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原生态随笔化写作的有效性
2014-12-10黄蕾
黄蕾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点,常常是学生感觉无话可说,教师感到无从下手,难于达到教学目的。当前,为了把学生和教师解放出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一些语文教师开始推行随笔化写作,学生每天写随笔,有了一点成效,但总感觉进展缓慢,效果也不太明显。随笔写作课如何上,有哪些常见课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随笔,还需要不断探索。因此,开展随笔化写作有效性研究,特别是对常见课型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情境随笔课重在活动体验
七年级下期,我和年级备课组的教师开始在年级推行随笔化作文的写作。情境随笔课是随笔化写作最基础的课型。所谓情境随笔,就是在情境激发的体验中写作。这种情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可以是生动活泼的游戏,还可以是想象夸张的虚拟空间。上课的大致流程是:在游戏中观察体验——在写作中一吐心声—在展示中体味收获。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游戏。所有的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进入了游戏情境,获得了深刻的体验。学生们在课上飞纸飞机、比划猜词、掰手腕、画鼻子、击鼓传花,或喜或悲,或笑或闹,异常投入,而游戏之余的自由交流,则让他们找到了不吐不快的感觉。这时的说,恰是从体验到书写的铺垫和蓄势待发,是一种自然的过渡,它使下面的写变得更加条理清晰,水到渠成。
这样的情境随笔课,能有效触动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在情动中自觉寻求表现的机会,所引发的情感,无疑是真切的,是饱含热隋的,是流畅自然的。也是让学生明白了:写作实际就是说出自己最想说的真话,写作无疑就是生命中最有趣的事。从这个角度可以说,随笔情境课是真实的课。
二、随笔展示课重在展示激励
学生完成作品之后,最需要的是读者。这个读者,可能首先是学生自己,自己读自己的作品是一种回味和梳理。所以,我常常让他们在早自习、在课间大声地朗读自己的作品,看看每次朗读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
当然,如果让别人来听听自己的作品,会满足—个人倾诉的需要,或者说自我表现的需要。所以,我定期上随笔展示课,让学生在小组内、班内读自己的随笔,让学生把随笔本当做一本书来看,把随笔作文本当做作品集来看,他的“书”和作品集可以在班内“出版”。如把最得意的地方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让同组的同学进行点评,再选出佳作在全班展示一下。这样,他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写得特别好的,可以在随笔成文课上修改成作文,投出去发表。
所有这些做法,无疑都在满足学生“发表”的欲望。当自己的作品得到认可时,小作者们就会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更深层次的成就感,学生对作文的热情及想再写作文的热情,就在这展示交流中得到了激发,就会更喜欢写作。
三、随笔评议、成文课重在交流完善
如果说七年级是教师指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写作之随意,进而养成勤于动笔的习惯的重要阶段,那么八年级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深刻而生动地再现生活,有选择、有条理、有深度地描绘事物,向随笔成文进军的好时段。于是,我们在情境随笔课、随笔展示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随笔评议课、随笔成文课的研究,以提高随笔化写作的有效性。
在读评交流中学习、反思。随笔情境体验式教学时,学生写出的作品往往是情感的喷涌而出,具有原生态性,但也存在中心不太明确、条理不够清晰、详略处理不当等问题,这就需要开展随笔评议课及时指导学生加以评改。常用形式是一写三评,即个人自评、小组互评、班内师生共评,教师帮助学生查找随笔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修改提高。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初中学生既做到语言优美,又做到内容充实,还要做到内容深刻,不同的学情我们应制定不同的评改标准,并且逐步递进。评改时注意分类,提高针对性,让评议成为学生学习、认识、反思的过程,成为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过程。
在修改加工中成文、收获。学生在读评交流中学习、反思,评改文章,就可以随笔成文了。随笔成文课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在前面两种课型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写作技巧,将以前的随笔进行整合、修改、润色,通过打磨,使之成为一篇新的作品,再整理作品成集。课前,我往往要精心筛选学生随笔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探求原因,寻找解决方法,提供成功范文。课上一般有读、评、改、展四个环节。先出示一篇需要加工润色的学生随笔,请大家读一读,评一评,找出典型的问题,再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展示一篇成功的范文请大家对比分析。然后大家找出自己有类似问题的随笔,修改成文,在组内或班内展示。若有特别优秀的文章,我们会推荐到校刊或其他杂志社发表,让学生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更深层次的成就感。
随笔化作文有效性研究开展以来,我从教师和学生身上深深地体会到变化二字。一篇篇随笔,记录着学生生命的点点滴滴,有的学生还把自己的优秀作品打成电子件,做成一本像书一样的小册子,取—个漂亮的书名,虚拟出版社,在班内交流展示。《呓语》、《淡墨柔烟》、《盛夏流年》、《秋思若雨》、《青涩十三》等一个个诗意而生动的书名,展示着学生的才情。教师也有了实践经验可循,写作课不再隔靴搔痒不见效果,而成为操作性很强、显性标准突出、切实可行的一门学科,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有效,实现了教与学的双赢。
但是,在开展原生态随笔化有效性研究的过程中,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整体处理好几种课型的关系。在随笔化写作教学常见的四种课型中,情境随笔课是一种提供写作前提的基础课,其后的三种课型则是它的延伸和拓展,整体处理好几种课型的关系,可以避免学生对情境活动过度依赖;二是应将偶尔的激动转化为持久的兴奋。情境随笔课可以让师生振奋,产生不吐不,快的冲动,应将课上的激动转化成有形的文字,再通过展示、发表等多种激励形式,使学生的言说表达欲得以持久;三是随笔、作文应紧密联系。日常写作不但要随笔化,随笔也要转化成作文,这样就使写作教学中的两个要素得到了有效的整合;四是重动机激励,轻技巧指导。教师应该在学生情动辞发的基础上对其作文进行适当点拨,让学生作文更趋于完美;五是注重不断积累。情境随笔课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内容可写,但再精彩的活动,如果头脑中没有丰富的词汇和一定的语言积累,恐怕也写不出精彩的文章。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把好词好句进行摘抄,并学会点评、赏析、甚至仿写,并用多种形式进行评比,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习作时做到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随笔,记录了学生求知路上的艰难困苦,定格了学生们心灵颤动的宝贵瞬间。当前,随笔化写作有效性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是需要不断探究,不断思索,使作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成为学生抒情达意的百花园。
(责任编辑 杨晶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