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课堂中过渡语的运用策略
2014-12-11郭贞贞
郭贞贞
语文教育家阎立钦说得好:“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语文学科教育如果缺乏艺术式的教育,将是贫乏、枯燥的教育。”在当前社会大声疾呼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研究如何让课堂富有艺术感,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将是一个新的课题。一堂课中合理地、巧妙地运用课堂过渡语,对开启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会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由点及面,让学生由浅入深,从整体到局部。
在课堂教学中,过渡语的运用,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接导入式
直接导入式过渡语直接导入下面所要讲授的内容,用语简短,干净利落,内容鲜明,入题迅速,给人以清醒的提示。这类过渡语常运用于段落清晰的课文教学过程中。
如在学习《爬天都峰》一课时,在分析讲解了第一段文字以后可这样过渡到第三段:“课文的第一段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我和父亲要一起去爬天都峰,天都峰到底怎样?我们继续学习第二段的内容,看课文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这样的过渡十分简练,学生听得也很清楚,即节省的课堂的时间,又起到了统一的效果。
二、总结归纳式
所谓总结归纳式,就是将众多的内容及问题进行必要的精简、归纳、总结、梳理,以导出重点内容和问题,进而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更为明确。这样的过渡语常常会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它承上启下,带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如在《丰碑》一课教学中,“老战士在这么冷的冬天为什么穿这么薄的衣服?他的御寒衣到哪里去了呢?这位老战士到底是谁?军需处长怎么会不发给他棉衣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串连起课文的本质信息,直奔文章主旨。
三、顺水推舟式
顺水推舟式过渡语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的天衣无缝。
我在教学《庐山云雾》一课时,是这样引导过渡的:“庐山除了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山峦,更吸引人的是它那神奇美丽的云雾。今天请大家随着作者的脚步去细细领略一番。在乘车登山的路上,首次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学生通过阅读,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把第一个波峰(山间云变成浓雾的奇景)。尽情地欣赏一番之后,我又往前推进说:“浓雾瞬息万变,美景引人入胜,而牯岭的庐山雾更是神秘莫测,趣味无穷。它的神秘在哪里呢?”学生简要介绍第二个波峰之后,我又立即过渡:“此景只堪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牯岭可真算得上是人间仙境。现在,我们站在‘大天池处,来观看庐山云雾中最壮观的一景——云海……”,“一路行来,我们在沿途见到了哪些奇景?”,最后:“面对这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怪不得北宋伟大诗人苏东坡要大叹‘不识庐山真面目,更难怪清代的一代学者要自称‘云痴,恨不得‘餐云、‘眠云。”这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上去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
四、创设悬念式
悬念的设置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事先酿成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期待心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他们去深入学习来解开这个富有诱惑力的疑团。因此从本质上说,这是对以后学习活动总的照应。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读课文之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可真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又如学习《最大的“书”》一文时,当出示课题以后,教师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为什么课题中有双引号?最大的书是什么书?为什么不说“最厚的书”?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学习这篇课文有了少有的激情。这样的过渡,对学生学会质疑有很大的帮助,又让教师的课堂变得尤为轻松。
五、相互粘连式
相互粘连式是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粘连,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
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语:“是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伤员,如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志愿军战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节。教师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文章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作一堂优质量的课,也要凭借教师启承转合的功夫,才能使教学的全过程机理严谨,统体皆活。但在处理课堂过渡语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使用上一定要注意得体自如,瞻前顾后,在“导”与“接”上显能耐。只有在课前下足功夫的教师才能成为完整的教师,才能呈现出完整的课堂。过渡语虽然只是“三言两语”,但话不在多,而在于精。只有“精”的过渡,才会有“精”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