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与一枝,无媚有清苦”——浅析金农梅花独特性及其成因
2014-12-11张心怡
◎张心怡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昔耶居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如来最小弟,百二砚田富翁,枯梅庵主等。他与当时的丁敬、吴西林并称“浙西三高士”,同时也是“扬州八怪”之首。
康熙二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金农生于浙江钱塘江边。少时的金农天资聪颖,博学多才,而他从小所展现的才华并不是绘画而是诗歌。青年时期的金农,在水月洞诗文雅集上一鸣惊人及拜师何义门等经历,大大提高了他的艺术及文学修养。
金农常往返于扬州、杭州两地。结交了当时在扬州的高翔、汪士慎等一些名流及爱惜人才的盐商。“遍走齐、鲁、燕、赵、秦、晋、楚、粤之邦,或名岳大河,倾写胸臆;或荒台陊殿枨触古怀,或雨零风欷感伤羁屑,或筝人酒徒飞扬意气”。常年出游的经历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及情感体验,赋予他独特的艺术追求。这一时期的金农观摩过许多画作,对绘画技巧也熟记于心,只是那时的金农并未对以卖画为生产生特别期待。
乾隆元年,金农应荐博学鸿词科考试,却以“举博不就”而告终。他清醒地认识到进仕的希望已破灭,也意识到自己应追求一种超脱的活法。此后,他在扬州文坛的角色从学者、诗人身份转变为以“鬻书卖画”为生的专业书画家。
乾隆年间的扬州商品经济发达、盐商聚集,他们热衷于结交文人墨客,赞助其文化产业,吸引来自各方的文人并构成了扬州特有的交友圈。金农在这里结识了郑板桥、罗聘等后世将其列入“扬州八怪”中的一些友人。他们互相交流切磋,参加富商组织的集会,用行动为当时的一批画家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
金农绘画的题材较广,有花卉、山水、人物等,而从他现存的画作中,以梅的数量居多。因为梅花凌寒独放,清香高雅的特征,契合了金农追求高洁坚贞的精神象征,因而被反复表现。不得不提的是,当时的扬州市场以梅为题材的作品出现了空缺,所以金农画梅如及时雨一般填补了画坛的缺失。另一方面,他用画梅来寄托思乡之情,以此来怀念故乡西溪的野梅。
金农的梅花,自创新格,冷逸清雅,笔墨古拙简练,意境悠远。与众不同是他画作中最大的特色。自称“江野路梅”。他说:“予画此幅,居于不疏与不繁之间。”即不与汪士慎的繁枝、高翔的疏枝同。虽师承古人,主要继承徐渭、石涛等,但他不肯步前人后尘,“不趋时流”。他说:“同能不如独诣,众毁不如独赏。”他主张创新,师法造化,追求性灵的境界。在梅花的立意上也颇为巧妙,《寄人篱下图》就是典型例证,这幅画采用夸张及象征的手法,用粗整的篱笆、奋力伸出枝头的细柔梅花及散落于地上的花朵的组成形式,传达出对“寄人篱下”的不甘心境。不由得让人想起“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名句。被篱笆包围的梅花,无人赏识,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右边的提跋“寄人篱下”是金农自创的漆书体。金农画梅多用简略笔法,圈花法为主,淡墨画干,浓墨点苔,笔法苍劲有力,同时融合书法上“以拙为妍,以重为巧”的风格,形成古拙奇绝的特点。因而,金农被认为是扬州八怪中格调最高的画家 ”。
乾隆时期的扬州弥漫着自由民主的思潮,八怪们不仅在文学方面基础扎实而且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们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创作风格,不因循守旧,不守古法。金农主张“师其意,不师其辞”的思想,他的一则画跋写道:“宋释氏泽禅师善画梅,尝云:用心四十年才能作花圈少圆耳。元赵子固亦云:浓墨点椒大是难事。可见古人不苟,败煤秃管,岂肯轻易落于纸上耶? 余画梅率意为之,每当一圈一点处,深领此语之妙,以示吾门诸弟子也。”他强调师法造化,力求从自然中搜寻素材,因而他的作品中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的画面中没有条条框框,有的是主观感受及客观景物产生的共鸣印象。金农作画是有感而发,从他对艺术的追求、自己个性及写意之意的理解中,很好地解释了写意画的真谛,这对中国写意绘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后世的影响必然也是深刻的。
结语
还是本科生的我,在欣赏了金农的画作后,即被他的绘画风格所吸引,因而产生了研究这位独具性灵的艺术家的想法。乾隆二十八年,一代画佛殁于扬州佛舍。清代诗人蒋宝龄评论金农是:“百年大布衣,长生气不死。”虽然这位传奇式的人物已不在,但他留给我们价值无限的画作供我们去研读,他高雅的品格及开拓的精神,同样值得我们去学习。
[1]金农《冬心先生集 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金农《冬心画谱 冬心画梅题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60页
[3]金农《冬心画谱 冬心画竹题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10页
[4]金农《冬心画谱 冬心画竹题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