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未必不入流
2014-12-12仇高兴
仇高兴
大到一个国家、社会,小到一个单位,都有大家普遍认同并且自觉践行的主流文化,也有形态各异的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文化中也同样存在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的现象。学校是由一个个来自不同家庭,有着不同人生经历、不同教育背景的人组成的集体,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一所学校要想成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组织,必须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并且在行为方式、目标追求上形成某种程度的认同和默契。这种认同和默契就是学校的主流文化。学校主流文化的形成过程大致有两种路径:一是自然积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教育语汇里并没有“学校文化”这个概念,但很多学校的文化其实一直都在延续着。一些历史悠久的老校总是让人感觉气度不凡,这就是文化积淀使然,只不过大家没有意识到罢了。二是有意为之。学校决策者通过组织全体师生广泛讨论,并结合自身的价值追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共识,明确学校办学理念、愿景和办学方向,有意识地引领学校文化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即使是一些历史较长、文化积淀深厚的学校,也开始注重在挖掘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自觉规划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非主流文化对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的影响才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我们要充分发挥非主流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学校的各种力量凝聚到教书育人中来,形成教育的合力。
宽容“非主流”,丰富学校管理智慧。无论是学校中“意见领袖”还是我行我素的“自由派”,他们都可以成为学校决策的参与者,甚至是难得的质疑者。兼听则明,对于决策者,多听听不同意见,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出台前,请他们提提建议,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校长要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要能听得进刺耳的声音,容得下“另类”一点的教师,只要他们不违反师德,不触犯大的原则,不妨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建设主流文化的策略应该是在守住底线的基础上,靠学校主流文化自身的魅力吸引人向往、靠拢,最终实现改造人、发展人、成全人的目标。反之,若以激进的方式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往往付出的代价比较高昂。
呵护“非主流”,构建学校教育的多样生态。走在大街上,看到行人穿着各种颜色和款式的服装,你会由衷地感叹世界的多姿多彩。与计划经济时代大街上清一色的蓝和绿相比,时代的进步一目了然。学校文化建设也是一样,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都应该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符合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并在追求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保持师生的个性和灵性。而给一些与学校主流价值观无根本冲突的非主流文化群体以应有的空间,正是这些要求的具体体现。有些学校为了打造特色文化,让全校学生都参加一种活动,培养一样的兴趣特长;还有些教师队伍已经比较成熟的学校为了推行一种教学模式,让所有的教师都按一种模式教学,不允许其他教学模式的存在……凡此种种,过于追求整齐划一,有违教育规律,必然会伤害师生的个性。对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学校应该加以呵护,提供发展土壤,保护学校教育生态的多样性。
引导“非主流”,打造校园生活的闪光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有些事情,学校花大力气去做,未必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还有些事情,一部分老师“背”着大家悄悄地做,没准有一天,他们就会给大家一个大大的惊喜!很多时候,校长要用专业的眼光,去发现教师中小众群体的独特价值。举个例子,女性爱美是天性,大多数教师能从职业规范的角度来选择着装,也有一些女教师穿着打扮更喜欢追逐时尚,个性色彩鲜明,也就是所谓的“潮人一族”。从主流审美观来看,她们的确少了些教师的味道。有一年笔者所在的学校举办艺术节活动,我给几个“潮人”交代了一项任务:策划一个与众不同、让人意想不到的节目。半个月后,一个儿童时装秀节目闪亮登场。她们把人们意想不到的材料用到服装造型中,节目中一件件奇装异服夺人眼球,一时间火爆全场。由此可见,非主流不一定不入流,只要能以专业的眼光加以审视,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同样能够开出夺目的教育花朵。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