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中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
2014-12-12张志和
张志和
【摘 要】职业教育信息化赋予教师专业发展以新内涵和新特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也应做出适切性调整。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进行梳理,将数字资源建设引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概括出校企合作、校本研修两种专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和应用方法,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化 教师专业发展 校企合作 校本研修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应用于教育的每一个领域,它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容和新方向。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培养了教师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促进新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形成。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的内涵涉及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方面。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应当说上述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但却是和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探讨的是第二种视角,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面向职业教育的,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劳动者,即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在自身原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的教师肩负重要的责任,他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信息能力的掌握者,在此前提下才能培养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所含“信息化的法规政策和法规标准”属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范围,所以在具体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不应包括信息政策和标准,仅包括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培养及资源建设四方面。而网络设施建设属于学校层面,鉴于此,笔者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职业学校教师以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发展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共性,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内涵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将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渗透,而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运用是实现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主要任务。鉴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笔者将数字资源建设引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校本研修两种专业发展模式。
(一)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立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具体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势,运用现代教育设备和设施,将信息技术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学仿真软件、动态课程、虚拟工厂、校企课程认证等手段,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实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环节的衔接,在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起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源头,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厂为主题,以资源建设为载体,最终谋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企合作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企业” “基于生产实际”和“在学校企业中进行”。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1.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协议,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一个具体的发展计划;企业组织有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所需人才进行严密的规划,并为所需人才量身制作出他们应当具有的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制作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仿真软件、教学网站、生产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形成教学软件(包),其中内容包括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企业在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操作流程、企业在生产科技中的成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并及时向校企双方反馈,选拔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作为培养和培训对象,增强实效性。
2.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
教师在企业提供的教学软件(包)等数字化资源的指导下,在校内通过网络掌握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以及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并可通过远程视频、录像来接收企业内部的新信息、新动态。教师通过对企业发送的教学软件(包)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流程、技术更新、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外,教师有疑问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企业联系,请教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3.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
教师通过一定时间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掌握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技术技能、生产一线的诸多实际问题之后,再结合自身理论知识,通过动态课程、虚拟工厂、在线辅导等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快速适应企业生产的员工。教师通过对教学软件(包)的学习,也能够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企业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尤其要充分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把握其实质;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并发现企业在某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和及时反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技术改革中,进而达到校企双方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4.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企业方在线、电子邮件或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传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场景,与企业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和探讨,在充分渗入相关企业文化、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及相关技术培训提升后,企业适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作品做出评价和认证,并及时将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相应教学手段反馈给师生,做到“教学做合一”。另外,通过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将一批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才融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辅导,进一步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跟踪、了解企业发展信息、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掌握本专业最新技术,熟悉企业操作规范,摸清市场对人才规格培养要求等诸多内容,促进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许多独特的教学方案,开发出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种合作必将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开展信息资源和远程培训服务。因此,对校企双方而言,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二)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网络共享交互的特点,通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教学案例研究为核心,利用网络远程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网上讨论、现场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反思、探索、研讨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以任课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案例为主题,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本研修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课堂教学”和“在学校中进行”。它主要有四个阶段:教学案例选题阶段、项目独立实施阶段、项目集体研讨阶段和总结成果阶段(如图3所示)。
1.教学案例选题阶段
校本研修首先就是选题的问题,我们最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们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的决定。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教研(备课)组长组织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网络征集、调查、讨论提出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形式和任务,在研修活动前要对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充分而精心的准备。此阶段活动设计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集中讨论、确定主题方向→分期搜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提出个性化主题→集中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并制订方案。
2.项目独立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教研组全体成员首先以独立探索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网络资源、开展网络讨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等,开展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自主化的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此阶段流程一般为: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我反思。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要利用网页、博客、BBS、网络空间等手段轮流汇报自己研究实践的情况,汇聚众长形成教研(备课)组主题研究实践方案。
3.项目集体研讨阶段
教师以集体研讨的方式,就教研组形成的教学方案,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各自的观点,教研(备课)组长及时提炼和总结,达成共识。此阶段主要以组员独立实践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分三步走:首先,组员围绕主题独立或合作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后,展开对比性课堂教学实践,并撰写出各自的课后反思;其次,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并确定一份能够体现教研组集体意图的共性研讨教案,并开发设计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其中一位组员公开执教(根据需要也可以让一人多次或多人次执教),所有组员集中进行现场观摩并进行课堂录像;最后,组员就集体教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实际效果进行客观的、综合性的分析与整理,准备现场研讨交流,通过交流来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4.总结成果阶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四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研修的四位一体的关系。因此本阶段要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四种力量。教研组全体成员通过回顾参与主题研究的过程,就自己亲历主题研究的收获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积极修改教学案例及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组长在汇总组员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完成本教研组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主题研究报告、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网络资源库。此阶段的活动程序为回顾过程→撰写论文→交流评比→总结成果。
在校本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打破了“空间”“环境”“对象”的限制,促使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企业实践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对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而专业发展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落实,能否切实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其内在运行环境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仅就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谈一点思考。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从而对职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因此,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职校教师要有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的能力,要求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层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它不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将教育服务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5]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04-109.
[6]包砚侠.谈中职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2013(2):38.
[7]徐圣龙.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4-75.
[8]李霞.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3):70-72.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在校本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打破了“空间”“环境”“对象”的限制,促使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企业实践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对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而专业发展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落实,能否切实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其内在运行环境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仅就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谈一点思考。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从而对职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因此,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职校教师要有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的能力,要求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层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它不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将教育服务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5]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04-109.
[6]包砚侠.谈中职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2013(2):38.
[7]徐圣龙.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4-75.
[8]李霞.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3):70-72.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
在校本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打破了“空间”“环境”“对象”的限制,促使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企业实践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对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而专业发展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落实,能否切实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其内在运行环境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仅就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谈一点思考。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从而对职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因此,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职校教师要有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的能力,要求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层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它不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将教育服务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5]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04-109.
[6]包砚侠.谈中职教师专业发展[J].职业技术,2013(2):38.
[7]徐圣龙.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74-75.
[8]李霞.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2(3):70-72.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水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