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规范汉字形声字声符研究
2014-12-12刘雅麒
◎刘雅麒
通用规范汉字形声字声符研究
◎刘雅麒
笔者以国务院于2013年6月5日公布的最新汉字规范《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8105字为研究对象,探究了现行汉字中形声字的声符表音情况,并综合运用语音学、文字学等知识,对通用规范汉字形声字进行了量化分析,得出了现行汉字形声字声符表音度呈现下降趋势,但形声字仍然是现行汉字主体的结论。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母语汉字教学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为汉字规范化提供参考。
《通用规范汉字表》 形声字 声符 表音度下降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前人曾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形声字做过较为详尽的研究,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的7000字已经不能满足国家信息化发展和当代语言生活的需要,而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最新汉字规范标准《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8105字作为研究范围是可以反映现行汉字中形声字概貌的。基于上述原因,课题名称定为《通用规范汉字形声字声符研究》。笔者以《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8105字为研究对象,确定通用规范汉字中的形声结构和形声字,具体分析形声字的声符表音情况,旨在为通用规范汉字研究提供基本数据。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字源分析,确定通用规范汉字中的形声结构。2.根据声符、读音、表音等参数,分析声符读音与形声字读音的关系,探究通用规范汉字的形声字声符表音情况。
对形声字读音和声符读音的确定,是科研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笔者主要依据《说文解字》、《广韵声系》、《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语言文字规范手册》等工具书,确定形声字读音和形声字声符读音。
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形声是汉字体系中最能产的造字结构,形声字仍是现行汉字的主体。形声字研究可为现代汉字研究提供基本数据,有助于母语汉字教学和对外汉字教学,为汉字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现代汉字形声字的研究已经日益受到重视。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孔子学院在海外兴办,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是以“字”为核心单位的。古代人学习“语文”的方法就是“识字”,《仓颉篇》是小学识字课本,《尔雅》是字典,可见对汉字的重视是从古人就开始了的。
形声字虽是一种后起的汉字构形方法,却以其兼表音义的独特优势而发展成为汉字的主体。正所谓“《说文》列字九千,而形声居其八九。……形声不明,则文字之学不明。”掌握形声字对学习汉字来说至关重要。但形声字声符已经失去了原来表音的作用。如“等”(děng)的声符“寺”(sì)的读音与声符读音声韵调全不同,现在已经完全不表音了。汉语学习者有时会被形声字的声符“误导”,只读“一边字”,读错字音。如有人把“莘莘学子”的“莘”(shēn)读成“xīn”,把“《水浒传》”读成“水‘许’(xǔ)传”,把“吴敬梓”读成“吴敬‘辛’(xīn)”。这些都是对现行汉字形声字声符表音情况不明晰所导致的。进行通用规范汉字形声字声符研究,可以了解通用规范汉字形声字的声符表音程度,将会有助于母语汉字教学和对外汉字教学。
三、研究的成果
根据计算表音度的公式“表音度=表音结构数/形声结构数(含多音)×100%”,
得出:通用规范汉字形声字表音度为85.4%。
其中四类表音占形声结构的比例如下:
1.完全表音(形声字声符读音与形声字读音声韵调全同)有2345字,占形声结构的比例为35.6%。
2.基本表音(形声字声符读音与形声字读音声、韵至少有一个相同,然又非声韵调全同)有3275字,占形声结构的比例为49.8%。
3.基本不表音(形声字声符读音与形声字读音仅声调相同,声韵都不同)有389字,占形声结构的比例为为5.9%。
4.完全不表音(形声字声符读音与形声字读音声韵调全不同)有573字,占形声结构的比例为为8.7%。
前两类结构为表音结构,表音结构数为5620,占形声结构的比例为85.4%。后两类结构为非表音结构,非表音结构数为962,占形声结构的比例为14.6%。
由以上数据可知,现代形声字表音程度呈现减弱趋势,但形声仍是主要的造字方法,形声字仍是汉字的主要构成部分。
结语
综观整个数据分析、整理过程,笔者在较为准确的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语音学、文字学等专业知识对《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形声字进行了定量分析,从而对通用规范汉字中形声字的表音情况完成了一次系统而全面的测查,得出了现行汉字形声字声符表音度呈现下降趋势,但形声字仍然是现行汉字主体的结论。数据结果直观、详细,可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汉字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
[1]《通用规范汉字表》课题组:《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6月5日。
[2]李燕、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载《现代汉语用字信息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版。
[3]沈兼士主编:《广韵声系》,中华书局,1985年版。
[4]《语言文字规范手册》,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
[5]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