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全球治理理论研究述评

2014-12-10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学者全球化理论

朱 烨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266100)

全球化一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以后,代表了当今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覆盖面最大、渗透力最强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的观念认为全世界正处在深深的相互依赖之中,它给全球带来了一个既充满挑战又充满机遇的时代,它从各个领域改变着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在给世界带来经济繁荣和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为了迎接机遇应对挑战、维护全球正常的秩序和共同的利益,全世界必须携手共同来解决和治理这些全球性问题。全球范围内所出现的多层次、多主体的治理机制为全球治理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现实基础。世界银行在1989年首次提出了“治理危机”的概念,并在1992年发表了“治理与发展”的年度报告。随后,“治理”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的场合,近来在全球公共事务领域更是大行其道,全球治理理念应运而生,目前,全球治理理论已成为当前国际政治学领域中最为流行的概念之一[1]。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学者开始密切关注这一理论的发展,各类学者、研究组织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表达了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以后主题中含有“全球治理理论”一词的研究著述进行检索,共有学术论文306篇,其中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有141篇、博士论文23篇、硕士论文50篇、重要会议论文14篇、国际会议论文10篇、重要报纸25篇。按照年份检索的研究结果以及研究的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我国对全球治理理论的研究中,俞可平、庞中英、蔡拓等学者的研究比较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从目前的研究趋势来看,国内学界对全球治理理论的关注程度逐年加强。

图1

一、全球治理理论概念

作为一个新兴的理论概念,目前国内学者们对全球治理理论这一概念仍然在积极的研究探讨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系统的、明确的定义,但基于国内已有的理论成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全球治理理论的概念。

(一)全球治理理论是治理理论在国际事务层面上的拓展

治理理论是在新公共管理的背景下诞生并与传统的统治理论相对的一种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强调多元参与,不少学者认为全球治理理论实际上就是治理理论在全球事务上的应用,是其在国际层面上的拓展。吕有志认为在新的情势下国际组织成员国的国际利益已经发生了变化,现行国际组织的合作重点已经从冷战时期的政策对抗转变为协调国际政治、安全及社会政策,每一个参与国都将从自身主权国家的利益出发,利用其国际影响力和相互制约的国际关系,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氛围、制定合理的国际规制以及具有可行性的实践制度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2]。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全球治理的行动。唐贤兴提出全球化带来的民主化对主权国家和政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从全球治理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言,全球治理可以看作是全球问题和国际事务的内化,通过主权国家内部政治机制的完善和改革来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它鼓励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私人企业、利益集团和社会运动等的其他行为主体,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指导,构建某种政治、经济和社会调节形式,为达成共同目标进行和平的协商和谈判,通过合作的形式来解决各个层次上的冲突[3]。王乐夫则认为,全球治理可以被看成是主权国家在全球化时代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1]。从这些学者的定义中可以得出,他们认为全球治理理论是全球化时代下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管理相结合的产物,并且与新公共管理领域中的治理理论有很深的渊源。

(二)全球治理实质上是一种有效的国际规制的代名词

国内学者将全球治理等同于一些相似的概念,如“国际治理”、“国际秩序的治理”、“全球秩序的治理”等。他们认为全球治理就是以维护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为宗旨,以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如: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对大多数主权国家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制[4]。刘金源则认为全球治理是一种应对全球化所产生的消极后果的手段。全球化在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利益与机遇的同时也会带来各种风险与挑战,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的贫富差距、使环境问题恶化、世界经济投机性与风险性的增加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不公平性,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时时刻刻威胁着主权国家的利益。能否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范围内的各类主体是否能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国际规制[5]。谢雪华更是直接指出全球治理就是一种以人类整体论和共同利益论为指导的新型公共事务管理规制、方法和活动,目的在于在多元主体间构建平等对话与合作协商的平台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问题[6]。这些学者将全球治理理论看成是国际关系领域的新发展,是由国际机制理论演变而来。

(三)全球治理理论是一种宽泛的理论思考和价值诉求

鉴于全球问题所涉及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治理理论在目前还无法达成较为主流的统一共识,它现在还只是某些学术大家个人对未来全球社会的一种乌托邦式的管理畅想和憧憬,还谈不上什么具体的模式和规制,仅仅是一种超前而又宽泛的理论思考和价值诉求。吕晓莉将全球治理理论看作是应对全球化问题的众多思潮中的一种新兴理论,她所认同的全球治理理论是一种以合作协商、相互调试的方式解决冲突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全球治理理论是为了观察全球生活高度复杂性和多样性而设计的概念[7]。蔡拓教授也认为,全球治理理论是一种讨论和分析国际关系的新型价值导向,蕴含着解决全球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全球问题的新型合作模式[8]。这种定义将全球治理理论看成是一种完整、综合地理解全球变革的重要视角。笔者认为这层定义有些过于笼统,因为全球治理已经在国家、国际组织、社会团体以及跨国公司等主体之间形成了相互关联的治理网络,全球治理已经成为正在发展中的事实。因此不应该过多地纠结于理论概念上的问题,而应该把握全球治理的发展趋势,在前沿理论的指导下总结实践来完善全球治理的理论层面。

二、国内全球治理理论的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将全球治理理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全球治理理论产生背景和原因、全球治理理论研究内容体系、全球治理理论模式构建及全球治理理论中国化这几个方面。

(一)全球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全球治理理论是伴随着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扩大而产生的,目的在于重塑全球秩序和人类生活、解决全球问题。经济全球化导致人类政治生活从统治走向治理,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统治的主体、过程、结构、方式和意义。经济全球化深深地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全球政治经济关系做了极大的调整,向传统的民族国家、国家主权、政府体制和政治过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民族国家的主权和政府权力的日益削弱,跨国组织和超国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日益增大是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俞可平教授认为正是因为传统的主权国家的政府权威被削弱,治理和全球治理才能在全球的舞台上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和威力[9]。蔡拓教授则把全球治理兴起的主要原因归结成三点:全球化的推动;全球性问题的挑战;民主化的压力。这三个原因体现出改革人类社会现行政治经济制度和模式的一种本质的、内在的要求。同时,冷战的结束、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也为全球治理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10]。学者王荔红提出全球问题是关系着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问题,它超越了国家和地区的界限,不是仅凭一国之力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人口问题、粮食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战争与和平、难民、人权、毒品、艾滋病、民族主义与恐怖主义等等,这些问题从影响后果、波及范围和事态规模上来说都具有全球性,要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国可以完成,往往得借助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全球问题的性质决定了它们的解决需要的不是单边而是多边的联合行动,不是单方面的个体决策而是更多的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公共政策、规划和综合治理[11]。

(二)全球治理理论研究内容体系

纵观国内关于全球治理理论的研究文献,各类学者研究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主要都是围绕着全球治理的主体、客体、实现途径、治理绩效这几个方面探讨的。看似已经围绕该理论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目前都只是分散的、节点式的研究,鲜有学者能够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该理论进行高屋建瓴地把握和综合。目前只有俞可平教授提出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全球治理研究体系,他提出了全球治理五要素: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制、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结果[9]。笔者认为可以将以上研究看成是对全球治理理论内容的横向维度上的研究,也有学者在纵向维度的研究上有所建树。

从横向上来看,目前所公认的全球治理理论主体主要有民族国家、正式的国际政府间组织、非正式的全球社会组织以及跨国公司。王乐夫的《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合法性思考》、李中元的《高危时代全球治理与多元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陶涛的《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丁宏提出的《全球化、全球治理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等文章都是从全球治理理论的主体维度来写的;全球治理理论的对象被定义为需要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已经影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类的跨国性问题。陈志瑞的《国际反海盗行动与全球治理合作》、霍建国的《全球治理对人权保障与发展双重作用的分析》、董新宇的《科技全球治理下的政府行为研究》等文章是从全球治理的客体的角度写的;机制和法律是既可以看成是实现全球治理理论的途径,也可以看成是全球治理理论的规制的建设,朱景文《全球化是去国家化吗?——兼论全球治理中的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国家》、张农寿的《多元责任与制度秩序——全球治理的制度性分析》、卢静《全球治理:在规范与经验之间》等文章就是从实现途径和规制入手来写的;王奇才的《全球治理法制化》、任剑涛的《在一致与歧见之间——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问题》、刘小林的《全球治理理论的价值观研究》等是从全球治理的价值导向方面切入的;朱留财的《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善治与和谐治理》、陈一兵《论全球环境治理及其历史局限性——国际政治的视角》等是从全球治理与环境治理的绩效角度切入的。从纵向研究维度上来看,张胜军总括近10年来全球治理的实践方向和理论上的努力,初步把全球治理区分为三大范式:即全球主义范式、国家主义范式和跨国主义范式[12]。

(三)全球治理理论的模式构建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部分国外学者希望以联合国为中心发展一个类似于“世界政府”的全球性的权力机构。他们看重的是联合国独立于主权国家的客观、公平的政治立场,认为只要给联合国以足够多的权威,联合国就完全可以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这样的观念也得到了国内一部分学者的支持和认同,郑启荣等人认为,联合国在长期的协调国际关系和处理国际事务的实践中,已建立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机制和制度,包括人权机制、发展机制、协调机制、维和机制等,其中联合国所关注的领域已经涵盖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全球性问题,并且在协调和处理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在构建和谐世界的进程中,联合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平台和力量[13]。但是俞可平教授认为,这种将联合国变为“世界政府”的模式只是乌托邦式的幻想,全球显然无法统一成一个国家的形式,因此缺乏构建世界政府的物质基础。虽然在其成立的50多年历史中,联合国在保卫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维护国际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全球治理不可能只有联合国这一个主体,全球治理需要依靠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承担[9]。吕晓莉认为,在全球治理中,各种行为体依据自身不同特性,以不同的治理模式参与到全球治理中,国家中心治理、有限领域治理、网络治理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治理模式。然而全球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过程,这三种模式虽各有特色与优势,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全球治理的真正实现仅仅依靠单一行为主体的作用是不可能的,需要依靠各种行为主体的通力合作,因此,多元化、多层次、多主体的合作治理才能成为全球治理最具现实意义和可实践性的治理模式[7]。易文彬则梳理了六种全球治理模式,多层全球治理结构——后冷战时代的后多边主义秩序;欧盟的“合作性世界秩序”全球治理结构——一种合作文化和互谅精神;罗斯诺“在国内—国外边疆上的治理”——一个由社会各个层面的权威结构组成的新体系;国家共同治理主义——坚持民族国家仍是国际社会的首要经济和政治单位;国际机制主义——制约和调节国际社会角色的行为;世界政府模式——参照民族国家的政府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具有等级特征的权威体系[14]。

(四)全球治理理论的中国化

全球治理理论诞生于西方,更多地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对全球化时代国内外事务的见解,中国在参与和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对全球治理的兴起,许多中国学者也作出自己的思考与回应。

从理论基础的视角来看,庞中英的研究指出在许多西方学者的眼中对中国的治理一直是全球治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他们仅仅将中国当作是全球治理的对象和目标。但是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改变,出于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中国不能仅仅只作为“被治理”的身份存在于国际舞台,而是要开始反思中国在全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要积极的参与到全球治理的过程中,以明确自身治理主体的地位。中国治理世界应该构成全球治理转型的一部分,因此中国应该在引导、创设和成立国际规则和国际规制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带头作用,把握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趋势,争取在前沿理论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15]。从实践的视角来看,蔡拓认为目前中国对全球治理的理解与感受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制约:(1)中国重返国际社会的时间不长,对国际社会许多领域的相应机制、规则都不甚熟悉,需要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2)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对主权有一种特殊的政治情感,对挑战国家和主权地位的非领土政治、全球主义抱有戒心;基于此,他为中国关注和研究全球治理理论提出了一种特殊视角——利用国家层面和本国范围内的认同来推动全球治理:首先,将全球治理内化本土的跨国合作;其次,将全球治理的重点锁定在对全球问题的治理上[16]。从国家政策的视角出发,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推动着中国外交迈入了新时代,是对全球治理目标的积极响应:促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维护文明多样性、倡导国际的友好往来。提出和谐世界的思想可以看作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全球治理实践,这是在更高的层面上为全球治理提供统一的指导,使不同的文明之间、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相互并存、共同发展[17]。

三、国内全球治理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全球治理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不过短短二十几年,由于其研究主体和对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该理论至今未能形成完整的统一的理论体系。国内在研究和完善全球治理理论的道路上困难重重:

(一)全球治理理论在国内受到很大的质疑与批判

对全球治理理论持否定态度的学者们认为,虽然全球政治中某些新的趋势及新的变化在全球治理理论中得到了反映,使人们对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该理论所构想的全球治理社会仅会是乌托邦式的幻想。有学者认为,在理论和实践中全球治理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全球问题的大量显现仅表明了各主体间合作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但并不是全球治理将被采用的充分条件;在力量差别悬殊、利益错综复杂、国际权威缺失及既有政治经济秩序不对称的情况下,治理主体的集体行动难以促成[18]。学者唐贤兴指出,全球治理的各种理论本质上是理想主义外衣下隐藏的新自由主义,在该理论中西方中心主义以及欧洲的种族优越感暴露无遗[19]。李义中认为全球政治的历史发展要求在全球治理中得到了反映,但他更担忧的是,全球治理理论是一个极具功能主义、开放性的概念,非常容易被用作灌输意识形态价值的工具[20]。陈承新总结了全球治理理论的四点局限:(1)全球治理的实行受限于行为体利益的分散性;(2)全球治理的实现受限于如今国际政治体制的非对称性;(3)全球治理的成效受限于全球协调、管理、制裁的机制的缺少;(4)全球治理理论的推行受限于它内容范围的广泛性[18]。

(二)全球治理理论缺乏明确的、统一的共识性概念

虽然,国内外目前已经涌现出了一批全球治理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但是全球治理理论最基本的概念问题仍然是一个相当模糊的范畴。有研究人员认为全球治理理论过于理想、广泛,全球治理的主体包括:国际组织、社会团体、政府以及个人等,全球治理的对象包括了各类全球问题。全球治理的概念还与政治学界一直以来探讨发展的概念:“主权”、“国家”、“权威”、“治理”等紧密相联,这些都增加了全球治理理论概念梳理的困难性。此外,国内外关于全球治理的著作绝大多数都是从微观实践操作层面分析,结合各自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理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民族国家、国际机制、欧盟、非政府组织、具体全球公共问题等具体领域,而从宏观上研究和把握该理论脉络的学者屈指可数。庞中英更是指出目前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没能从本质上涉及和回答全球化大争论中提出的“由谁来治理,根据谁的利益治理,为了什么目的治理,用什么手段治理”这一世界政治生活的中心问题及“这个世界到底能否治理”等问题[21]。

(三)全球治理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

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提出了全球治理这一应对构想,该理论在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等问题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现今社会,全球治理理论还表现出非常强烈的不适应性。有学者认为全球治理理论的内容太过宽泛,包括了全球治理和全球化的理论、人类安全、发展、非洲和地区化,人权、治理与性别,全球经济、国际贸易、跨国公司与金融体系,能源、气候及环境,软技能培训,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这样的理论和框架足以证明其理论的开放性,然而却极大地削弱了其在推行过程中的说服力,增加了人们对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质疑,很难真正地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另外,目前的研究已经表明全球治理理论对解决许多重大的、关键性的问题捉襟见肘。该理论现在还只能适用于不涉及国家主权利益的低级领域,而在所谓的高级政治领域该理论就很难被适用了。这些都足以证明在解决各种国际纠纷和全球化问题中全球治理理论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全球治理既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全球治理理论的适应性十分有限。

(四)全球治理理论的中国化程度还远远不够

庞中英将中国的全球治理研究总结为三个方面:(1)对全球治理的认识;(2)研究如何实施全球治理——即探讨如何管理全球化;(3)分析研究在全球治理中中国的作用[21]。然而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全球治理理论的中国化,这种基本的普及、介绍、引用性的研究程度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学者对全球治理国际规则的研究、全球治理趋势的发展研究、对全球治理理论流派的梳理、对全球治理的“软法”研究、对社会与文化认知的研究等等都是比较欠缺的。而且,所进行的研究大多为定性研究,定量实证研究非常少。并且从国际关系学、政治学角度的研究居多,从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的研究较少。虽然,中国已经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政策,但是目前“和谐世界”仅是对全球治理理论的一种官方回应,亦或是应对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对策。还需要有学术上、理论上更为坚实和完备的支撑和实践上的不断检验。

四、结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的主流趋势是支持和赞同全球治理理论的,认为全球治理理论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从全球来看,全球治理的效果已经开始有所显现。笔者认为,尽管全球治理理论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我们必须要认可它的未来发展前景。尽管全球治理理论是新生事物,但是它代表了国际主流的发展方向与潮流,将会成为未来人类治理社会的主要方式。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未来中国学者研究这个理论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理清全球治理的理论概念,构建成熟的理论体系

我国学者对全球治理理论的研究,基本来源于对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介绍与翻译。一方面,翻译外国学者写的论文;另一方面,对外国学者的思想进行整理和评价,缺乏自己独到的研究思路和角度,难以形成属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中国学者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紧紧把握全球治理理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从现实出发,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进行总结和整理,这样全球治理才不会沦为理论性的空谈。事实上,中国在全球治理理论的问题上是很有发言权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罗戴琳女士认为,中国正经历着多阶段发展同时进行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中国既能够从发达国家的角度也能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多元化多样化地理解全球问题[22]。笔者认为,弄清楚全球治理理论所要解决的当前最紧迫的全球问题,理清错综复杂的全球关系比单纯地研究全球治理理论概念、结构、模式更有益于全球治理理论的发展。

(二)突破研究视角和方法,增强全球治理理论的适用性

目前大多数学者主要是从政治学中的国际关系学角度出发来研究这个理论,但笔者以为,全球治理理论还未成熟之前,可以充分地多角度、多学科地交叉性的开展研究。从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来看,全球治理要针对不同问题领域的议题开展探讨。如民族国家、国际机制、欧盟、非政府组织、具体全球公共问题(跨国犯罪、传染病、全球数字通讯、环境问题、人权、知识产权、全球金融、战争、核问题等)、价值观、本土化、科技治理、社会保障制度、传播等诸多层面。通过探讨深化对全球治理的认识及理解,有助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开展全球治理的研究还离不开方法论上的跨学科研究,借鉴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中有益的视角及方法,进一步充实对全球治理的研究。此外,还应该增加个案研究。

全球治理的探讨需要多层面的争论,因此,需要研究者认可该领域中的异同观点,从而获得对全球治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进行全球治理的研究,需要理解国外各种国际关系理论以及其背后的现实与理论背景,从中把握各种理论的内涵和特征。以此为基础和视角开展全球治理的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中的自由主义、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等都包含对全球治理的论述。中国学术界对全球治理的研究需要一个必要的学科知识体系。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研究传统进行交流及争论,这将有助于深化对全球治理理论的认识[23]。

(三)推进全球治理理论中国化

在研究全球治理理论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学者不应该仅局限和停留在对概念的梳理、引述、追逐西方学者的观点、纯理论体系的构建上。每一个理论的诞生和成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环境和背景,每个理论的终极目标都应该是能指导实践并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中国的学者应该结合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实践和实际,探讨有实质意义的内容,要显示出在全球治理中中国特色的研究,构建与中国国情相符并且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全球治理理论。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致力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功能、责任;中国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或者方式介入全球治理;在与别国或国际组织联盟合作时,中国该如何合理博弈等问题的探讨。

[1]王乐夫,刘亚平.国际公共管理的新趋势:全球治理[J].学术研究,2003,(3).

[2]吕有志,查君红.G7/G8角色转型与全球治理[J].现代国际关系,2001,(12).

[3]唐贤兴.全球治理与第三世界的变革[J].欧洲,2000,(3).

[4]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刘金源.从全球化后果看全球治理[J].探索与争鸣,2005,(2).

[6]谢雪华.关于全球治理的几个问题[J].湖湘论坛,2009,(2).

[7]吕晓莉.全球治理:模式比较与现实选择[J].现代国际关系,2005,(3).

[8]蔡拓,王南林.全球治理:适应全球化的新的合作模式[J].南开学报,2004,(2).

[9]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1).

[10]蔡拓.全球政治的要义及其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4).

[11]王荔红.浅谈全球治理理论及其制度治理实践[J].东南亚纵横,2003,(11).

[12]张胜军.全球治理的最新发展和理论动态[J].国外理论动态,2012,(10).

[13]郑启荣,孙洁琬.和谐世界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精神[J].理论参考,2007,(5).

[14]易文彬.全球治理模式述评[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4).

[15]庞中英.全球治理的转型——从世界治理中国到中国治理世界?[J].国外理论动态,2012,(10).

[16]蔡拓.全球治理的中国视角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04,(1).

[17]颜志强.全球治理与中国责任之探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1).

[18]陈承新.国内“全球治理”研究述评[J].政治学研究,2009,(1).

[19]唐贤兴.全球治理:一个脆弱的概念[J].国际观察,1999,(6).

[20]李义中.全球治理理论的基本取向问题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1]庞中英.关于中国的全球治理研究[J].现代国际关系,2006,(3).

[22]罗黛琳,张萌萌.全球治理迫切需要发展中国家发挥潜力[J].国外理论动态,2012,(10).

[23]蓝剑平.国内关于“全球治理”理论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12).

猜你喜欢

学者全球化理论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坚持理论创新
学者介绍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