如让学生课前收集并整理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事例并进行原理上的分析,提高了学生对化学在社会中应用的深度认识,并激发其参与化学实践活动的热情。
2. 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在学生的社会角色及现实背景下,他们不可能更多地去关注工农业生产,但他们有自己真实的生活,中秋月饼家喻户晓,每一位学生都熟知。在本节课堂里,从学科与一个日常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物品(中秋月饼)的结合点入手,利用问题探究,认知矛盾来创设教学的系列真实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注意到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生活问题的疑惑进入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并让学生体验化学也能服务于生活和社会的理念,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生活和社会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最终达到“生活即教育”的目的。
3. 课堂对话的生活化
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创造主题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中得到展开和实现。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课堂过程中的内在逻辑,本节课中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结合学生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与学生进行对话,从而达到课堂中师生充分地互动,激发出更多的生成性资源。
4. 生活现象的生活化实验设计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或说明往往不被人们注意。其实很多的现象或变化都可以从化学的视角进行分析。本节课中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手,如月饼袋中的脱氧剂、鲜橙汁中Vc的抗氧化性等进行化学实验设计,让学生通过猜想、预测、实验、交流、评价等来完成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提供学生一个“生活化”看待化学的视角,而且是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一种“化学生活化”处理手段,同时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食品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实在地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
总之,重构课堂教学,让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课堂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升对生活的认识和热爱,促进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争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孙成余.中学化学生活化教学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48-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