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对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影响探析

2014-12-11鄂丽美王永明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年

鄂丽美+王永明

摘    要:大众传媒不仅是青年群体的道德教育载体,同时也为开展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精神环境,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大众传媒对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积极影响有:打破了单向传播的教育方式,丰富了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提高了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时效性,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消极影响包括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被弱化,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低俗化,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

关键词:大众传媒;青年;社会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89-02

传媒是传播媒介的简称,“传播媒介是传播赖以实现的中介,是传播活动中具有自身内在特性与规律的客观存在,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直接而有力的影响。”[1]大众传媒不仅是青年群体的道德教育载体,同时也为开展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供了良好精神环境,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效果。因此,深入挖掘大众传媒的教育优势,使其更好地为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服务,就成为教育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大众传媒对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打破单向传播的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信息传递较为闭塞的过去,青年群体接受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通常渠道单一,往往是来自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家庭的启蒙说教,通常以生硬的思想灌输为主,未能够考虑到青年群体成长过程中对于精神世界的内在诉求。然而,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和发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借助大众传媒表达自己的意愿,发表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每一个人都有了成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可能,特别是对于青年群体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来说,这种双向教育的模式更好地促进了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教育者可以借助大众传媒将其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一些社会热点事件进行传播,引起青年群体的关注和认同;同时,青年群体也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借助于大众传媒进行表达,对教育者的教育进行回馈,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加强了彼此的沟通和了解。如此一来,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就打破了传统单向传播的教育方式,实现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平等交流与互动。

(二)丰富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青年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通常教育材料十分陈旧,缺乏时代感和新鲜感,无法及时快速地吸纳社会中新鲜的知识养料和最新的社会理念。这就使得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青年群体第一反应就会是枯燥、乏味、说教、批评以及大道理等等,很容易产生抵触心理。而大众传媒则能够借助电视、报纸、杂志、广告、网络等平台为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提供更多丰富而直观的教育素材,如对于事件亲历者的人物访谈,对于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事件的实况转播等等,而这些看得见、触得到的真实案例更具有道德教育的说服力,更能够引起青年群体的道德共鸣。总之,大众传媒能够使青年群体从个人的观念局限中摆脱出来,用社会中的真、善与美来净化青年的心灵,用对于社会不良道德问题的抨击和曝光来提升青年群体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他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

(三)提高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时效性

信息传递快速高效是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大众传媒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将所要传递的信息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并且对于信息的更新也具有及时性和快速性。特别是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更是突破了电视、报纸以及广播在信息播报时间上的局限,弥补了传统媒体的滞后性问题,为青年群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盛宴。青年群体可以通过电脑、手机以及其他通信和网络设备点击文化产品,实现消息的迅速获取,因此,大众传媒可以随时随地对青年群体进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不仅可以避免由于信息不畅和滞后所造成的误会和虚假信息的泛滥,还能够更好地还原社会原貌,将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受众。另外,教育者也可以借助大众传媒,及时地与青年群体进行互动、沟通,了解他们思想意识的走向,及时地纠正他们思想意识上的偏颇,引导他们承担社会责任。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时效性。

(四)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说到底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青年群体的全面发展。大众传媒的出现为青年群体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升以及自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并促使青年群体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使他们更多地融入到了社会活动之中,成为对自己开展教育的支配者。以往学校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通常以教师的单方面讲述为主,教师无疑是教育过程中独一无二的主体,然而,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成熟的今天,还原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哪怕是在小学教学中,均开始以学生为中心,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也不再是培养“听话的学生”,而是对于人的本性和潜能的开发,对于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更是如此。借助于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突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得当代青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拥有了选择的权利,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性与灵活性,这是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伟大创新。

二、大众传媒对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被弱化

事实上,人们应用大众传媒的目的是要进行信息的传递,进行人与人之间思想上的交流,然而由于大众传媒能够更好地传递大量的教育信息,使得一些教育者放弃了主观思考,完全依赖于传媒工具来获取教育信息,不能够从自身的职业角度和青年群体的学习与生活中抓住生活化的教育素材。特别是对于一些年轻的缺乏实际教育经验的教育者来说,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就无法进行教育素材的搜集和整理,一度造成了传统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中宝贵经验的丧失。一些教育者认为来自于网络的教育素材是最为科学和权威的,更能够有效地达到教育的效果,在主观上夸大了网络信息的作用,没有意识到大众传媒仅仅是一种媒介和工具,并不能完全代替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而过度膜拜网络教育信息,也使得科技型工具代替了人的大脑,忽略了对于青年群体生活中细枝末节的抓取,这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是十分不利的。endprint

(二)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出现低俗化

大众传媒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传递信息,能够较好地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然而也能够通过多种手段来制造所谓的“文化精品”来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因此多数青年人已经习惯了感官上的信息刺激,在思维上也更偏向于视觉化和娱乐化的感性文化内容,一些青年学生参与媒体互动也仅仅为的是“好玩”、“好看”、“好听”,却很少思考自己成长所需要的真正的精神养料是什么。许多青年学生只看重一时的享受,不愿意去理性地思考,而忽略了自身长远的发展,更难以对除自己以外的他人和社会产生高度的责任感,甚至有的学生将“游戏人间”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还有一部分青年沉浸在低俗和不雅的感官文化中不能自拔,对于某某明星私生活的好奇远远大于对于社会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的热情,特别是在铺天盖地的娱乐新闻占据各大报纸和网络头条的情况下,这种强制性的阅读也剥夺了青年群体接受其他道德教育的机会。致使青年群体的思想中出现了严重的低俗化倾向,失去了对于崇高道德情操的向往,也放松了对于自己的自我要求。过度地追求所谓的时尚,而忘却了自己本身所应该要承担的责任。

(三)教育环境日益复杂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的触角已经伸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大众传媒平台中,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新鲜的国际化信息,然而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整体文化发展趋向的转移,更造成了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尤其是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推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为了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一些媒体人已经忘却了自身的职业原则,背弃了整体的行业道德,一味地制造粗制滥造的文化产品,更有一些媒体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开始制作一些低俗类娱乐节目,屡屡碰触道德的底线,甚至一些谈话类节目竟然捏造事实,以纪实的形式炮制一场啼笑皆非的伦理大戏,使得青年群体无法区分事情的真假对错,这些都使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化。

总之,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对于青年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作为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者,必须要充分把握大众传媒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掌握利用的要领,将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在青年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中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梁庆婷.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青年
大众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人素养要求及提升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