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晨散文小辑

2014-12-12◎刘

参花(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默尔加缪海子

◎刘 晨

刘晨散文小辑

◎刘晨

纯文学之死与文学之生——浅谈《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文学根本就没有什么本质,文学是一种形式的空洞的定义。”似乎这一看法与以往的认识是相悖的。因为纵使文学的定义繁多且具有不确定性,但不论怎样总觉得它的本质仍是存在的。在他看来,文学不是对事实的反映也不是对情感的抒发,文学只是一种物质事实。文学的制造不是靠情感或者事物,而是靠词语与句子等等语言单位。文学只是用一种让普通语言变形的写作方式,来描写陌生化的日常生活。

也许这是另一种“大象无形”。这个词用在这里不准确,但就我的理解而言,无法找出别的词语来形容。正是因为它庞大、浩繁、复杂,不能一言以蔽之。伊格尔顿没有解释文学是什么,只是一个个说明了文学不是什么。它既非此也非彼,因此它索性什么都不是。

书的前面大部分看得似懂非懂,实话说很多时候都要强忍着瞌睡的冲动。但是到了结论即政治批评这一章节,却是意外地清醒了过来。“在本书中,我从头到尾都在试图证明,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是我们时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史的一部分。”也正是说,伊格尔顿在前面讲了那么几大章,一一阐明各种西方文学理论流派的发展,最终却将文学引到了政治这一话题上。文学与政治,这个话题从古到今从西到中都一直处于争论之中。而伊格尔顿则认为,脱离政治,像童话般美好的“纯文学”是不存在的。

我能理解这种观点的存在,正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样。经济决定政治而政治决定文学,低层基础总是要决定高层发展的。虽然沾染上政治气息的文学批评是社会现状,但是对于刚刚从政治风暴和阶级斗争的泥淖中挣扎出来,还没走多远的中国文学来说,要求文学的政治性是否会对本地的文学造成灭顶之灾?对于发达的西方国家而言,讲求文学批评与政治的关系并不是坏事;然而对于中国的特殊国情而言,也许会矫枉过正。话虽这样讲,但是“适合”与“事实”是两码事。伊格尔顿也反复强调,并不是他硬要将政治与文学扯到一块儿,而是他们从来就未曾分开过。文学是如此,文学理论更是如此,“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乃是我们时代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历史的一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想起来我在上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这一课时曾经写过一篇论文,那时候是在论述自由主义文学的局限性。自由主义作家反对文学为政治服务,像沈从文指责政治因素和商业因素的介入文学是“名士才情”和“商业竞卖”,认为这要葬送文学。所以自由主义作家可以说都是“死抱住文学不放的作家之群”,他们坚守文学独立和自主的立场,致力于文学的艺术价值,在政治上则崇尚自由主义的道路。本应像老调重弹一样列出他们的种种局限性,像人与社会不可分离呀,文学是社会的反映了种种陈词,但写论文的过程中越发觉得周作人等自由作家所言非虚。周作人始终只承认文学是个人的,强调文学表现美,不能用善来做判断艺术价值的标准,而且文艺批评是鉴赏而不是法理的判决。“文艺的生命是自由而非平等,是分离而不是合并”。曾在加缪局外人读后感里也提到过,我反感对人事物贴标签。而周作人的“文学只表现美”之说,实在深得我心。而文学沾上了政治,必然会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而被贴上种种标签。因为在这个意识形态下的善就是那种意识形态下的恶。以此种善恶观来评判文学,就等着百年后的后生们笑着指出我们的局限性吧。但于现在而言,这又是不争的社会现实。

文学始终受意识形态所左右,因此“纯文学”几乎是不存在的。他虽然是这样认为,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把文学置之死地而后生。至少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这个阶段文学与政治无法分开,“评判文学不以善恶只以美做标准”可能要等到很久以后才能实现。但是我们既然处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就应该正视这一点。承认了文学始终与意识形态挂钩,也许能让我们更直观、更坦然地从这一角度来观察它。虽然对于众多文学青年来讲“纯文学”之死的确会带来一些泡沫的幻灭,但是对文学本身而言,它被重新认知,这又是一件幸事。

蜉蝣的幸福——读《圆觉经》

一直很喜欢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的浮生若梦之说,私以为真是透彻地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因为人生种种,无一不像梦境,充斥着说真实又不真实的种种感官。若世上本无“我”这个本体存在,那么美酒千觞,长醉不醒,此刻无异于在做畅饮的美梦;金榜题名,欣喜若狂,此刻我在做升官发财之美梦;风景如画,流连忘返,此刻又在做欣赏自然的美梦;美人如玉,佳期如梦,而此刻我又在做金风玉露的美梦;生老病死,爱憎别离,此刻无非是惹人不快的噩梦……不过世上是有“我”这个人存在的,那么这些种种如梦般的感官,我又可以通通拥有。细想之下,这是多么大的福气,让我享有这么多的感受。

然而佛说:“永断无明,方证佛道。”云何无明?佛的作答是:“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原来我的来处是“无始”吗?原来我的人生都是颠倒吗?原来我的肉身并不是我自己吗?而这种种美梦与感官,在佛的眼里只是六尘缘影,只是我的“妄认”吗?初读之下,只觉自己从未读懂过人生。那既然四大不是我,六尘缘影不是我,究竟什么是我呢?佛又云:“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无明在佛的眼里是假,是空,是虚幻,可在我的眼中,却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经里虽说空实无华,我们看到的花,皆是病者妄执。可是一个不懂佛法的人看来,花就是花,与什么高深晦涩的妄念都毫无关系。作为这样的一个凡人,吾眼中之花与大道无关,与顿悟无关,与佛法无关。它就是弱不禁风又千娇百媚的美丽生物,香气馥郁,花色艳丽,花瓣娇嫩。也许是我仍处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地步,但对于自己这样一介凡人来讲,这样的感受已经足够。

“善男子,此无名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佛说,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南怀瑾大师的解释是,我们现在都在做梦,等到大彻大悟,就会发觉晚上做梦是幻,白天做事一样是幻。明知现在是在梦中,还是愿意沉迷下去。

吾不是佛,无法证得涅槃,无法不堕轮回。所以于我而言,我能拥有的,只有这短暂的一生。虽然这一生在佛的眼里仍然是虚空,但是蜉蝣一生之于我,正像是我的一生之于佛。其实若能好好地把握好此生,光明佛法对于我来说又算得上什么呢?虽然这是有犯佛法金威的逆耳之话,但也是心中的真实想法。既然一切众生都是无生的,都是不断生灭的,那么对于我这样一个个体来说,我这一生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特别到不会再有第二次同样的“生”的。恒河三千沙数,而我如其中一粒。但我也没有理由就因为我的渺小而放弃我独一无二的一生。

不过读至后文,乃知佛之智慧。“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到这里才明白,其实每天的生活,就是一场自然的修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空”并未因为修行而有所影响,因它本即是空,并非修出来的空。我的色声味触法,都是自自然然的存在,不需要刻意的了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以无所谓了断,无明自性即为虚空。然而对于我来说,更是无法谈了断一词。红尘滚滚,世界多情,想要放下,亦是难事。与其纠结于“我是否没有了断无明妄想”这一执念,不若好好把握清晨的日出,傍晚的日落,夏日的骄阳,冬日的飘雪。因为它们对于我这短短的一生而言,都是弥足珍贵且独一无二的。还是李白说的话,“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如此多情美丽的世界,不好生体验这难得的感受,那只此一生过后,就再无机会。就算是三千世界,也只有一个世界曾属于自己啊!佛言我愚钝也好,笑我痴妄也罢,我只此一生,好好过了便是。凡眼参不透证不了的佛法,且由它去。就算是空华,那此时此刻在我眼中,也是真实美丽,独一无二的人生。

自然,荒诞,真理——加缪的《局外人》哲学

人是要死的。“生命值不值得存在”,是加缪认为的哲学首要问题。加缪也曾在《西西弗的神话》开篇中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如海德格尔所言,人是向死的存在。 这个故事以死亡开始,以死亡贯穿,并以即将到来的死亡作为结束。妈妈的死,阿拉伯人的死,默而索的死,按顺序依次表明了加缪想要传达的三个观念,自然,荒诞,真理。

人一生的哲学就是学习如何死亡。加缪格外强调人会死亡这一简单事实的重要意义。从死亡开始谈人生,其实有着西方哲学的悠久传统。在上外国文学史这一门课的时候,老师也多次强调要从死亡作为开端来关照人生。人一旦了解了死亡、接受了死亡,就不会再畏惧死亡。

故事的开篇,妈妈死了。默尔索没有流泪,也没有表现出伤心的情绪,甚至照常抽烟交友,和女人风流。默尔索对妈妈的死亡表现出的无动于衷,是对死亡这一自然事实的接受。死亡,是生之对立面,亦是延续面。正因加缪对待生命的态度是超脱的,所以死亡成为了它看待生活的一条重要渠道。加缪是无神论者,没有把死亡与生存加以界定,究竟孰好孰坏。死亡只是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正如佛教认为的事物发展过程是“成、住、坏、空”一样,死亡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而是自然的事。

第二场死亡发生在海滩。在我们看来,默尔索几乎是莫名其妙地就杀了人。“我只觉得饶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阿拉伯人的刀尖泛着光,使默尔索更热了——就这样他杀了人。杀死他人对于默尔索而言就好像是人热了需要摇扇子那样简单而理所当然的事情。这种对于默尔索的自然而然,对于我们来说却是荒诞。

在结尾默尔索自己也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死亡。默尔索在结尾处的咆哮我看了很多遍,与其说是很难了解他的意思不如说是每次看都有新的解释。“他的神气不是那样地确信无疑吗?然而,他的任何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他甚至连活着不活着都没有把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我,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但是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儿把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从前有理,我现在还有理,我永远有理。我曾以某种方式生活过,我也可能以另一种方式生活。我做过这件事,没有做过那件事。我干了某一件事而没有干另一件事。而以后呢?仿佛我一直等着的就是这一分钟,就是这个我将被证明无罪的黎明。”既然这一种命运选中了我,那你们的命运与被另一种命运选择的你们,又有何干呢?默尔索被判死刑,只是因为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哭泣。这是默尔索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是默尔索命运的自然体现。默尔索明白了这一点,他抓住了真理,但其他人却对这种真理没有概念。而其他人却以世俗认定的理由来左右默尔索的人生,这显然是另一种荒诞。

我一直持有的一个观点就是人不能为事物定性和贴标签。不能说这个是好这个就是坏,这个是优这个就是劣。像害虫、劣等民族、三好学生这种明显定性的名称都令我深恶痛绝。在事物的优劣评定上,人类一直秉承着“对人类生存及发展有利”即为好,反之则为劣。不论是宇宙大爆炸也好,上帝造物也罢,在万物生成的时候,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而人类却简单粗暴地以对人类的好坏制定了简单粗暴的人类的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对万物分类,这显然是不符合自然的。说了这么多题外话,我想表述的还是我与默尔索抓住的真理略有相通之处,也许我并未完全读懂默尔索咆哮中的所有真理,但是至少有一部分我心有戚戚焉。“世上只有幸运的人。其他人也一样,有一天也要被判死刑。被控杀人,只因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而被处决,这有什么关系呢?萨拉玛诺的狗和他的老婆具有同样的价值。”既然大家都是要死的,你活你的我活我的,没有人有评定别人与判决别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那么,局外人是否可以理解为,每个生命都是别的生命的局外人?

尊贵而幸福的生命

谈到海子,大众似乎总有点重心的偏离。如果是把海子作为一个诗人来谈论,那么大众对于他的死亡的兴趣,明显大于对其诗歌的兴趣。或者可以换一种说法,海子的死亡赋予其诗歌的附加意义,是大众对海子的诗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对海子的诗的深刻印象,大多可以归根结底为“一个自杀的诗人的诗”,而不是像李白式的“一个诗才横溢的诗人的诗”。并不是说海子的诗写得不好,而是他的死亡,为他的诗歌赋予了超出诗本身的意义。

一切生物都无法逃脱死亡这一最终的归宿。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从人类诞生开始,一直困扰着我们。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这样形容死亡哲学:“哲学是死亡的练习。”法国现代作家加缪也曾在《西西弗的神话》开篇中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海子的死使他成为了一个神话。数年以来,对他的自杀,各路人士的猜测与分析众说纷纭。有从海子诗中探求原因的,也有从他私生活寻找线索的,还有从他自身的疾病进行推测的。但其实这些猜想或分析,对于海子本人来说,并无一点意义。后世的猜想,只和我们的好奇心有关。海子所求的,并不是我们所求。

既然我们的探寻也许永远也接近不了真相,而且这种探寻对海子本人也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试图抛开死亡,如果假设海子现在还活着,那应该怎么评价海子和他的诗呢?毫无疑问,就算抛去自杀这一事件,海子依然是杰出的诗人。如果,如果他没有死,我们看到的那些所谓“海子试图自杀的证据”,是否就有另一种解释?

活在这尊贵的人间

太阳强烈

水波温柔

一层层白云覆盖着

踩在青草上

感到自己是彻底干静的黑土块

活在这尊贵的人间

泥土高溅

扑打面颊

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活在尊贵的人间》

他本是一个积极营造着幸福的人啊。为什么那么多文章要把他描绘成一个厌倦尘世,为诗歌追寻人生意义的形象?谁知道他是不是早就已经寻找到了?能不能得到幸福和文学有什么关系,和诗歌又有什么关系。后世评论带给大众的很多印象是作为诗人他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诗人就该疯疯癫癫,就该神神叨叨,实在荒谬之极。海子本是普通人。尊重死和尊重生一样重要。因为他的死而给他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让人难受。

海子本是普通人。他是诗人,但首先他是一个人。他也和我们一样向往并追求着幸福,他的幸福也并非遥不可及,甚至比普通人想的更普通。喂马、劈柴,他要实现理想中的幸福实在不难。人间是尊贵的,能实现自己理想的人间是尊贵的,能活在这样的人间就是幸福的。以前读《拯救与逍遥》的时候曾看到:“诗人是懂得世界没有意义的人,他们与常人不同之处首先在于,他们是通过主动赋予世界以意义来向世界索求意义的。”海子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了意义,对于他来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人生的幸福。“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也有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对于有的人而言是纸醉金迷,对于有的人而言是天伦之乐,对于海子而言,是否借死亡来学习人生就是一种幸福?他想要追求的幸福,也许在山海关的那一夜已然得到。

(作者系武汉大学文学院2011级汉语言一班学生)

(责任编辑 冯雪峰)

猜你喜欢

默尔加缪海子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速战速决经济战
秋是第二个春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曼胡默尔:曼牌和昊业再度携手亮相
论局外人默尔索的局外感
曼胡默尔全面升级中国研发能力
加缪的眼神、西装和香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