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看明代江南服饰
2014-12-11吴晨康
◎吴晨康
从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看明代江南服饰
◎吴晨康
明代服饰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恰恰反映了这段时期苏州的市井生活,而画中众多人物的服饰装束,是我们研究明代服饰的重要参考史料。
仇英 《清明上河图》 明代 服饰 制度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吴门四家之一。仇英早年清苦,尝为漆工、画磁匠,并为人彩绘栋宇,后为文征明所称誉而知名于世。仇英作品题材广泛,尤善摹古,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其临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仇卷长9.87米,高0.3米, 画中店堂林立,铺席遍布,将明代苏州的繁华景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和宋本一样,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市井人物依然是画面的主角,图中涉及人物形象两千多个,男女老幼、士农工商,形形色色,服饰各异,足见作者在场景和人物设计上的匠心独运。
一、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
明朝建国伊始,出于维护其专制统治的目的,开始重建服饰制度,并将这些规定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写入《大明律》和《大诰》,据统计,历任明朝统治者,先后颁布的服饰律令多达上百条,而这些律令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明晰有序。然而随着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朝廷权威和传统纲常受到冲击,“厌常喜新,去朴从艳”成为一种时尚,僭越现象日益严重,而仇英将这些变化也描绘在他的《清明上河图》中。
二、仇英版《清明上河图》对士人服制的表现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上绘有大量的士人形象,而他们的服饰也极具明朝特色。明代政府规定:“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而士人最典型的服饰可能就是方巾、长袍。所谓的方巾,《三才图会》有云:“方巾,此即古所谓‘角巾’,制同云巾,特少云文,相传国初(明)服此,取四方平定之意。”由于这种巾帽可随意搭配其他服装,所以深受士绅阶层钟爱。一般说来这种方巾以黑纱制成,折叠时呈倒梯形,展开时四角皆方,到了仇英生活的那个时代,方巾大小已由早期大小适中变得非常高大,成了名副其实的“峨冠”。
画中士人除了方巾,还喜戴一种“皂条软巾”的儒巾。与方巾为士子闲居所佩不同,儒巾多为举人及未第学子所戴,这种帽巾由先秦时期的章甫演变而成,后成儒者之冠,故古代常以“章甫”代指儒生。
至于士人身上所服长袍,通过对《清图》中士人服饰的考察并结合史料记载,画中士绅便服面料以绸缎为主,上绘纹样,其制为大襟、右衽、宽袖,下长过膝,如将这些长袍细化分类的话,又可分为直裰、缝掖等。
直裰始现于宋代,宋朝《云麓漫钞》谓:“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时以素布制成,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有黑边。而到了明代则变成士庶男子日常穿之便服,其形制材质亦有所变化,通常用纱、罗、绫、缎及苎麻织物制成,大襟交领,上下直通,下长过膝。当时官吏、士人还喜以缝掖为其燕居之服,其主要特点是袖子宽大而腋部收束,因其多为儒者所服,所以后来多为儒者的代称。
图中士大夫的另一大特征就是脚上的靴子,靴子种类繁多,以官靴为例,其靴面黑色,下用多层皮革、布帛、硬纸或木料制成厚底,外涂白粉或白漆,因此有“粉底皂靴”之称。
三、简朴的庶民服饰
普通下层百姓是市井生活的主体,《清图》中对此有着非常生动的描绘,这些人或荷担、或劳作,神态各异。由于朝廷法度和日常劳作的需要,他们的服饰看起来就相对简朴得多。
如首服,与士人高耸的冠巾不同,下层百姓的头饰就简单许多,图中男子除少数光着头的市井游民和垂髫童子外,大多带着一种称为“网巾”的头巾,“网巾”多以丝网编成,以帛作边,内引以小绳,穿过两侧耳边的小环,并在脑后及发髻处扎结固定,明朝成年男子以此防止头发散乱。朱元璋取“法束中原,四方平定”之意,在全国推广,当时男子会在冠礼上进行加裹网巾的程序,“人无贵贱皆裹之”,但百姓为劳作方便,多直接戴于头上。
至于服装,从《清图》中那些沿街叫卖的小贩、酒家的跑堂伙计、船尾掌舵的水手等这些下层百姓来看,当时劳动者多着上衣下裤组成的“裋褐”,“裋”通“竖”,竖裁之意,同时亦有童仆之意,“褐”指麻料、兽毛编织物,因此短褐亦可引申为贫苦人、仆役的劳作装、便服。从图上来看,这种衣裤一般以粗布制成,长度在臀部和膝盖上下,远行也有人会在裤腿处裹有行縢(即裹腿)。由于朝廷禁止百姓穿靴,因此百姓鞋履一般由布或草、麻制成,裋褐也成为地位卑下的人的代称。
四、明朝女子的服饰
“仇英本”中描绘了划桨的仕女、“武陵臺榭”和“青楼”里的歌伎、环翠门前荡秋千的仕女,这些女子容貌端庄,体态匀称,削肩狭背,柳眉樱髻,形成一个个充满情趣的独立场景。而女子在公共场合出现机会的增多也是“仇本”与“张本”最大的不同,而她们的服饰也极具明朝特色。
以环翠门前荡秋千的仕女群像为例,场景中虽仅五六人,却代表了当时女子的典型装束,那个坐在踏板上正在荡秋千的女子,上着襦衣下穿齐腰长裙,图中女子所穿襦衣交领右衽、窄袖,中系腰带和宫绦,下穿多幅长裙,裙腰与腰部齐平,裙长至脚踝骨之下,这种装束充分继承和发扬唐宋时期的服饰特色。
而站在女子周围几位身着褙子的妇女恰恰展示了明朝女子另一种典型装束。褙子是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相传始于唐,宋元时开始流行于妇女当中,上自后妃,下及婢妾均可穿着。其形制为直领对襟,领、袖、襟、裾缘以阔边;衣长过膝,着时罩在襦袄之外。
综上所说,仇英本《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一副明代中期江南的市井生活,也是我们研究明代服饰的重要参考资料,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真实生活,面对画中这些精美的服饰时,一种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1]刘玉菊; 仇英《清明上河图》绘画语言分析 [D];山东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12
[2]李美霞; 明代服饰流变探究[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10期
[3]解立新; 泰州出土明代服饰样式漫谈 [J]; 东方收藏;2012年01期
[4]金耀丽; 谈《清明上河图》中人物的服饰 [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泰州博物馆)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