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卓越计划”的测绘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优化设计
2014-12-12李晓莉陶庭叶
李晓莉,陶庭叶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测量工程系,安徽合肥230009)
一、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要求确立了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正是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可以说,“卓越计划”将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改革项目,它的实施直接影响着我国今后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之下,笔者所在单位测绘工程专业于2012年被列入安徽省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
如何贯彻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创新测绘教育手段,踏踏实实地走出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是当前与今后一段时间内,测绘专业人才培养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也是测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突破点。
二、培养目标的确立
从测绘专业的角度解读“卓越计划”,就是要借鉴世界上先进国家与地区测绘教育的成功经验,通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以测绘工程实践为背景、以测绘工程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测绘工程意识、测绘工程素质、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性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测绘工程科技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是创新性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呢?可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①某高校2008年级测绘专业一名学生,在2012年6月毕业后,7月初进入合肥市测绘院测绘队,在短短的一个月后,就开始带队并独立负责测绘工程项目的实施;②该校2008年级测绘专业另一名学生,2012年7月初进入合肥市测绘院信息中心后,直接接手网站建立、相关软件开发、应用系统研制等工作,并作为测绘院信息中心骨干力量积极发挥作用。这些个例除了给出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范例外,还从学生的工程能力方面表明了测绘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巨大效果。
三、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构建
结合“卓越计划”实施测绘人才培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是组成该系统的主要元素之一。测绘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有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测量平差、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实验与实习、课程设计等。这些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测绘专业重要的基础平台,也是后期专业课程的支柱,对测绘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对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心打造、优化设计,进而使绝大部分测绘专业学生在完成高校教育的同时,还能独立胜任各种测绘工程任务,完成蜕变。
1.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的目标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1)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的目标
测绘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优化的最终目标是直接打通学生→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通道,使学生到工程师的角色转换更加迅速。如图1(a)所示,一般情况下,学生经过4年的高校学习后,需要经过1~2年调整适应的过渡期,然后才进入完全独立工作阶段。如果将学生→工程技术人员之间的通道打通(如图1(b)所示),缩短或取消了适应期,出校后其即可独当一面,既可为用人单位节省过渡期的各种费用,又能提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大大增加了人才使用的社会效益。
图1
(2)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图1可以看出,过渡期阻碍了高校向工程部门顺利输出人才,是人才输出通道中的瓶颈。最近几年媒体进行的调查信息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最不满意的方面主要反映在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较薄弱等方面,而用人单位最注重的则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实践经验。这也从深层次上说明,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方面与社会需求还存在着脱节的情况,是形成瓶颈的主要因素,而这也正是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国家在这样一个关键重要时期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就是要从根本上扭转人才输送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为培养创新性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工程科技人才提供契机。
2.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方案设计
在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提出过许多改革方案和建议,它们为测绘专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本文强调的是应从高处着眼,从思想上改变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性教学的观念,充分体现双方并重、双头并进、两个拳头都要硬的做法,才能针对现存问题给予改变并解决,为培养学生的测绘工程意识、测绘工程素质、测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为了强化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应从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进行优化设计、实施,以达到测绘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效果。
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性教学计划、实践性教材、实践性教学措施、实践性教学平台、实践性教学师资、实践性教学考核等。在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最优化中,可将班级人数作为给出的参数;将上述体系元素作为n维向量X=(x1,x2,x3,…,xn),形成一个n维设计空间;将培养效果增益f(X)作为目标函数f(X)=f(x1,x2,x3,…,xn);把增益最大值作为约束条件。通过对各变量的优化调整,使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效果达到最佳。
(1)实践性教学计划的优化设计
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是实践性教学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对实践性教学的性质、内容、课时安排、学期分布、学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计划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一年级期间双休日中,增加“测绘实践认识”。利用双休日带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入各种测绘工地,使学生尽快熟悉测绘环境、测绘过程,尽可能地建立感性认识。②在暑假期间(2~3周),增加“专业测绘实践”。通过生产实习、参与测绘项目等形式,使学生融入到测绘工程项目中。通过实际工作,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团队意识,增强对测绘工程项目的理解。
(2)实践性教学教材的优化
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教材是实践性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实践性教材对各种实践环节的方法、数字处理、测绘仪器都作出了详细叙述,还提供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书、实验实习报告等。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教材的优化反映在:①将测绘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项目打包编写统一教材;②教材中应介绍最新的测绘手段及方法;③教材中实验、实习报告的要点格式应尽量与论文、工作报告一致,使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教材既成为学生实践性课程学习的好帮手,又可为学生书写论文、工作报告奠定基础。
(3)实践性教学措施的优化
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措施的优化,除了要注意学生外业测绘操作能力的培养外,还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内业应用的操作技能与程序编写上。一个现代化的测绘工作者是内、外业全面发展的个体,可利用当代大学生自备电脑的优势,鼓励并要求学生学习新的测绘应用软件,编写、改造各种测绘应用程序,并能进行二次开发,做到全面发展。
(4)实践性教学平台的优化
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平台是承载实践性教学的基础,一个好的实践性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平台的优化,是要摒弃过去闭门造车的做法,将实践性教学平台从课堂延伸到教师的各种项目中,从学校延伸到工程部门,拓宽学生视野、提供发展空间、开发学生潜力,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达到协同培养、共同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科技人才的目的。
(5)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的优化
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的关键是师资,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双能型”素质的高水平专兼职实践性教学教师队伍是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的重要任务。为适应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需加强测绘工程教育,组建校企结合、职责分明、梯队合理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并倡导专职教师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项目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要求教师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名校进修经历和国外留学经历”3种经历,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另外,采取“分级”帮带的方法,即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也可用高年级带低年级),每个参与不同项目的研究生负责2~3名本科生的实践性教学指导,还可解决实践性教学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
(6)实践性教学考核的优化
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考核是对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阶段性评估,考核结果可反映出实践性教学的效果。在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考核优化中,除了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学分中所占的权重比例外,还可在考核中增加一些新的成分。如:参加全国、省级、行业及校级竞赛,包括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大赛、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操作大赛、省级及行业技能操作比赛、校级相关比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结题);考取相关证书(中、高级测量员证书、计算机2、3、4级证书);参与测绘工程项目的评语;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性活动评价等。这样强化了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地位,建立了开放、发散的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观念,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发挥能力的空间。
3.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评估
在优化过程中,可对每一优化环节赋予一定的权重,将各环节的增益进行加权平均,即可得出测绘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优化效果的参考数据。
四、结束语
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结合“卓越计划”进行测量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构建,就是要改变应试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特色的测量实践性教学体系,为测绘工程专业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笔者相信经过努力测绘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和建设一定会取得新的成果。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2010-07-29].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06].http:∥www.gov.cn/jrzg/2010-06/06/content_1621777.htm.
[3]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4]李诚忠,王序荪.教育控制论教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