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生作品在品社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4-12-10蒋圆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14期
关键词:儿童思维课程

蒋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课程应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生活对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每一名学生都是个性化的、独一无二的,其作品则是通过学生的创作活动产生、以一定物质形式表现出来的智力成果。借助学生作品,应用于不同方面,对于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学生作品引入品社课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学生作品是把儿童生活转化成课程内容的桥梁。“回归生活世界”是品社课的课程理念之一,它具有双重内涵。内涵一,鲁洁教授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理念确立之初,主要从出发点的角度去思考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即课程内容要贴近儿童的生活世界,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更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内涵二,使学生通过课程学到的一切能回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李季湄教授的《生活的课程成就成长》一文中说,课程与教材是由儿童生活世界转化而来,课程和教材又要转化为儿童的生活世界。学生作品便是通往儿童世界,使儿童世界与课程内容相互转化的桥梁。

第二,学生作品是连接或^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纽带。回归儿童生活,并不是儿童生活原原本本地再现,而是要通过筛选,撷取一些具有教育价值的部分作为提升学生认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资源,这些素材便来源于学生各种作品中。当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探究、体验、感悟等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生活需要的技能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从内心产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样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和学习需要的课堂教学资源才能对学生发展产生影响。

第三,学生作品是训练学科能力的载体。首先,以单元为单位的作品设计有利于保持完整性,让学生获得较为完整的学习经验,形成看问题的整体视野,有利于学生将单元内容形成科学的知识框架,提炼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全面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其次,作为单元进行设计,往上能够较好地关照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往下可以合理协调课时之间的教学逻辑,教师获得操控教学时空资源的较大自由度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可能性。通过利用各种学习工具,持续不断地培养学科某一能力点的提升。

二、学生作品在品社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是把学生作品用在创设隋境上,生活再现,产生共鸣。通常学生在进行新事物学习时,脑中会产生学与不学的矛盾。如果能找到与原来所学知识的联系,他会选择学,否则就会不愿意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因此,我把学生平时各个学科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作品进行收集,并在上课初始呈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我是在研究我自己的生活”。

例如,执教《我会学了》一课时,我就收集了学生语文课学习过程中呈现的作品。有的是学生的预习本,有的是语文书的课文学习中留下的圈点批画,还有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留下的各种痕迹。这些自然形成的材料也是学生学习的成果,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不经意地保留下来的,特别是在保留学习过程的同时,作品更不带任何成人色彩。这些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在学生看来是那么有亲切感,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产生愿意学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是将学生作品用在能力训练点上,工具参与,提升生活。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应以形象思维为支撑,帮助学生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利用活动材料形成的作品应用。学生的说、画、写都是思维外化的表现,那么利用贴一贴、剪一剪的方式呈现的学生作品就能较为全面地展现学生思维的过程。这对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考虑问题的思维过程都起到促进作用。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的学习圈理论的基本观点之一是尊重“学习风格”的差异。他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的差异性,以及生活经验、教育知识背景的差异性,导致了每个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不一致。这些不同的学习风格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我在《我会学了》一课中,在解决学习方法要相互借鉴的论述时,借助智慧树方式,就是让学生把自己常用的有效学习方法写在一种颜色的树叶上,并把叶子贴在智慧树上。在与伙伴交流之后,把伙伴的好方法和自己愿意尝试的方法也写在一种颜色的叶子上,贴到智慧树上。这样,整个智慧树呈现出的是学生脑海中存有的学习方法的外化呈现,将思维外化,使得学生能够很清楚、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思。

利用思维工具形成的作品应用。品社课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等不同社会领域中的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需要通过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实现。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感悟到:学生的能力提升需要必要的思维工具参与其中;另外,如果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存在联系,那么学习起来就不困难。因此,我在帮助学生理解一些不容易建立起联系的内容时,就会采用思维导图工具。思维导图能有效影响思维抽象活动,延伸思维深度,把抽象思维过程具体可视化。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如我执教《大家庭中你我他》一课时,三年级小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品社课。因此在解决“你我他相互联系”的问题时,我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呈现作品。首先,我发给学生每个小组多张电子图片,每一张图片上用图示的方式呈现了行业特点,以及行业生产的原材料和产品。其次,每个小组在讨论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时,学生会利用笔记本电脑的电子白板软件,将图片进行拖拽、组合、连线。最后,组成一副思维导图,学生从中看到他们之间相互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圈理论认为,要重视学习者相互启发、分享知识的过程。新课标也倡导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学生对同一种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在思想碰撞中知识便得以增长;同时,思想的汲取与交换也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并使之产生更丰富的思想。积极、正确的价值引导既建立在当今社会对个体发展需求的重视上,也建立在对当今少年儿童内心世界所存在的期待、愿望的关注上。

此外,作品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因为作品的内容、呈现方式、制作的时段等都会影响课堂上使用的效果。如有时会出现问题单一、作品单一的情况,很显然是任务中问题提出的准确性、开放性出现了问题。在今后进一步的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会继续探索和完善。

(责任编辑 肖松)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思维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自行车的发明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