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改革开放和实事求是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2014-12-12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理论

(作者系原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改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经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真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处在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十年“文革”、二十年“左倾”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全面建设停滞不前,破坏严重。政治混乱无序,经济即将崩溃,大批宝贵人才被摧残,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广大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社会的生机和活力被扼杀,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国际竞争力。而当时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却是由对抗转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为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变为在相互渗透和吸收中抗争,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在此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以敏锐的国际洞察力和超人的政治智慧,反复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些振聋发聩的重要论述,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后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领导下,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中心点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全面的改革,由此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由此可见,30年前,我们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不是偶然的,是在经历了几十年艰难曲折的道路、汲取了几十年“左”的错误的惨痛教训之后作出的。

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心愿,是时代的需要。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决定至今已整整30年了。3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高举改革开放大旗,解放思想,破旧立新,与时俱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创造了骄人的业绩,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认真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继续解放思想,继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责任,也是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的重要保证。

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循序渐进的历史进程,需要一代又一代党的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的领导核心,党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世情、国情、党情都在发生变化,党的建设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经过十几年的艰辛探索,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继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也为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创下了宝贵财富。

同时,着眼于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新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把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如果说邓小平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创新是重点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话,是否可以说,江泽民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创新是重点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举旗帜,与时俱进,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指导着我国的改革开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又一里程碑。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改革开放走过了35年,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了35年。这期间,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成就有目共睹,也创造了不少宝贵经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解决改革开放初期不敢碰、难度大、影响广的深层次问题,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在反对其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的儿子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意。”唐代颜师古对其中的“实事求是”所作注释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本义是指真诚地依据事实真相探求古书的真义,即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并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伟大任务。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结合起来,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而从它那里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毛泽东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运用于中国的实际,并赋予本民族的特色,这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1980年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讲到党的思想路线时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准确而全面的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12月3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更为完整、准确的表述:“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正是依据实事求是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的挫折,就是背离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针对长期教条主义和当时两个凡是造成的危害,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而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可以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成果,都离不开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坚持,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的出现,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和阶段来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做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接段的科学论断。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动力来看,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绝不可能冲破传统体制和陈旧关念的束缚,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会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要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体制的改革,完成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使命;也不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目标。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战略步骤来看,关于和平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一国两制”构想,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结出的丰硕果实。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才逐渐形成和构筑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整套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个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曾意味深长地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们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已经为全党所一致公认。但是,现实表明,要真正自觉地把它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并坚持下去,并不容易。这既是认识问题、作风问题、水平问题,也勇气问题。所谓认识问题,就是懂不懂实事求是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在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中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所谓作风问题,就是肯不肯抛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浮躁心态,塌下心来、扑下身子,深入到群众和实际工作中去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探求事物的本质。所谓水平问题,就是会不会在理论指导下将从实践中得来的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概括、加工,并上升为理论。所谓勇气问题,就是敢不敢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事情的本来面目说话办事。勇气问题,既是一个解放思想问题,也是一个品质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我们正在全党开展党的其中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也是坚持和发展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才会承认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一客观事实,才能从思想上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出代表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放在自己国家,依靠中国人民的力量,将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搞好本国的革命和建设。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政治、积极、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确定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步入攻坚阶段,伴随着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有些困难如果久攻不下,会影响干部群众的信心。敢不敢实事求地对待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求得新的突破,能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取得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关系到改革开放能不能进一步深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前景。因此,要把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教育,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强调,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实事求是不动摇。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理论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毛泽东“实事求是”辩证法的内在透视
“实事求是”定乾坤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