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丁作品《蝇王》中人性黑暗面的体现
2014-12-12符晓晓
符晓晓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戈尔丁作品《蝇王》中人性黑暗面的体现
符晓晓
(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戈尔丁的作品主要表现“人性的黑暗”这一主题。《蝇王》采用象征手法赋予小说人物不同的象征意义。本文通过对故事主要人物的命运介绍,将向读者展示作品中人性黑暗面是怎样摆脱文明的束缚逐渐显现出来,揭示社会中如果没有文明的束缚,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
《蝇王》 人性黑暗面 人性兽性
一、作品人物简介
《蝇王》是英国著名诺贝尔文学家威廉·戈尔丁所著。该作品讲述了在未来社会核战争爆发时期,为了躲避战乱,父母带着孩子们登上飞机逃亡,然而旅途中飞机失事了,最后幸存下来的只有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醒来时发现被困在无人居住的荒岛上,离开大人们的看管后这群孩子逐渐丧失了文明社会教育赋予他们的“善良人性”,走向无休止的杀戮,不惜一切手段追求至高无上的管理权的道路,最终导致了人死家没的后果。故事的线索主要围绕四个人物进行,分别为拉斐尔、杰克、小猪崽和西蒙。
(一)拉斐尔
拉斐尔是民主的代表,一方面他爱好民主和平,落难后他成功当选为领袖,带领同伴采果子、搭帐篷,期望在岛上建立民主文明的社会秩序。他点燃了火堆,期望得到路过船只的救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岛上产生了另一派以杰克为首的野蛮分子。嗜血的杰克一次次挑战拉斐尔在岛上建立的文明,扑灭了这堆“救命之火”,为了巩固领袖地位,他在一天夜里袭击了拉斐尔的住所,导致了拉斐尔的朋友小猪崽坠死悬崖。另一方面,拉斐尔的民主具有其缺陷性和软弱性。[1]作为领袖,他像其他孩子一样无视“先知”西蒙的话,对“野兽其实就在我们自己身上”这句预言嗤之以鼻,加以嘲笑,最后当朋友西蒙被当做“野兽”误抓的时候,他也跟杰克带领的野蛮人一样围着篝火庆祝,唱起了“杀野兽哦,封它喉哦”,残酷地杀害了智者西蒙。他的软弱和思想的落后直接导致了杰克对他的追杀,野蛮社会彻底击败了文明。
(二)小猪崽
小猪崽是文明社会知识分子的代表,他遵守社会习俗,认为只有拿了象征发言权的海螺才能在会议上发表言论。同时他也是故事中唯一一个带有“成年人思想”的孩子,他和拉斐尔、西蒙的对话中经常引用他姑姑的话,因此可以说他是领袖拉斐尔的参谋,比如他在故事开始时就建议拉斐尔用海螺把大家召集起来,弄清孩子们的名字。其次,他仍然保持着人类的善良,他认为岛上的孩子们都有着跟自己一样的人生观,所以当拉斐尔的住处被袭击时,他天真地认为杰克仅仅只是想要代表说话权的海螺,甚至当他死前他还对自己所处的血腥、悲惨的环境一无所知,或者说不愿意接受。
(三)西蒙
故事中的西蒙是智者的化身,他有着非凡的洞察力,敢于探索真理,但是经常被同伴们当成疯子嘲弄。[2]“野兽从天而降”后,同伴们对“怪兽”越来越恐惧,他们通过无休止的打猎、屠宰掩饰内心的恐惧。西蒙为了寻求真相,独自一人去寻找野兽,当他看到从天而降的是已经腐烂的飞行员尸体时,他决定向大家说明真相,但是在回来途中,他碰见了象征“人性黑暗面”的布满苍蝇的猪头——“蝇王”,在与蝇王的对话中,蝇王告诉西蒙所谓的野兽其实就是对埋藏在内心深处被文明压抑的人类内心的黑暗面。 最终他逃脱不了“蝇王”对他死亡命运的预测,被充斥着野蛮、暴力、无道德的人们乱棍打死。
(四)杰克
杰克是野蛮的代表。他和拉斐尔一样都是天生的领袖,但不同的是他更倾向于迎合孩子们最原始的欲望,比如承诺给同伴肉吃。[3]杰克内心邪恶的一面在故事刚开时并未显现,比如第一次猎杀野猪时杰克踌躇好久都没敢动手,但是随着猎杀的野猪越来越多,杰克身上嗜血的本性逐渐暴露出来,越来越多的同伴选择拉斐尔为领袖。为了获得火种,他闯进拉斐尔家把猪崽的眼镜抢走,导致了猪崽的死亡悲剧,最后他开始了对象征文明的拉斐尔的追杀,不惜烧光自己赖以生存的小岛,把人性最邪恶卑贱的一面充分暴露了出来。
二、“火堆”和“打猎”之争看人性邪恶面
故事中“火堆”象征文明、希望和获救,“打猎”象征着野蛮、死亡,这两者哪个更得孩子们的青睐呢?换句话说文明和野蛮,哪个在人们内心占据上风?“火堆”是求救信号,能够使孩子们真正得救,而打猎能填饱肚子,满足人们享乐需求。故事开端,孩子们点燃了火堆,期望得到路过船只的救助,体现人本性对文明社会的向往的一面。但是火堆给予人们的希望是渺小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而打猎的好处却是立竿见影、实实在在的。[4]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抛弃了火堆,加入了打猎的行列,拥护野蛮人杰克的领导。随着杰克带领同伴抢猪崽的眼镜,恐吓双胞胎兄弟,企图巩固自己的领导地位,岛上的文明不堪一击,此时此刻,隐藏在这些孩子们内心深处的“野兽”即人性邪恶的一面逐渐显露,并且随着岛上秩序的混乱慢慢暴露无遗,完全忘记了通过求救回归到文明社会。这体现了文明对野蛮的屈服,善良被邪恶的摧残。尽管故事最后岛上战争的硝烟引来了海军的帮助,解救了这帮迷失落难的孩子,但是残酷的伤害已经铸成,悲剧无法挽回,人性原始的邪恶面暴露无遗。
三、结语
社会中如果缺乏正确的管理制度及法律、伦理道德的束缚,那么人类心中的“兽性”会逐渐暴露,最终会泯灭了人类心中的“人性”。因此我们要用文明的修养约束动物的本能,做有良知的人而不是野兽。
[1]张立生.面对现实的冷峻思索:谈戈尔丁与《蝇王》的思想内容[J].外国文学研究,1983(4):72-76.
[2]吴华兰.《蝇王》中人物的象征意义[J].琼州学院学报,2010 (3):71-72.
[3]吴少跃.人性的善与恶——浅析《蝇王》中人物的象征意义及主题内涵[J].作家杂志,2010(6):34-35.
[4]徐景文.小说《蝇王》中的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J].焦作工学院学报,2002(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