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阿炳《二泉映月》永恒的艺术魅力
2014-12-11王红蕾
◎王红蕾
一、阿炳的沧桑生涯
阿炳原名化彦均,乳名为阿炳,1893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东亭,杰出的民间音乐家。阿炳的父亲是无锡一道士,母亲是秦姓寡妇吴氏。吴氏以帮佣为生, 生下阿炳之后,因被习俗胁迫又回了秦家,在阿炳4岁的时候抑郁而死。阿炳的父亲擅长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民族间乐器。阿炳自幼对父亲的演奏很感兴趣,跟随父亲学了击鼓、吹笛、拉二胡、弹琵琶等乐器演奏。16岁时,已成为当地一名出色的乐师。21岁时得了眼病,多年的疾患缠身又无钱医治,35岁的阿炳就双目失明了。从此流落在街头,靠拉二胡讨饭度日,饱受人世间的艰辛和苦难。时值社会动乱,军阀混战,日寇入侵中国,国民政府腐朽,广大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他曾编演过许多乐曲,《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还有《听松》《汉奸的下场》《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1947年,阿炳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不得被迫停止了卖艺生活。解放后的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两位专家采访了病中的阿炳,那时他的琴艺已荒疏两年,两音乐专家在匆忙中录下了阿炳所弹奏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六首乐曲。阿炳还答应半年后可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于他长期遭受旧社会的折磨,竟于当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终年57岁。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
二、《二泉映月》的诞生
《二泉映月》乃阿炳绝世佳作, 阿炳失明沦为流浪艺人后,阿炳的心境已变得很平和,他从来不跟人主动讨钱,大家给多给少他从不介意,他亲民众、恶权贵,从不为钱财为权贵拉琴,无锡的民众习惯了听阿炳的琴声,更喜欢他用乐器模仿鸟叫和各种声音,若是两天没见他街上拉琴,人们就会问:阿炳怎么没有来呢?阿炳在日复一日的演奏中,多了一首优美动听而又搅得人心里隐隐作痛的曲子,谁也不知道这曲子叫什么,依稀能听出他对生命的感悟,对逝去岁月的反思,以及对艰辛坎坷的生活的叹息。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曹安和教授在民间音乐的“抢救”性采风中,专程赶到无锡收集民乐,本来这次她们带来的任务是录制无锡道教音乐。录完这些音乐后,友人黎松寿坚持请他们去录阿炳的乐曲,等拉完一曲,杨荫浏教授轻声问这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有名字,杨教授说曲子没有名字不行,要想一个。阿炳接着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认为“印月”与广东音乐《三潭印月》有抄袭之嫌,不够好,无锡有映山湖,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就这样《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诞生了。
三、二胡曲《二泉印月》赏析
《二泉映月》曲名与乐曲内容好像并无关联, 事实上, 在二泉的水池里是看不到月亮的, 但从阿炳一生的坎坷苦难的经历,演奏技艺等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乐曲的深刻内涵。
该曲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乐曲开始一句引子是音阶下行的旋律, 犹如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声,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心酸悲苦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主题乐曲前半部分旋律比较平稳、深沉,就像在回忆往事, 沉思的旋律中流露出内心的伤感,仿佛是作者用难以平静的心情在叙说自己的一生, 使人眼前会浮现出一个拄着竹棍的盲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徘徊流浪,无限伤感,无限凄凉。乐曲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 进行了五次变奏和发展, 每一次的变奏, 其主题结构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使音乐形象得到层层深化,使人感到阿炳怀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诉说着他种种苦难和遭遇。乐曲后半部到达了全曲的高潮, 我们仿佛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疾声呼喊, 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 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泉映月》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旋律动听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它是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和磨难艺人的绝唱之作,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
四、阿炳《二泉映月》永恒的魅力
阿炳创作的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以其委婉流畅的旋律,深邃无限的情感,在社会各阶层男女老少中几乎是无人不晓,无数次打动了国内外观众。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后来,这首充满江南泥土气息的优秀作品,先后别改编成民乐合奏、民乐重奏、小提琴独奏、西洋旋乐合奏等演奏形式,无不绚丽多彩,各得其趣。此曲后又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纵观中国音乐史,几乎没有一位民间音乐家像阿炳这样为国内外音乐爱好者所熟知,也几乎没有一位民间音乐家的作品像《二泉映月》这样有如此持久的艺术魅力,《二泉映月》不愧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1]赵寒阳,二胡演艺知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阿炳曲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3]项阳,中国弓弦乐器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
[4]修金堂,子建,音乐名作鉴赏。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