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国资改革要把准方向盘

2014-12-12王运宝

决策 2014年8期
关键词:国资所有制国有资产

■王运宝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在经历35年四轮改革后,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再次出发。但与以往不同的是,此轮改革以“管资本”为主,突出强调是以国资改革带动国企改革为着力点。

投石激浪。地方国资改革是一个“复合型利益关系场”,涉及企业、政府、产业、股市、金融、就业等各方利益。现阶段,利益的固化和思想上的藩篱,往往成为不改革的借口。只有谋定而后动,才能真正实现“对症下药”。

在这种情况下,把握正确方向,增加改革正能量,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地方国资改革必须找准突破点、掌握关键点、踏稳落脚点。

地方国资改革首先要找准突破点,在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上下功夫,让国有资本“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这就决定了新一轮改革的主导方向,应是寻找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有效管理形式。只有资本化的国有资产,才能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而流动性的实现,需要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把静态的企业资产变成动态的市场资本,从而推动国有企业

整体上市。从公布的地方改革方案来看,组建投资运营平台、企业整体上市和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已成为各地共识性的举措。

地方国资改革还要掌握关键点。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但混合所有制不存在黄金分割率,推进改革不能纠结在51%还是49%的数字上。

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是资本投向的调整,而非国有企业的进与退,不能再争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应是通过改革实现国民共进。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的牵动作用。从地方改革的实践经验来看,不能再给混合所有制“戴帽子”,要以股权说话,不以身份性质论高下,否则被寄予厚望的混合所有制,也变得不是市场本来的味道。

地方国资改革不仅仅是企业改革,实质上也是政府改革。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到现在的管资本,是一场深度的体制机制创新,更是对地方政府经济治理能力的巨大挑战。

地方国资改革的落脚点是实干,要鼓励探索、勇于创新。国资改革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2013年12月,上海打响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第一枪”,已经明确把“容错机制”写入改革方案。随后发布的各省市方案中,都强调“容错机制”的重要性。今年7月,央企的四项改革试点正式对外发布,标志着吹响了国资改革进入顶层设计与试点先行同步推进的“集结号”。央企主动探索破解改革难题,对地方国资改革也是一种促进和推动。

目前,地方国资改革开始形成上下共进的新态势,改革一旦启动,就不能“因噎废食”,主要是破除两种倾向,一是怕担风险,二是不作为。而敢不敢真干的前提,是公开透明的国有资产评估。

因此,现在迫切需要完善国有资产评估法规,规范评估程序和制度,保证国有资产流动信息公开透明。在不超越法律红线,不触碰国有资产流失底线的前提下,多为改革探索开绿灯,少踩刹车。

国务院国资委首任主任李荣融曾说,国有企业是经济组织,不是政治组织。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方向性转换,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再度重申,到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企业家队伍,都说明此轮国资改革是要建立起一个市场说了算、资本说了算的新机制,让国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组织。

但地方国资改革不仅仅是企业改革,实质上也是政府改革。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到现在的管资本,是一场深度的体制机制创新,也是对地方政府经济治理能力的巨大挑战。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真正的地方国资改革刚刚启航,这时尤其要相信市场的力量,让有效的市场与有为的政府“两手硬”,共同把准方向盘。

猜你喜欢

国资所有制国有资产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特定问题调查:向国资“亮剑”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沈阳国资国企改革对策建议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上海国资:重组与整合
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建议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所有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