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满族舞蹈姿势特点艺术特点分析

2014-12-12洪棽棽

参花(上) 2014年5期
关键词:满族姿势舞蹈

◎洪棽棽

满族舞蹈姿势特点艺术特点分析

◎洪棽棽

满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满族所特有的满族舞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以及特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本文主要针对满足舞蹈的姿势特点以及艺术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

满族舞蹈 姿势 艺术特点

一、满族舞蹈的现状

在我国的民国时期,当时的军阀和政府对满族人民采取了很多的打击和迫害活动。很多的满族人开始隐姓埋名寻找自己的生活之路。这种社会现象直接导致了满族相关的传统文化艺术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其中满族舞蹈就是受到影响较大的文化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社会讲究民族平等,满族人民开始正常的生活,满族舞蹈也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进步,各类全新创作的满族舞蹈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比方说新中国第一部满族舞剧《珍珠湖》,这部满足舞蹈剧是由满族民间的一个传说改编而成的,真实地反映了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舞蹈对满族人民的真善美进行了歌颂。除了这个典型的满族舞蹈剧外,还有《莽势》、《盛世行》、《腰玲舞》等等,这些数量众多的满族舞蹈对于传承满族传统的舞蹈文化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另外,对于普通受众充分了解和理解满族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满族舞蹈的姿势特点分析

1.满族女性步伐

在满族舞蹈中,对于女性的步伐而言,最具有典型特色的要数满族舞蹈中的“寸子步”,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吉祥步”。这里所讲的“寸子”指的是传统满足女子穿着的一种类似于现在高跟鞋的鞋子,这种鞋子的跟一般高度在两寸左右,而且鞋跟一般位于鞋子的中心位置。“寸子步”这一名称主要是由于女性所穿的鞋子得名,而且正是由于这种特有的鞋子,形成了满族舞蹈中独有的步态和动作节奏。在走“寸子步”时,起步阶段在支撑腿的膝盖部位需要有一定的微弹,与此同时另一只脚朝着前方自然地迈出,当迈出的脚平稳落地后,迅速将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寸子步”在行走过程中需要保持上身的直立挺拔,而且需要夹紧背部,放松肩部,手臂需要进行相应的摆、抹、拉、绕等基本动作,可以更好的展现满族女性那种高贵、优雅、祥和的气质。即使是那些节奏相对较快的“小踮步”、“小碎步”虽然使其原有的优雅气质相应的降低,但是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一种活泼和灵性,在不失敏捷的前提下,更好地展现出满族女性脚下的平稳和坚韧。

2.满族服饰

满族的服装受到汉族和蒙古族等民族的影响较大,但是不管怎样影响,满族服饰中高高的发簪、旗袍以及三寸左右的跟高寸子鞋仍然是满族服饰中最为重要的特点。尤其是“寸子鞋”要求穿着者要保持脚下步伐的稳健。另外,在舞蹈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体现舞蹈的美感,就必须要配合上舞蹈者膝盖的弹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满族舞蹈整体的优美感觉。由此可见,在满族舞蹈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膝盖的弹性、韧性以及控制力对于整个满族舞蹈的完成起到了非常巨大的影响。

3.满族舞蹈姿势

舞蹈形态主要是指在民族礼仪文化里呈现满足舞蹈的静态和动态的身体动作。满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民族,非常注重礼仪,自身有着一套独特的礼仪习俗。例如,在满族的民间,一般都是小辈见到长辈,要定期向长辈行礼,男女姿势不一样,主要的姿势是男性只是单跪,女性是双手扶膝,而长辈对小辈的回礼是抱腰的姿势;在平辈之间见面只需要互相碰撞肩膀就可以。艺术家将这些礼仪动作进行精心设计并加上动作语言,将他们一并融入舞蹈当中,最突出的就是女性的抹鬓礼仪。在满族舞蹈的姿势动作当中,腰部动作是比较频繁使用和突出的动

作,在满族舞蹈中虽然腰部的动作扭动很大,但还是非常的灵活多变,而且形成一定的规律。

在满族舞蹈中,不同的地区和部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例如,东海女真民族的一部大型组舞《东海莽式》,这部大型组舞包括独舞、群舞等,主要分成九折十八式,在这九折十八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此舞蹈所展示的当地的人文环境和民族文化。“十八式”主要是指通过手势、脚势、腰势、肩势等姿态共同形成满足舞蹈的传统语汇,这样为后期我们进行研究和创作做好了铺垫。我们对前四折的舞蹈姿势进行分析,第一折其主要是指由男女双方分别进行表演的群舞,名称为起式。第二折其主要是指女子进行织网舞姿的女子舞,其中穿针的姿势主要是来自三江口,例如,曾经有这样的描述:“双臂回旋展翅走,织网梭如波浪,晒网围跳手高扬,捧心搭肩双携手。”不难看出,这个舞蹈主要是向我们展示满族渔家女子正在织网的动作,从而让我们明白满族渔家女子是怎样进行织网的。第三折其主要是指女子摆水的姿势,曾经有这样的描述:“摆水跳转宜轻柔,展手慢步少回头,纵横分水如探海,摸手游泳应自由。”不难看出,通过摆水的姿势来展现当地的渔民生活的场景,有渔民游泳、渔民捕鱼等。第四折其主要是指女子身穿花样旗袍,脚穿寸子鞋,手拿花样手帕,展示婀娜多姿的姿势,进行踏青的场景,名称为吉祥步。这样的舞姿和仪态让大家过目不忘,留下了神韵风情之美。

在满族舞蹈当中,腰部动作的舞姿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主要是由于他是带动整个上身动作的主要动力,更重要的是这些舞姿都与满族萨满教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萨满其主要是指作为人和神之间的使者,在满族民间被称为查玛。在满族人的民族风俗习惯中祭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一般情况下,萨满在进行祭神、祭天等比较重大的祭奠时,通常都会以唱歌和跳舞的形式来展现整个场面的重大。而萨满在进行祭奠时,通常都会身穿神衣神裙,手里拿着单鼓,腰间挂着铜铃,在音乐的伴奏下,一边击鼓,一边腰间摆动铜铃,让铜铃发出最大的声音,保持一定的规律,每三次对身体进行左右摇摆,脚尖也跟着向前点,对此动作反复进行并向前,主要的目的是对神灵表达崇敬和祈求之情,整个人像神仙一样,动作灵气逼人,促使上身的摆动和膝部的弹合并在一起,因此,腰部的摆动是整个上身动作的主要动力,并根植于满族民间的风俗之中,促使满族舞蹈在中国的传统深厚,让满族舞蹈深入人心。

满族本身不但是一个在战场上善于打仗的民族,而且还是一个非常喜欢唱歌和跳舞的民族,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东北区域,主要以农牧业为主,从而形成了他们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俗,促使他们形成比较坚强勇敢的民族个性,让他们的豪放舞风舞韵深入我们的内心,也让我们善于与满族人交往。

三、满族舞蹈姿势艺术特点分析

1.具有民族性的艺术特点

民族性是满族舞蹈姿势的艺术特点之一。早在17时机初期就有了满族,而满族的祖先是3000多年前的肃慎人,狩猎是肃慎人获得生存的唯一出路,肃慎人的女真族就是我们说的满族的先世。满族舞蹈的姿势和满族秧歌舞蹈的姿势以及穿着打扮都与本身的民族风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满族的舞蹈服装中旗袍和剑袖是从满族人骑马狩猎的生活中演变而来的,还有佩饰里的荷包、火镰等这些都是从满民族人们的生活当中演变而来的。满民族的民俗和民情为满民族的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东北的“鞑子秧歌”,满族人民在进行表演时都要进行见面礼,其中伴舞的“鞑子官”会相互碰撞肩膀,这种舞蹈的姿势就是来源于满足平辈人在见面时所要进行的礼节,充分体现了满族对礼节非常的重视,而满族所特有的民族服饰,也为满族的舞蹈增添了不少的文化内涵和风韵。

2.具有开放性的艺术特点

由于满族是一个喜欢与外族交友的民族,本身比较开放,主要以女真文化为主,满族善于与外民族进行交流和沟通,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势,从而不断壮大满民族的文化。在满族进入黄中原后,由于其开放性的艺术特点,不断吸收和融合汉文化的优势,而且还进行了政治联姻和军事合并,促使满族文化不断融合蒙族文化、耕耘文化、放牧文化等,从而充分体现满族开放性的特点。由于满族舞蹈是从满族文化演变而来的,从而满族舞蹈也具有开放性的艺术特点,例如,满族舞蹈的语言、服饰以及舞蹈姿势都是满族从汉族和蒙族舞蹈中融合的优势,从而形成满族独特的舞蹈。

3.具有多元性的艺术特点

满族文化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多元性。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必将体现在其民族舞蹈的多元性上。满族集体舞蹈“阿猎文化和骑罕拜舞”源自东北地区达斡尔族舞蹈“罕伯舞”;满族秧歌吸纳了很多汉族秧歌的元索,比如满族秧歌的戏曲人物扮相等;同时满族舞蹈还与同样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的朝鲜族舞蹈有较多相似之处,有相互学习和吸纳的痕迹。如满族舞中的“别步”,与朝鲜族“手舞”中的抹培动作相似,满族《婚礼舞》中的转动作和朝鲜族的举手扛手与伸膀,转动作比较相似,满族舞蹈“跳家神”通常均系腰铃、戴神帽、手持鼓,还有的手持串铃,边念词,唱神歌,边摆腰跳舞。朝鲜族也有跳神舞蹈,舞者一手持刀,一手持串铃跳舞。

4.具有差异性的艺术特点

由于历史和文化原因,不同地域的满族舞蹈各有差异和各具特色。现今在辽宁省盛行的满族舞蹈,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满汉民间舞蹈的融合体。抚顺地区的“鞑子秧歌”、铁岭地区自勺“地秧歌”,从内容上重点表现了满族重礼仪的风俗,从舞蹈韵律上具有刚健、沉稳、大幅度摆动腰身等特点;河北省承德地区的满族腰铃舞“满乡欢歌”和“四普宁”具有较强的宗教祭祀特点。

总之,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远在隋朝,满族祖先靺鞨就在中原表演歌舞。满族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舞蹈的特点,多由狩猎、捕鱼、战斗的场景演化而来,艺术地再现了满族人民的劳动生活、风俗习惯和精神风貌,具有极强的挖掘和保存价值。

[1]董蕊,浅谈满族舞蹈,戏剧之家,2011(2)

[2]王铁梅,浅析满族民间舞蹈,文艺生活:下旬刊,2011(9)

[3]尹子燕,浅论满族民间舞蹈,黄河之声,2012(15)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满族姿势舞蹈
看书的姿势
冰上舞蹈搭档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解锁咳嗽的正确姿势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和舞蹈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