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博弈后定义
2014-12-12李彤
李彤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融入日常生活的大背景下,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衣、食、住、行”服务依次成为创业及投资的“风口”。在这个全新的领域,没有成熟的模式,政府监管需要升级,各利益方要经过充分博弈,未来还不知道会有多少种新鲜的模式。这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
2013年下半年开始,风口转到了“行”,易到用车获携程6000万美元投资、打车应用大战、神州租车申请上市、宝驾及PP租车获得融资、Uber大举入华……针对风起云涌的各种创新,交通监管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
以北京为例:2013年末,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出台了《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意味着拼车模式从灰色地带走到了阳光下;2014年二季度,对打车应用做出规范;8月12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下发《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运营与非运营车辆做出了严格界定。
《通知》中称“一段时间以来,借助互联网和手机软件预约租车的消息频繁见诸媒体。经核查,其中一些经营者主动与汽车租赁企业洽谈租车事宜,或自行登记注册汽车租赁企业但不按规定备案,同时将各类私家车聚于名下。其目的不是依法从事汽车租赁经营,而是在没有取得合法营运资质的情况下,以提供便利租车服务为名,从事非法营运活动。”这段话的矛头直指易到用车,该公司宣称已占据90%的商务租车市场份额。
《通知》要求:“汽车租赁经营车辆应当是经行业管理部门备案在册的车辆,车辆行驶证件注明的车主名称应当是持证的汽车租赁经营者;将私家车辆或其他非租赁企业车辆用于汽车租赁经营属于违规行为。”也就是说运营车辆的产权应当是运营者,而不能是挂靠的私家车主。
今年5月易到用车对媒体透露:平台上的司机已达5.3万人,仅在北京就已超过万人,且仍在快速增长中。相关人员坚称,这些司机都来自正规的汽车租赁公司,是随着公司一起加盟易到用车的。但不管易到用车怎样辩解,这些车辆都是私家车,行驶证上写的不是汽车租赁公司而是私人车主。如果仅通过与出租汽车公司合作(例如首汽),为消费者提供车辆,不仅无利可图,而且存在价值很小。对易到用车来讲,切断私家车的来源,相当于割喉。
《通知》骤然出台,让智能用车看似一片光明的前景阴霾密布,头脑发热的淘金者此时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政策风险”。其实易到用车这种模式早在多年以前就被神州租车放弃,原因就是涉嫌非法运营。此后,神州租车斥资数十亿元,购置5万多辆汽车,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2012年在美国上市未成功,2014年5月转攻香港主板,至今没有结果。易到用车明知违法,却想测试有关部门执法的尺度。结果遵纪守法者活得艰辛,希图侥幸者顺风顺水。易到用车去年取得携程6000万美元的投资后,最近又传出将获得百度3亿美元投资的消息。然而在监管面前,易到用车的侥幸终究也没能持续多久。
移动互联网时代产生了大量新事物,相关政府部门既不能扼杀新生事物,也不能不尽到监管职责,尺度很难拿捏。交通部对智能用车、广电总局对电视机顶盒、央行对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挑战非常相似。
监管部门至少应该做好两件事:第一是明确法律的底线,不要让心存侥幸者(如乐视、易到用车)去试探。例如智能用车的底线是不得为非法运营提供便利;智能机顶盒的底线是不能把互联网内容直接导入电视机;互联网金融的底线是互联网公司恪守管道、平台角色。第二是广泛充分地听取各方意见,主动与各类利益相关者沟通。以易到用车为例,监管部门既没有早明确法律底线,也没有主动听取相关各方意见。据悉北京几家大型出租车公司已经联合“告了好几次状”,指责租车软件抢了出租车的饭碗,结果都不了了之。投机者烧投资人的钱冒险试探法律底线,监管者应当不给投机者这种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